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直擊烏鎮|國科大石海明:人工智慧不是人類“最後的發明”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2月3日-12月5日在烏鎮開幕, 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要員、國際組織負責人、互聯網領軍人物、媒體人士及專家學者等共聚一堂,

聚智碰撞。 在人工智慧分論壇, 大家圍繞“人工智慧:讓生活更美好”主題聚焦現實、暢議未來。

1946年人類第一台電腦“ENIAC”誕生, 1969年世界第一個網路“ARPA網”問世, 開啟了資訊化社會浪潮席捲全球的歷程。 1996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龐蒂撰寫的《數位化生存》(中文版)出版發行,

“比特的時代”“個性化介面”“數位化生活”等炫酷詞彙成為熱議的話題。 20世紀90年代同樣也是人工智慧曾經獨領風騷的一段風光日子。 然而, 在科技創新漸次黯淡的舞臺上, 不可能長久地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 由於相關領域無法實質性突破, 人工智慧冷卻了下來。

在穀歌人機大戰機器人AlphaGo及AlphaGo Zero新聞熱點撬動下, 如今的人工智慧再次成為街頭巷尾婦孺皆知的科技寵兒。 知識、權力、媒體及資本似乎有了一個最大公約數的風口與爆點, 多種力量蜂擁而上的表像背後, 其實是人們對未來世界走向研判的心理呈現, 或擔憂、或喜悅、或觀望、或行動。

應該說, 在科學探索向極宏觀、極微觀和極複雜三個維度的延展中, 人類熟悉了浩瀚的宇宙, 洞察了顯微的世界, 並在複雜性的認知領域不斷披荊斬棘, 將目光鎖定在人腦, 試圖揭開這個最神秘莫測的智慧樞紐。 由此可見, 人工智慧在今天走到了鎂光燈下的前沿地帶, 從科技創新史的角度而言不是沒有道理的。 畢竟, 在人類的所有探索中, 心智之謎最扣人心弦, 大腦之訣最引人注目, 在這個複雜性逼近極限的領域, 任何細微的進展都難免讓人心潮澎湃, 都激發人們期許未來。

電腦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艾倫·麥席森·圖靈曾說:“即使我們可以使機器屈服於人類, 比如, 可以在關鍵時刻關掉電源, 然而作為一個物種, 我們也應當感到極大的敬畏。 ”

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 是否會引發軍備競賽之類的災難, 是否會威脅人類最後生存的底線, 不是因為有“霍金說”、“馬斯克說”、“紮克伯格說”或“X大佬說”, 就要篤信人工智慧就是打開的潘朵拉魔盒,抑或就是人類的終極救世主。其實,伊隆·馬斯克與馬克·紮克伯格關於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辯論,是左右兩種聲音的迴響,一邊是“弗蘭肯斯坦”式的人文擔憂與倫理警告,一邊是“超時空接觸”式的科技自信與資本衝動。如果我們註定不能阻擋它的前行,是否我們就要為它頂禮膜拜?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倫理難題。

回眸人類科技史,有多少險惡的科技創新,都被人類的聰明才智牢牢掌控,難道人工智慧會是例外?又有多少美好的科技成果,最終被人類惡用於戰爭廝殺,誰敢言人工智慧就是另案?借用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工智慧不是魔鬼,也不是救世主,作為賦能型“群技術”,人工智慧會助推人類社會進入萬物互聯、人機交融、智慧主導的新智慧時代。到那時,人將逐漸從體力勞動制約中解放出來,進入腦力勞動主導的新時代,創造人作為萬物之靈的獨特價值。但是,由於基礎科學難題、關鍵技術瓶頸及認知學習困境等制約,強人工智慧的革命性突破還有待時日,在資本與符號共同營造的科技輿論中,有人警惕人工智慧泡沫也不無益處。

在科幻影視中,人們遠眺過各種智慧社會的情景,《她》中讓人類陷入愛情的人工智慧薩曼莎、《西部世界》裡遊蕩在公園裡逐漸意識覺醒的機器人接待員、《超能特工隊》中的充氣醫療機器人大白,以及《機器化身》中人類通過腦機介面技術遙控機器人。科幻作家伊薩克·阿西莫夫於1942年在他的小說《環舞》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原則,試圖對機器人進行倫理規制。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也言:“我們最好相當確信,植入機器中的目的就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

人工智慧,絕不是人類“最後的發明”,但願它是人類“最好的發明”。

就要篤信人工智慧就是打開的潘朵拉魔盒,抑或就是人類的終極救世主。其實,伊隆·馬斯克與馬克·紮克伯格關於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辯論,是左右兩種聲音的迴響,一邊是“弗蘭肯斯坦”式的人文擔憂與倫理警告,一邊是“超時空接觸”式的科技自信與資本衝動。如果我們註定不能阻擋它的前行,是否我們就要為它頂禮膜拜?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倫理難題。

回眸人類科技史,有多少險惡的科技創新,都被人類的聰明才智牢牢掌控,難道人工智慧會是例外?又有多少美好的科技成果,最終被人類惡用於戰爭廝殺,誰敢言人工智慧就是另案?借用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工智慧不是魔鬼,也不是救世主,作為賦能型“群技術”,人工智慧會助推人類社會進入萬物互聯、人機交融、智慧主導的新智慧時代。到那時,人將逐漸從體力勞動制約中解放出來,進入腦力勞動主導的新時代,創造人作為萬物之靈的獨特價值。但是,由於基礎科學難題、關鍵技術瓶頸及認知學習困境等制約,強人工智慧的革命性突破還有待時日,在資本與符號共同營造的科技輿論中,有人警惕人工智慧泡沫也不無益處。

在科幻影視中,人們遠眺過各種智慧社會的情景,《她》中讓人類陷入愛情的人工智慧薩曼莎、《西部世界》裡遊蕩在公園裡逐漸意識覺醒的機器人接待員、《超能特工隊》中的充氣醫療機器人大白,以及《機器化身》中人類通過腦機介面技術遙控機器人。科幻作家伊薩克·阿西莫夫於1942年在他的小說《環舞》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原則,試圖對機器人進行倫理規制。控制論之父諾伯特·維納也言:“我們最好相當確信,植入機器中的目的就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

人工智慧,絕不是人類“最後的發明”,但願它是人類“最好的發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