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如何進行治療性教育

就像一般的教育一樣, 治療性教育, 不僅僅是醫生的事, 家屬、朋友、患者本人都可以進行。 而且, 自我教育意義重大。 對此, 要瞭解一些基本常識。

治療性教育的目的

既然講治療性教育, 它就有目的與技巧。 我們首先考慮一下目的。

其實, 所有慢性病患者治療性教育的目的儘管不同的病不盡一致, 但要點是差不多的, 我們歸納, 大致有三個方面:

1.針對疾病特點的治療性教育

借教育方式, 傳授針對該人所患疾病的防範知識與康復技巧, 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 從而具有治療作用。 例如,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及活動要求等,

而且, 這種教育除了針對所患疾病外, 還應該兼顧具體對象具體特點的, 而不是泛泛的空談。

2.幫他(或自我)理清思路, 知曉康復之路在何方

顧名思義, 慢性病患者生存下去, 往往是個慢性過程, 有許多問題會發生。 對此, 需要在讓他清晰地知曉他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 包括怎麼治、怎麼吃喝拉撒, 出了哪種情況該怎麼辦?有了另外一些情況又該如何?總之, 讓其知曉下一步的“路在何方!”這至少對於癌症患者來說, 至關重要!這一點, 無論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 還是癌症等的患者, 都很有意義。

對於這兩點, 似乎沒有必要做出贅述。 一則慢性病不盡相同, 涉及的內容不完全一致;二則多數臨床醫師有意無意地會進行這兩個方面的指導教育。

3.促使他(或自我)做好病人角色調整

幫助患者做好病人“角色”的調整與適應是治療性教育的一大重點。 因為患了慢性病, 患者將進入持久的與疾病抗爭過程。 與以往相比, 他的生活將會有較大的改變。 而且, 他能否儘快調整自我, 適應病人“角色”, 直接影響到他的慢性病能否被有效控制, 能否盡可能地提高他的生存品質, 甚至於他能否長久地活下去。 對此, 筆者將另文專門討論!

癌症治療性的心理糾治要點

對於癌症患者, 除了以上幾點目的外, 一些帶有心理糾治性質的治療性教育也應成為重點, 而且, 這些糾治要講究技巧:

1.調整期望目標

癌症之類慢性病之所以會引起心理危機,

往往是與過高的期望值直接關聯的。 許多患者一心想徹底治癒, 徹底解決問題!其實, 這很不現實!不現實的期盼與欠佳的治療結果, 導致了逐漸的失望與焦慮, 更可以誘發持續的慢性心理危機。 對此, 應以充分事實告之患者, 現在慢性病(包括癌症)治療的目的與標準, 已經從過去的“治癒”, 轉向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發展。 應該說:病情能穩定或基本穩定亦屬成功。

須知:目標的適當調整, 對慢性病患者走出慢性心理危機狀態, 極其關鍵。

2.説明設定近期最低目標

研究表明:希望是生存動力之源, 也是促使人們走出心理危機的根本所在。 臨床上, 應善於幫助慢性病患者(特別是那些重症患者)設定近期最低目標, 這個“近期最低目標”是努力一下完全可能實現的。

比如, 對於一些有骨轉移劇痛的患者, 先承諾一起幫助解決劇痛問題;糖尿病併發感染者, 承諾先控制感染, 然後, 中西醫結合努力實施……有了可實現的短期目標, 患者就會激發出生存下去動力, 就有助於創造奇跡。

3.學會悠著點, 有助於病情穩定

慢性病(特別是癌症), 通常難以痊癒, 若當事人要求太高, 或操之過急, 一心想儘快痊癒, 很可能因焦慮而長久處於慢性應激狀態, 反使疾病難以控制。 筆者曾提出癌症康復有“斯托克代爾”悖論★。 例如, 生了癌症等慢性病, 既要堅信能夠活下去, 但又不可操之過急, 力求速效;或苛求痊癒。 因為操之過急, 往往欲速則不達!苛求痊癒, 失望更甚, 反致失控。

4.牽線榜樣, 以為示範

慢性病患者往往較長期地陷於因疾病引起的困惑苦惱之中。 我們在腫瘤臨床, 很注重為該類患者確立病情類似, 以走向康復者為榜樣;牽線搭橋, 促成交流, 讓患者通過向已走出困境的同病種康復者學習, 來激勵自己, 克服心理危機, 走出陰影。 這寓有“示範療法”之意。 如此, 還可大大減少臨床工作量, 因為巧妙請老病人支援, 做些工作, 也就是尋求了“同盟軍”。

5.綜合貫徹《靈樞·師傳》原則

《靈樞·師傳》提出了“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之古訓。 筆者認為這是心身綜合治療原則的最佳體現。 對於慢性病患者, 尤其需要全面、綜合貫徹。 對此, 應整合各種有益的康復手段, 緩解症狀, 消除痛苦, 幫助其獲得較為理想的生存品質。

6.指點層次較高者情性修養

好觀念、好情性也能養心治病。對於慢性病患者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筆者常會建議看看諸如《相約星期二》(美·阿爾博姆)、《把心安頓好》(周國平)、《熱愛生命》(法·蒙田)等人文方面有益的書籍;或者看些星雲大師等著的佛教類書籍,常常會開券有益!至少可幫他理解生命的真正含義。其實,生死乃自然規律,誰都不能避免終點到來,卻可以追求尊嚴、體面的生命結局。悟透了這一點,心寧靜了;情性穩定了,慢性病常見的心身痛苦常可大減。

總之,對於癌症之類慢性病患者來說,常常“哀莫大於心死”!若只知治其病,不糾治其心理問題,將陷入因病而郁,因鬱而病甚的惡性循環,很難起效。此時,治療性的心理糾治意義突出,其可以視為治療性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本人來說,瞭解這一點也至為重要!

★“斯托克代爾”悖論,是管理學家根據美國越戰期間被北越抓獲的高級將領斯托克代爾的經歷總結出來的規律:即遇到困境既不可以喪失信心,又不可盲目樂觀,操之過急;而需掌控一定的節奏。

幫助其獲得較為理想的生存品質。

6.指點層次較高者情性修養

好觀念、好情性也能養心治病。對於慢性病患者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筆者常會建議看看諸如《相約星期二》(美·阿爾博姆)、《把心安頓好》(周國平)、《熱愛生命》(法·蒙田)等人文方面有益的書籍;或者看些星雲大師等著的佛教類書籍,常常會開券有益!至少可幫他理解生命的真正含義。其實,生死乃自然規律,誰都不能避免終點到來,卻可以追求尊嚴、體面的生命結局。悟透了這一點,心寧靜了;情性穩定了,慢性病常見的心身痛苦常可大減。

總之,對於癌症之類慢性病患者來說,常常“哀莫大於心死”!若只知治其病,不糾治其心理問題,將陷入因病而郁,因鬱而病甚的惡性循環,很難起效。此時,治療性的心理糾治意義突出,其可以視為治療性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癌症等慢性病患者本人來說,瞭解這一點也至為重要!

★“斯托克代爾”悖論,是管理學家根據美國越戰期間被北越抓獲的高級將領斯托克代爾的經歷總結出來的規律:即遇到困境既不可以喪失信心,又不可盲目樂觀,操之過急;而需掌控一定的節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