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上記憶】奚美娟的童年,搖啊搖,搖到後灘外婆橋

夢裡依稀, 還能聽到黃浦江的聲音。

暗夜裡一片寂靜。 駛過的輪船驟然一聲鳴笛, 如巨獸的聲響, 總把睡夢中的小孩子嚇得在被窩裡一縮。

“那個時候是害怕的”, 奚美娟說。 但這些船鳴的聲音、浪濤的聲響, 總能奇妙地和在外婆家度過的日子聯繫在一起。 每每想起, 奚美娟就又似乎恢復成昔年的小女孩, 沿著後灘江堤長長的路走, 就能一直走到外婆家去。

後灘, 這片即將興建近2平方公里開放式大綠地“世博文化公園”的區域, 曾是本地居民和沿江勞作的工人聚集生活的地方。 這裡曾經人來人往, 市聲喧囂,

盛滿了奚美娟童年的記憶。

世外桃源的江邊, 藏著本地世家

後灘綠意盎然

在世博會前, 後灘的名字, 幾不為人知。 即便老上海人中, 也很少有人說得出, 在黃浦江與上鋼三廠廠區包圍的彎道裡, 藏著這麼一塊區域。 它背靠浦江, 面朝鋼廠, 在1978年“後灘-魯班路”輪渡通航之前, 這裡由於交通不便, 幾乎是一處被時光遺忘的世外桃源。

但後灘, 對於奚美娟來說, 卻是親切得不能再親切的地方。

婚後住到楊思的母親, 總會從並不寬裕的生活費裡, 節省下一點布票油票, 貼補給外婆家。 長女奚美娟就承擔起送票的任務。 從楊思到後灘, 步行要近一個小時, 奚美娟要從上南路上鋼三廠三號門穿過足有2平方公里的廠區, 穿過煉鋼車間和廠房中的小道和捷徑,

沿著江堤走到後灘的外婆家。

別人眼裡遺世獨立的後灘, 對小女孩則呈現出自己的熱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這裡不僅留有世居在此的本地人所建的江南傳統中式宅院, 也有放筏工人沿江搭建的一溜簡易民居, 還聚集著一些賣江北風味吃食的小商鋪。

奚美娟的外婆是本地人, 和舅舅們一起住在祖上留下的傳統宅院裡。 宅院高牆黛瓦, 還有黃銅門扣, 家裡所用的臉盆燭臺等, 也是青銅制的“老貨”。 這些舊物和這個老院子有一種魔力, 似乎不管外面的時代如何風雲變化, 外婆家都能留住一點舊日的時光。

一些世代居住在此的本地家族, 均有高牆大宅, 早年族人外出讀書工作, 回來後秉承鄉紳的傳統,

在自家的宅院裡, 開辦學堂。 奚美娟有個小學同學的家, 也在後灘, 她記得, 同學外婆家宅院裡的學校後來改制成公立小學。 而與本地世家相對的, 則是後灘江邊的“客家人”——19世紀晚期開始, 排筏工人、碼頭工人等蘇北移民陸續乘著小船到上海, 沿江而居。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聚集, 到奚美娟小時候, 這些江北人已經在此形成一個小鎮, 頗有勢力。

順流而下, 後灘彎道裡堆滿過竹排木排

後灘舊貌換新顏

在運輸不便的年代, 排運是後灘最主要的營生。

當時, 上海每年需要大量木料、毛竹, 除了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運來一部分外, 絕大部分來自浙江山區。 工人要把從山上開伐下來的竹排、木排捆紮成巨大的筏, 經水運長途漂流到上海。

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 後灘地區設有上海市土產公司竹柴炭批發部後灘營業所。 這裡的工人, 要根據河道情況和時令將木料紮成不同筏形。 比如白露以後, 天氣轉涼, 潮水低, 流速慢, 就紮成“百腳筏”。 這種筏形狀如箭, 竹梢朝前, 竹篰在後, 依次接“龍”;阻力小, 面積大, 航速高。 一過立夏, 潮水高, 流速快, 就紮“方筏”。 這種筏呈長方形, 面積小, 吃水深, 避免了陽光對竹子直曬, 保證了品質;厚實堅固, 經得起風浪, 減少了損耗。 幾十噸重的木筏在江河中漂流, 如脫韁的野馬, 有時河道彎曲, 碰到急轉彎, 木筏順急流向對岸沖去, 能否穩住情勢, 全靠工人的經驗和手勁。

經過長途跋涉, 到了水流平緩的後灘後, 這些竹排、木排可以安穩地靠岸停放。

在奚美娟的記憶裡, 後灘波光粼粼的江面, 總是停滿了這些木排竹排, 如同躉船一樣, 成為居民們的浮動碼頭。 奚美娟會隨著外婆和舅媽們, 從江堤下來, 沿著這些木排竹排一直走去江中心, 去洗衣服、洗菜。 夏天的時候, 孩子們就把這裡當跳水池, 躍入江中摸魚、戲水。

隨世博而興, 舊貌新顏, 見證滄海桑田的變化

俯瞰今日後灘

直到上個世紀末, 滬上媒體的一篇報導中, 提到這個區域, 還是被時光遺忘的模樣:“從魯班路輪渡站擺渡到浦東, 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排排彎彎曲曲、參差不齊的鄉間民宅, 好像電影《地道戰》中的村莊, 轉幾個彎就會辨不清方向。 這一帶原屬楊思鄉, 劃歸周家渡街道, 1998年起屬上鋼新村街道管轄。 這個‘都市里的村莊’,包括龍華咀、後灘頭、唐家宅、北宅、姚家宅、大馬家宅等,占地0.85平方公里,一個居委會的範圍比浦西老城廂一個街道的轄地還要大,居住著許多江南造船廠和上鋼三廠的工人。”

但到了1999年,隨著上鋼三廠最後一座100噸平爐停產,後灘也隨之變化。時代的偉力,終於深入這個彎道,並永遠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2010年世博會園區規劃時,將此時已經改名為寶鋼集團上海浦東鋼鐵有限公司的原上海第三鋼鐵廠整個廠區,和緊鄰浦鋼廠的“後灘”地區犬牙交錯的居住區都劃入其中。規劃者還意外發現,在後灘濱江還保留著自然的濕地。

隨著一系列的動遷、建設,昔年都市里的村莊和高牆黛瓦的老宅都變成世博園的一部分。在這一年舉辦的世博會上,奚美娟也與童年的故地重逢。作為明星,她和姜昆、黃奕、胡歌組成特殊家庭,一起表演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2015年的“低碳生活”的故事,展現如何以科技手段實現與遊客的即時互動。

此時,昔年小奚美娟沿著江堤給外婆家送布票的道路,已經是世博園的場地。後灘廣場已經形成了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外觀由5個膜狀半球體組成、每天可接待近萬人次參觀的球體活動場地。隨著世博而興的後灘,在世博後又將再一次迎來新的改變——

濱江濕地公園裡遊人如織

不久前,市委書記韓正赴後灘地區調研,專題研究並部署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世博園後灘地區,即將沿江興建一片近2平方公里的開放式大綠地“世博文化公園”,陸上面積相當於8個延中綠地。

在這片區域,已建成28公頃濱江濕地公園,並向市民開放。接下去的公園綠地設計,將綜合考慮規劃中的大歌劇院、世博會後保留的部分外國國家館,結合原克虜伯工業遺存,新建一座高水準的溫室花園。

“怎麼能想到,會有這樣滄海桑田的改變呢?”奚美娟說,“這裡曾是不為人知的角落,如今竟然要成為上海的新地標了。”

小時候,就是在後灘,外婆教小奚美娟唱傳統的歌謠,教她懂規矩,恪守女孩子的做派。但奚美娟說,外婆並不因循守舊。記憶中,每每母親讓她到後灘接外婆來家小住幾日,外婆總會順應潮流地穿一件黑色雙排扣的列寧裝。

奚美娟難忘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有次開車經盧浦大橋去浦東,在下橋出口處的綠色路牌上看到“後灘”二字時的驚喜。後灘從不為人知到登上舞臺了。

但童年隨外婆去江邊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奚美娟閉上眼睛,似乎還能感到腳下起伏的波浪,這是童年的她正和這些孩子們結伴,沿著江邊的木排和竹排走到江中心,準備躍入水中去游泳。

濱江濕地公園裡池塘生春草

奚美娟,1955年生於上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文/沈軼倫

這個‘都市里的村莊’,包括龍華咀、後灘頭、唐家宅、北宅、姚家宅、大馬家宅等,占地0.85平方公里,一個居委會的範圍比浦西老城廂一個街道的轄地還要大,居住著許多江南造船廠和上鋼三廠的工人。”

但到了1999年,隨著上鋼三廠最後一座100噸平爐停產,後灘也隨之變化。時代的偉力,終於深入這個彎道,並永遠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2010年世博會園區規劃時,將此時已經改名為寶鋼集團上海浦東鋼鐵有限公司的原上海第三鋼鐵廠整個廠區,和緊鄰浦鋼廠的“後灘”地區犬牙交錯的居住區都劃入其中。規劃者還意外發現,在後灘濱江還保留著自然的濕地。

隨著一系列的動遷、建設,昔年都市里的村莊和高牆黛瓦的老宅都變成世博園的一部分。在這一年舉辦的世博會上,奚美娟也與童年的故地重逢。作為明星,她和姜昆、黃奕、胡歌組成特殊家庭,一起表演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2015年的“低碳生活”的故事,展現如何以科技手段實現與遊客的即時互動。

此時,昔年小奚美娟沿著江堤給外婆家送布票的道路,已經是世博園的場地。後灘廣場已經形成了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外觀由5個膜狀半球體組成、每天可接待近萬人次參觀的球體活動場地。隨著世博而興的後灘,在世博後又將再一次迎來新的改變——

濱江濕地公園裡遊人如織

不久前,市委書記韓正赴後灘地區調研,專題研究並部署世博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世博園後灘地區,即將沿江興建一片近2平方公里的開放式大綠地“世博文化公園”,陸上面積相當於8個延中綠地。

在這片區域,已建成28公頃濱江濕地公園,並向市民開放。接下去的公園綠地設計,將綜合考慮規劃中的大歌劇院、世博會後保留的部分外國國家館,結合原克虜伯工業遺存,新建一座高水準的溫室花園。

“怎麼能想到,會有這樣滄海桑田的改變呢?”奚美娟說,“這裡曾是不為人知的角落,如今竟然要成為上海的新地標了。”

小時候,就是在後灘,外婆教小奚美娟唱傳統的歌謠,教她懂規矩,恪守女孩子的做派。但奚美娟說,外婆並不因循守舊。記憶中,每每母親讓她到後灘接外婆來家小住幾日,外婆總會順應潮流地穿一件黑色雙排扣的列寧裝。

奚美娟難忘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有次開車經盧浦大橋去浦東,在下橋出口處的綠色路牌上看到“後灘”二字時的驚喜。後灘從不為人知到登上舞臺了。

但童年隨外婆去江邊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奚美娟閉上眼睛,似乎還能感到腳下起伏的波浪,這是童年的她正和這些孩子們結伴,沿著江邊的木排和竹排走到江中心,準備躍入水中去游泳。

濱江濕地公園裡池塘生春草

奚美娟,1955年生於上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文/沈軼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