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敦煌旅遊」一首詩,一座城,一條路

每一首詩, 都有故事;

每一座城, 都有歷史。

看不盡, 品不完!

遙想兩千年前, 絲路萬里, 從古長安出發, 經甘肅、新疆向西, 過中亞、西亞, 最終抵達歐洲。 所經之地, 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 也有一望無垠的大漠荒野……“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絲綢之路沿線城市, 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傳唱千古的詩詞。 讓我們在詩詞之韻中, 一起領會絲綢之路的魅力。

“絲路十分美, 九分在甘肅。 ”我國西北地方的甘肅省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華戎所交, 一大都會, ”猶如今天的國際大都市。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始,

絲綢之路與陽關、玉門關、敦煌,猶如一條彩線和珍珠, 相映生輝, 光耀中西。 因此, 絲綢之路出長安、入敦煌後, 通過陽關、玉門關南北兩道, 貫通西域, 敦煌因而被成為“絲綢之路第一樞紐”。

每一首詩, 都有故事;

每一座城, 都有歷史。 看不盡, 品不完。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悲壯蒼涼的《涼州詞》傳誦了千年, 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記住了玉門關這座古老的關塞。

那時, 玉門關是一個繁華的邊關, 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 無數中國的、西域的客商在這個關口來來往往, 把中國精美的瓷器、華貴的絲綢、神奇的藥草、香氣濃郁的茶葉以及造紙術、印刷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出關口, 輸送往異域。 鮮美的葡萄、無花果、石榴, 營養豐富的蘿蔔、胡麻、大蒜也從世界各地彙聚而來, 通過這裡, 傳往內地。

《涼州詞》所描述的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是一座四方形土城堡。 這座城堡全部用黃土夯成,

城垣長24.5米, 寬26.4米, 殘高9.7米, 總面積600多平米, 設有內外女牆, 城內東南角有馬道。 這座古堡大小接近北京的四合院, 幾件土房看起來寒酸破敗, 毫無氣勢。 見到“小方盤”人們會發出質疑:這就是傳說中雄渾的玉門關?

玉門關是一條交通樞紐的咽喉要道,

有重兵把守, 竟然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據點?然而, 就在這裡出土過寫著“玉門都尉”的漢簡, 幾乎可以作為認定玉門關的鐵證。 大宛的汗血馬、伊黎河的烏孫馬就是從這裡奔入廣闊的中華大地, 漢代大將李廣利就是從這裡帶領著將士出關與敵拼殺。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 玄奘法師去西域取經, 就曾從這個玉門關經過。

1907年, 探險家斯坦因來到這裡, 在距離古城堡大約100碼的地方有一個小土堆, 清理出許多漢簡, 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 在一處被當做垃圾箱使用的深窖, 斯坦因還清理出許多保存完好的木簡文書。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提到陽關,很多人會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著名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即是根據王維這首名詩譜曲而來。為什麼叫“陽關”?原來是比照玉門關而得名——位於玉門關之南,南陽北陰,故名。陽關具體地理位置在玉門關南面80餘公里處,設關年代稍晚於玉門關。漢朝通過陽關和玉門關,牢牢地控制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陽關的地理位置比玉門關更為重要,被稱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從絲綢之路南道出西域進中原必經陽關。

宋元以後,因中原與西方的陸路交通衰落,陽關遂廢圮。經現代考古考證,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餘公里處的“古董灘”附近。古董灘是現代人叫出來的,這個地方每當風沙過後,便有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漢晉時期的遺物暴露出來,古董很多,古董灘因此得名。

這些古董的出土,說明陽關在古代的重要和繁榮。而在古董灘附近,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墩墩山”的山頭上仍有西漢建的烽火臺(烽燧),雖然已坍塌殘破,但根基和半截牆身尚存。

漢朝時,西出陽關後,沿著當時尚有水源的羅布泊北岸可以到達著名的西域古國樓蘭,一直北行與古絲綢之路北道相接;或從羅布泊南岸西行,再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可到且末、精絕、于闐等國。最後與絲綢之路北道相會,進入絲綢之路西段。這條當年的官馬大道相當於現代的國道,古稱“陽關大道”。俗話裡常說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中的“陽關道”,即指這條路。

自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呈繁榮景象,赴西域的商賈、使者,“相望與道”,“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人”,“一年之中,使者多十余,少者五六輩”。敦煌作為必經之地,不僅接待供應了不盡的來往使者,而且見證和傳播了絲路文明和絲路傳奇。

莫高窟323窟 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莫高窟藝術博大精深,在當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匯當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不但產生了數量眾多和內容豐富的壁畫和彩塑,更產生了一門時尚的藝術——裝飾藝術,將時下流行的建築裝飾裝潢藝術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上千年。這些紋飾分佈在人們不大注意的洞窟頂部的藻井、人字坡、龕楣上,甚至塑像的蓮花坐上,壁畫人物的服飾器物上和鋪地的花磚上,各種形式,千次百態,內容十分豐富。這些圖案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壁畫中的紋樣

無論花鳥魚蟲

任何一個細節

任何一個紋飾

都是美的所在

提到陽關,很多人會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著名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即是根據王維這首名詩譜曲而來。為什麼叫“陽關”?原來是比照玉門關而得名——位於玉門關之南,南陽北陰,故名。陽關具體地理位置在玉門關南面80餘公里處,設關年代稍晚於玉門關。漢朝通過陽關和玉門關,牢牢地控制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陽關的地理位置比玉門關更為重要,被稱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從絲綢之路南道出西域進中原必經陽關。

宋元以後,因中原與西方的陸路交通衰落,陽關遂廢圮。經現代考古考證,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餘公里處的“古董灘”附近。古董灘是現代人叫出來的,這個地方每當風沙過後,便有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漢晉時期的遺物暴露出來,古董很多,古董灘因此得名。

這些古董的出土,說明陽關在古代的重要和繁榮。而在古董灘附近,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墩墩山”的山頭上仍有西漢建的烽火臺(烽燧),雖然已坍塌殘破,但根基和半截牆身尚存。

漢朝時,西出陽關後,沿著當時尚有水源的羅布泊北岸可以到達著名的西域古國樓蘭,一直北行與古絲綢之路北道相接;或從羅布泊南岸西行,再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可到且末、精絕、于闐等國。最後與絲綢之路北道相會,進入絲綢之路西段。這條當年的官馬大道相當於現代的國道,古稱“陽關大道”。俗話裡常說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中的“陽關道”,即指這條路。

自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呈繁榮景象,赴西域的商賈、使者,“相望與道”,“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人”,“一年之中,使者多十余,少者五六輩”。敦煌作為必經之地,不僅接待供應了不盡的來往使者,而且見證和傳播了絲路文明和絲路傳奇。

莫高窟323窟 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莫高窟藝術博大精深,在當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匯當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不但產生了數量眾多和內容豐富的壁畫和彩塑,更產生了一門時尚的藝術——裝飾藝術,將時下流行的建築裝飾裝潢藝術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上千年。這些紋飾分佈在人們不大注意的洞窟頂部的藻井、人字坡、龕楣上,甚至塑像的蓮花坐上,壁畫人物的服飾器物上和鋪地的花磚上,各種形式,千次百態,內容十分豐富。這些圖案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壁畫中的紋樣

無論花鳥魚蟲

任何一個細節

任何一個紋飾

都是美的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