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馬拉雅山脈發現大地震帶,瑞士科學家:板塊碰撞速度快些,已證實

在地球上, 地震的頻繁程度越來越大, 不得不讓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感到擔心, 瑞士科學家最新科學研究發現, 喜馬拉雅山(屬於亞洲)等人口密集的山區地震, 由於快速的板塊碰撞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地震, 也就是存在大地震帶。 並且後果不堪設想, 在地球頻繁的時代, 這將是一次大的碰撞。

科學新研究表明, 靠近山脈的人口稠密地區(如阿爾卑斯山脈, 亞平寧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和紮格羅斯)的大地震的頻率和大小, 取決於較小板塊的碰撞速度。 在2015年, Gorkha-Nepal發生7.8級地震, 一年後, 義大利的Norcia發生6.2級地震。 以前的研究試圖解釋這些地震的物理原因, 但結果不明確。 新研究首次顯示, 板塊碰撞的速率控制著山區地震的強度。

科學家表示, 大型的地震對山體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對地震頻率和震級背後的物理參數瞭解, 對改善地震危險評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過結合地震統計資料和新的數值模型, 將會對危險性的地震進行新的評估, 提供一個全面的, 物理解釋全球性的地震問題, 對人口密集地震區域貢獻最大。

科學家表示, 地球岩石圈中有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幾個較小的構造板塊, 而在最外層。 這些板塊移動, 滑動和碰撞, 直接性的就會導致山脈斷裂和火山形成, 並產生強大的地震。 這不得不說明人類生活在地球板塊運動之間特別的危險, 雖然地震現在的發生, 也是一件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科學也不得不考慮地震過後帶來的地球環境的影響。

科學家稱, 最新開發的2D模型, 可以用來類比構造板塊移動和碰撞的方式。 通過地震熱力學(STM)建模方法, 來複製和觀察從歷史地震目錄中所看到的地震發生過程與結果。 通過類比顯示, 由山體運動引起的地震大小和頻率分佈, 主要是在地殼的一個地帶,

以及山脈的形成區域(也就是說有山脈的地方越容易發生)。

科學家表示, 通過類比的結果顯示, 山區地震的幅度和頻率與構造板塊碰撞的速度直接相關。 碰撞的速度越快, 溫度越低, 產生地震的面積越大。 這增加了大地震的相對數量。 通過比較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紮格羅斯四個山脈的地震記錄,科學研究確認阿爾卑斯山的板塊碰撞比喜馬拉雅板塊更具韌性,也就是喜馬拉雅板塊地震會大一些,阿爾卑斯山的板塊地震小些。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通過比較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紮格羅斯四個山脈的地震記錄,科學研究確認阿爾卑斯山的板塊碰撞比喜馬拉雅板塊更具韌性,也就是喜馬拉雅板塊地震會大一些,阿爾卑斯山的板塊地震小些。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