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農村一種蘸醬吃的野菜是中藥 開花後解毒效果更好

馬蘭頭又名馬蘭、紅梗菜、雞兒腸、田邊菊、紫菊、螃蜞頭草等, 屬菊科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馬蘭頭原是野生種, 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兩種, 均可食用, 藥用以紅梗馬蘭頭為佳。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 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在浙江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 是取其“青”字, 以合“清明”之“青”。

馬蘭頭根狀莖有匍枝, 有時具直根。 莖直立, 高30-70釐米, 上部有短毛, 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 長3-6稀達10釐米, 寬0.8-2稀達5釐米, 頂端鈍或尖, 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 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 上部葉小, 全緣, 基部急狹無柄, 全部葉稍薄質, 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 邊緣及下麵沿脈有短粗毛, 中脈在下麵凸起。

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 總苞半球形, 徑6-9毫米, 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 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 長2毫米, 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 長達4毫米, 頂端鈍或稍尖, 上部草質, 有疏短毛, 邊緣膜質, 有緣毛。 花托圓錐形。 舌狀花1層, 15-20個, 管部長1.5-1.7毫米;舌片淺紫色, 長達10毫米,

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5毫米, 管部長1.5毫米, 被短密毛。

馬蘭頭適應性廣, 喜溫也較耐陰, 抗寒耐熱力很強, 對光照要求不嚴, 在32℃高溫下能正常生長, 在-10℃ 以下能安全越冬, 當地溫回升到10~12℃, 氣溫在10~15℃時, 嫩葉嫩莖就開始迅速生長。 種子發芽溫度在20℃左右, 嫩葉嫩莖的採收期主要集中在3~4月份。

馬蘭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 豐富的礦質元素和維生素及β-胡蘿蔔素, 17種以上氨基酸, 其中7種為人體必需。 營養元素含量由高至低依次約為:K、Ca、Na、Mg、Zn、Fe、Cu、Li、Mn、Ni、V、Se、Co。 其中鉀含量是普通蔬菜的20倍, 與一般蔬菜相比, 其Se、Zn、Mg、Ca含量更豐富。

每100克馬蘭的營養成分:能量25千卡、蛋白質2.4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4.6克、膳食纖維1.6克、維生素A340微克、胡蘿蔔素2040微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13毫克、煙酸0.8毫克、維生素C26毫克、維生素E0.72毫克、鈣67毫克、磷38毫克、鉀285毫克、鈉15.2毫克、鎂14毫克、鐵2.4毫克、鋅0.87毫克、硒0.75微克、銅0.13毫克馬半根莖呈細長圓柱形, 著生多數淺棕黃色細根和鬚根。 莖圓柱形, 直徑2至3毫米, 表面黃綠色, 有細縱紋, 質脆, 易折斷, 斷面中央有白色髓, 葉互生, 葉片皺縮捲曲, 多已碎落,

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表, 被短毛, 有的於枝頂可見頭狀花序, 花淡紫色, 或已結果。 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 氣微, 味淡微澀。

全草藥用, 有清熱解毒, 消食積, 利小便, 散瘀止血之效, 在福建廣東通稱田邊菊、路邊菊, 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通稱魚鰍串、泥鰍串、泥鰍菜, 雲南稱蓑衣蓮。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

馬蘭頭就是馬蘭,仙居人稱:馬頭蘭。馬蘭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本草正義》謂其“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中國醫學大辭》:馬蘭根露,馬蘭根蒸取之露也。辛涼無毒。散結清熱,破宿血,能治痔瘡。

雲南稱蓑衣蓮。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

馬蘭頭就是馬蘭,仙居人稱:馬頭蘭。馬蘭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馬蘭,生澤旁。如澤蘭而氣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以其似單瓣菊花而紫也,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丫,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本草正義》謂其“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溫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中國醫學大辭》:馬蘭根露,馬蘭根蒸取之露也。辛涼無毒。散結清熱,破宿血,能治痔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