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視野看渝北」重慶日報: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重慶首次試點食藻蟲生物淨水技術 碧津湖將出現“水下森林”

【重慶日報】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重慶首次試點食藻蟲生物淨水技術 碧津湖將出現“水下森林”

12月5日, 重慶日報記者從渝北區環保局獲悉,

為了改善碧津公園內碧津湖水質, 該區在全市率先試點“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以下簡稱“食藻蟲技術”), 通過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共生體系的生態自淨系統, 對碧津湖水體實施水生態修復。

渝北區環保局副局長陳學軍介紹, 近年來, 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 城市規模日益擴大, 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 作為城市重要資源和污水載體的河流、湖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為進一步改善湖庫水生態系統, 渝北區經多方考察, 結合實際多次比對, 決定打破傳統的環湖截汙、庫底清淤、定期換水、搭建生態浮床修復的治汙模式, 在碧津湖試點使用“食藻蟲技術”, 對碧津湖進行水生態修復。

食藻蟲是一種低等甲殼浮游動物, 學名Daphnia magna, 全世界都有分佈。 按水域鹽度主要分佈為三個地理性亞種:淡水種群、鹽湖種群、海水種群, 經過馴化可以專門攝食藍綠藻, 成為藍藻天敵。 上海海洋大學何文輝教授科研團隊經過十五年的藍藻馴化、提純、復壯, 馴化出的食藻蟲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富營養化水體藍藻消除的難題, 獲得美國、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目前, 在全國黑臭河道、湖泊水體中使用“食藻蟲技術”實施水生態修復的500多例案例均取得成功。

使用“食藻蟲技術”實施水生態修復, 就是先用“食藻蟲”吃掉湖水中的各種藻類和有機碎屑, 迅速提高水體的透明度;再種植恢復水下植物, 並投放魚蝦螺貝等水生動物, 讓水體形成健康、完整的清水生態系統。

採用“食藻蟲技術”不需清淤, 見效快, 集中治理期滿60天, 沉水植物逐漸生長, 水體透明度達1米以上;集中治理期滿90天, 生態系統基本穩定, 水體透明度達到1.5-2米;集中治理期滿12個月, “水下森林”形成, 3米以內清澈見底。 形成水下生態系統以後, 就不需再定期換水, 水質穩定不反彈, 後期維護簡單, 時間越長, 水質穩中向好, 維護成本逐年降低。

陳學軍介紹, 自11月初工作人員在碧津湖投放食藻蟲至今已經一個多月, 碧津湖水體透明度已接近1米, 沉水植物逐漸生長。 待水體建立了完善的湖體水生態系統後, 碧津湖將更加凸顯其景觀性、娛樂性、親水性以及生態性。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 市民再游碧津湖, 就可以隔著湖面看到水下搖曳的水草,

碧津公園也將成為更多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重慶日報】渝北:城鄉融合讓鄉村吹拂文明之風

“在梨海穿梭, 品漫山雪白, 恰逢文明的清風拂面, 沁人心脾。 ”這幾句話是今年的茨竹鎮梨花節期間, 前來賞花觀景的遊客留下的。

在放牛坪1萬多畝梨花園裡賞花踏青, 累了有服務點為你提供休息的地方, 渴了有志願者遞來的熱開水, 找不到路也有主動迎來的志願者為你指引解困, 服務很到位。 農民為遊客提供的文明服務, 為城裡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農民的文明服務, 遊客也自覺地文明旅遊。 茨竹鎮相關負責人說, 在梨花節期間, 整個景區內見不到亂塗亂畫、亂扔垃圾、攀爬亂摘的現象。 文明服務和文明旅遊為這個山村吹來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文明清風。

城鄉融合

把文明城區建設引向鄉村

“渝北的文明城區建設已開始全面向鄉村延伸。 ”渝北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這就是通過城鄉融合, 讓鄉風文明在渝北吹拂。 ”

在城鄉融合建設文明城區中, 渝北實施了“城鄉聯動共建文明工程”。通過建立區級領導和區級部門包鎮包村幫扶責任制,把文明建設落到了渝北的所有村中。據介紹,35位區級領導以及90多個部門分別與一個行政村結成對子,從思想道德、基礎設施、鄉風文明、扶貧幫困等方面進行幫扶。

與此同時,渝北還實施“城鄉文明手把手”共建工程。各級文明單位與181個行政村結對子,開展“愛心滿渝北·創建結對幫”文明單位社會責任展示行動。

城鄉融合的文明城區建設,有效地促進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渝北實施了“硬化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新建和改造了統大路、興古路等農村公路1000餘公里,實施小城鎮建設項目上百個,新建成一批農民聚居區。

在文明建設上,渝北根據農村的特點,制定出臺了《“弘揚文明鄉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方案》,在農村廣泛推行“四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三創(創文明村、創文明集市、創星級文明戶)”、“兩文化(傳統文化、鄉賢文化)”、“一服務(志願服務)”的“4321”文明鄉風行動。

“新風一條龍”品牌

讓文明進入農村家庭

統景鎮是全國文明鎮,從去年以來,這個鎮在深化文明城區建設中,在全鎮開展了“新風一條龍”移風易俗活動。

這“新風一條龍”移風易俗活動是針對城鄉居民的不良習慣,如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採取的文明建設措施。

在鄉村,有少數群眾在建新房,結婚、老人祝壽、老人過世等時都要請客,少則幾桌,多則幾十桌。這種舊習俗增加了村民的負擔,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

在開展“新風一條龍”活動中,統景鎮通過引領教育,讓群眾明白了大操大辦不僅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從而自覺抵制大操大辦的舊俗。

“這‘新風一條龍’活動已在全區展開。”渝北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其實,這只是“鄉風文明一條龍”文明建設品牌中的一項活動。

渝北通過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實施“4321”文明鄉風行動,已有效地整治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並在群眾中開展“好人在身邊”微訪談、“家風潤萬家”等活動。

在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中,渝北還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活動——“慈孝文化”引領家風。

在渝北的鄉村,農民都以能被評上道德模範、好兒媳、文明家庭等為榮,因為這證明自己在家裡對老人孝順、對幼小慈愛、對友鄰友善。在鄉親們的眼中,這樣的家庭是值得敬重的。

在統景鎮梅家壩有一座梅氏宗祠,每年的清明節,梅氏宗親都會聚集到這裡進行祭祖活動。在活動儀式上,梅氏宗親理事會還要向獲得孝順兒女、好兒媳、好婆婆、和善家庭、和美家庭的宗親頒發證書和獎品。

“其實,這就是一種慈孝文化。”渝北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這種健康的、以宣導孝敬長輩的宗親聯誼活動,本身就是慈孝文化的內容之一。

渝北“慈孝文化”的發源地古路鎮,是“中國慈孝之鄉”。因而,慈孝文化景觀在這裡到處可見:10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廣場、200米的慈孝文化長廊、3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牆;設計安裝以二十四孝為內容的剪紙雕塑、15套慈孝文化導視系統、60幅慈孝楹聯,打造出慈孝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的“重慶慈孝文化教育基地”、“重慶慈孝文化研究基地”等,濃濃的慈孝文化在這裡落地生根。

在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中,渝北區制定了《渝北區慈孝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將各類“慈孝文化”的陣地和平臺作為基礎工作來抓。如今,各種類型、各具特色的“慈孝文化”園和平臺在渝北隨處可見。

更重要的是,在全區特別是鄉村,開展的一系列“慈孝文化”引領活動使鄉風文明進入了農村家庭。

環境整治

讓渝北鄉村更文明更美麗

在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你會體驗到農耕文化,見到村民種植的百種花草,從改善的農民居住環境中勾起兒時的鄉愁。村裡美麗宜居的潔淨家園,讓鄉土氣息和淳樸民風撲面而來。

在渝北鄉村,像牛皇村這樣已經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的村目前有127個,占了全區行政村的2/3以上。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渝北城鄉融合,將文明城區建設延伸到鄉村的一項“硬體建設”。在農村環境整治中,渝北通過規範房前屋後柴草堆、治理禽舍、清理溝渠、拆除亂搭亂建、對農廁進行無害化改造等,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打造出美麗鄉村。大盛鎮天險洞村在環境綜合整治中,將農戶家棄用的壇、罐等收集起來,用於點綴到沿線道路綠化、景觀小品中,吸引了攝影愛好者的“長槍短炮”;石船鎮膽溝村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每個農戶配備2個25升垃圾分類桶,實現了垃圾收集村民自治。

在渝北,一些鎮村還結合環境整治,開展“衛生戶”、“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把文明的鄉風融於環境整治中。

【重慶日報】“榜樣面對面”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渝北分團走進社區 十九大精神寫入“居民公約”

12月5日,“榜樣面對面”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渝北分團走進雙鳳橋街道環湖雅居社區。渝北宣講分團成員、重慶最美法律志願者程小華與社區居民一道,一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一邊據此修改社區的“居民公約”。

據瞭解,環湖雅居社區是市委宣傳部確定的“點贊公民——千萬市民學法律”市級示範點。社區工作人員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社區有渝北區最大的農轉非安置房社區,兩年前,基於居民法律素養不高、矛盾糾紛多等情況,社區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居民公約”,收效良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比如: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程小華告訴大家,兩年前的“居民公約”中“不餵養家禽、不亂扔亂吐、裝修房屋不改變結構”等條款已過時了,何不將十九大報告中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寫入“新居民公約”中?居民一致叫好同意。

兩個小時宣講中,居民邊學邊議,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初步確定將“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等內容寫入“居民公約”。

老黨員周曠達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家都按照十九大精神來做人辦事,社區就會更加和諧美好。

渝北實施了“城鄉聯動共建文明工程”。通過建立區級領導和區級部門包鎮包村幫扶責任制,把文明建設落到了渝北的所有村中。據介紹,35位區級領導以及90多個部門分別與一個行政村結成對子,從思想道德、基礎設施、鄉風文明、扶貧幫困等方面進行幫扶。

與此同時,渝北還實施“城鄉文明手把手”共建工程。各級文明單位與181個行政村結對子,開展“愛心滿渝北·創建結對幫”文明單位社會責任展示行動。

城鄉融合的文明城區建設,有效地促進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渝北實施了“硬化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新建和改造了統大路、興古路等農村公路1000餘公里,實施小城鎮建設項目上百個,新建成一批農民聚居區。

在文明建設上,渝北根據農村的特點,制定出臺了《“弘揚文明鄉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方案》,在農村廣泛推行“四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三創(創文明村、創文明集市、創星級文明戶)”、“兩文化(傳統文化、鄉賢文化)”、“一服務(志願服務)”的“4321”文明鄉風行動。

“新風一條龍”品牌

讓文明進入農村家庭

統景鎮是全國文明鎮,從去年以來,這個鎮在深化文明城區建設中,在全鎮開展了“新風一條龍”移風易俗活動。

這“新風一條龍”移風易俗活動是針對城鄉居民的不良習慣,如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採取的文明建設措施。

在鄉村,有少數群眾在建新房,結婚、老人祝壽、老人過世等時都要請客,少則幾桌,多則幾十桌。這種舊習俗增加了村民的負擔,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

在開展“新風一條龍”活動中,統景鎮通過引領教育,讓群眾明白了大操大辦不僅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從而自覺抵制大操大辦的舊俗。

“這‘新風一條龍’活動已在全區展開。”渝北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其實,這只是“鄉風文明一條龍”文明建設品牌中的一項活動。

渝北通過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實施“4321”文明鄉風行動,已有效地整治了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並在群眾中開展“好人在身邊”微訪談、“家風潤萬家”等活動。

在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中,渝北還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活動——“慈孝文化”引領家風。

在渝北的鄉村,農民都以能被評上道德模範、好兒媳、文明家庭等為榮,因為這證明自己在家裡對老人孝順、對幼小慈愛、對友鄰友善。在鄉親們的眼中,這樣的家庭是值得敬重的。

在統景鎮梅家壩有一座梅氏宗祠,每年的清明節,梅氏宗親都會聚集到這裡進行祭祖活動。在活動儀式上,梅氏宗親理事會還要向獲得孝順兒女、好兒媳、好婆婆、和善家庭、和美家庭的宗親頒發證書和獎品。

“其實,這就是一種慈孝文化。”渝北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這種健康的、以宣導孝敬長輩的宗親聯誼活動,本身就是慈孝文化的內容之一。

渝北“慈孝文化”的發源地古路鎮,是“中國慈孝之鄉”。因而,慈孝文化景觀在這裡到處可見:10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廣場、200米的慈孝文化長廊、3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牆;設計安裝以二十四孝為內容的剪紙雕塑、15套慈孝文化導視系統、60幅慈孝楹聯,打造出慈孝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的“重慶慈孝文化教育基地”、“重慶慈孝文化研究基地”等,濃濃的慈孝文化在這裡落地生根。

在培育“鄉風文明一條龍”品牌中,渝北區制定了《渝北區慈孝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將各類“慈孝文化”的陣地和平臺作為基礎工作來抓。如今,各種類型、各具特色的“慈孝文化”園和平臺在渝北隨處可見。

更重要的是,在全區特別是鄉村,開展的一系列“慈孝文化”引領活動使鄉風文明進入了農村家庭。

環境整治

讓渝北鄉村更文明更美麗

在渝北區興隆鎮牛皇村,你會體驗到農耕文化,見到村民種植的百種花草,從改善的農民居住環境中勾起兒時的鄉愁。村裡美麗宜居的潔淨家園,讓鄉土氣息和淳樸民風撲面而來。

在渝北鄉村,像牛皇村這樣已經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的村目前有127個,占了全區行政村的2/3以上。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渝北城鄉融合,將文明城區建設延伸到鄉村的一項“硬體建設”。在農村環境整治中,渝北通過規範房前屋後柴草堆、治理禽舍、清理溝渠、拆除亂搭亂建、對農廁進行無害化改造等,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打造出美麗鄉村。大盛鎮天險洞村在環境綜合整治中,將農戶家棄用的壇、罐等收集起來,用於點綴到沿線道路綠化、景觀小品中,吸引了攝影愛好者的“長槍短炮”;石船鎮膽溝村實行垃圾分類收集,每個農戶配備2個25升垃圾分類桶,實現了垃圾收集村民自治。

在渝北,一些鎮村還結合環境整治,開展“衛生戶”、“美麗庭院”、“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把文明的鄉風融於環境整治中。

【重慶日報】“榜樣面對面”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渝北分團走進社區 十九大精神寫入“居民公約”

12月5日,“榜樣面對面”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渝北分團走進雙鳳橋街道環湖雅居社區。渝北宣講分團成員、重慶最美法律志願者程小華與社區居民一道,一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一邊據此修改社區的“居民公約”。

據瞭解,環湖雅居社區是市委宣傳部確定的“點贊公民——千萬市民學法律”市級示範點。社區工作人員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社區有渝北區最大的農轉非安置房社區,兩年前,基於居民法律素養不高、矛盾糾紛多等情況,社區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居民公約”,收效良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比如: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程小華告訴大家,兩年前的“居民公約”中“不餵養家禽、不亂扔亂吐、裝修房屋不改變結構”等條款已過時了,何不將十九大報告中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寫入“新居民公約”中?居民一致叫好同意。

兩個小時宣講中,居民邊學邊議,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初步確定將“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等內容寫入“居民公約”。

老黨員周曠達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家都按照十九大精神來做人辦事,社區就會更加和諧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