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名師談教學丨“用中學”:構建“用學課堂”——語文學習的應然追求

王祥連

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京市勞動模範, 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 南京市基礎教育專家培養物件, 江蘇省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優秀導師,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先後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刊物發表文章一百多篇。

“學語文”為的是“用語文”, 而獲得與形成“用語文”能力的根本路徑恰恰就是“用語文”本身, 因為只有在“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 學生才可能真正獲得“用語文”的實踐能力。 “用中學”即指向“用語文”——在運用中學習運用。

“學中用”側重學習有關運用的知識、方法並指向——學中運用, 學了再用, 先學後用, 學以致用。 “用中學”則強調通過“用語文”來“學語文”“在運用中學習運用”——用即是學, 學即是用, 以用學用, 用中學用, 以用為學, 用以致學, 用學合一, 學用統一。

01

名師“用中學”課例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水上飛機》, 有這樣兩個片段:

師:你知道水上飛機有哪些作用?好好思考,

一句話說完。 第一句話怎麼說?

生:水上飛機作用很大。

師:改一個字。

生:水上飛機的作用很多。

生:有的可以救援;有的可以幫助海上船隻輸送物資。

師:他會說話, 第一次說很“大”, 第二次說很“多”, “多”比“大”準確, 會說話。 聽說你們對水上飛機瞭解, 誰能告訴我, 水上飛機的作用?

生:有的能……有的能……還有的能……

師:你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 都知道哪些水上飛機?第一句先總起:他的兄弟很多——

生:水上飛機的兄弟很多, 有戰鬥機, 有滅火機, 還有……

以上教學是于老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之後組織開展的又一學習活動——憑藉課文內容進行圍繞“水上飛機的作用多、類型多”進行口語表達實踐活動。 于老師充分利用文本內容, 引導學生進行“用語”實踐,

讓學生學會“先總後分”的表達方法——習得“語用”。 這一過程, 學生完全是在“用中學”, “用”中學“用”, 在“用語”中習得“語用”, 即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習得語文實踐能力。

師:指投影詞語, 這個詞最難了:究竟

(找讀課文中帶“究竟”的句子)

師:“究竟”在這兒可以換什麼?

生:想問個明白

師:板書:問個究竟

師:在你們的生活中, 有沒有想問個明白、問個究竟的事情?

生:今天, 我的數學題寫錯了……

師:一道, 不是全部的數學題。

生:猿猴到底是——, 我想到老師那兒問個究竟

師:生活中有沒有“看個究竟?”

生:爸爸給我買幾隻小雞, 我想看個究竟。

師:看到了這個字就要說了, 板書:探

生:這個山洞裡到底住著誰, 我想探個究竟。

生:聽說常州有個恐龍園;科學家的這些東西怎麼發明出來的,

我想探個究竟。

師:課件出示:每年春天, 究竟有多少人來到揚州旅遊, 我也說不清。

師:上面這個句子, “究竟”的位置在句子前面, 表示疑問, 誰能根據表示疑問的“究竟”, 來說個句子?

生:宇宙上究竟有多少顆星星, 誰也說不清。

師:出個難題, 你們聽說過外星人嗎?聽說過恐龍嗎?以外星人為話題, 或者以恐龍為話題, 用上兩個“究竟”。

生:宇宙中究竟有沒有外星人, 我長大後要探個究竟。

對於“究竟”一詞, 于老師可不是重在通過自己的講解、分析讓學生知道意思。 而是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習得——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實際生活情境中具體運用。 而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 學生真正突破了這一難點!

全文的教學,

于老師主要組織開展三個“學習活動”——1.朗讀課文;2.用“總分結構”說話;3.運用“究竟”造句。 這樣的教學簡潔而高效。 難怪于老師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再看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第一板塊, 讀好課文, 感受語言。

認讀生字詞後, 出示描寫沙漠一組詞語, 讀中感受駱駝的生存環境, 然後示範引導學生讀好課文。

第二板塊, 角色轉變, 內化語言。

師:沙漠旅行結束了, 小駱駝明白自己的駝峰、腳掌和眼毛到底有什麼用處呢?小駱駝沒有說, 你能把小駱駝心裡的話說出來嗎?

生:我明白了我們駱駝的腳掌又大又厚, 在沙漠裡行走的時候就不會陷進沙子裡去;兩層眼毛可以防止風沙刮進眼睛裡;駝峰貯存著養料, 能讓我們在沙漠裡維持生命。

生:駱駝又大又厚的腳掌能防止陷進鬆散的沙子裡;兩層濃厚的眼毛能防止風沙刮進眼睛裡;兩個貯存養料的駝峰能防止餓死。

——要求學生將駱駝媽媽的話變成小駱駝的話,這就是一個“用語”活動——轉述課文語言的實踐活動。這是對內容理解的加深,也是運用、內化語言的過程。

第三板塊,續編故事,發展語言。

師:這一天,小駱駝又在小溪邊照“鏡子”,小紅馬看見了,又噴著響鼻對小駱駝說小駱駝難看。小駱駝會怎麼說、怎麼做呢?同桌兩個同學,一個演小紅馬、一個演小駱駝。

生:學生講故事非常精彩,想像豐富,聲情並茂,課堂掌聲不斷。(具體略)

學生表演小紅馬與小駱駝第二次見面的情景,是故事情節的創造,也是將課文語言轉換、內化為學生自己語言的過程。

以上教學,薛老師緊扣文本核心內容,設計、組織三個有效的學習實踐活動——“朗讀課文”“轉述課文”“續編課文”,著力引導學生在“用語”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感受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創造語言,不偏不倚,層層推進,效果顯著。

以上名師課例,高度體現了“用中學”理念,強調在語文實踐中學語文,在運用語言中學運用。這啟示我們:實現“用中學”的必然轉向——變“串講串問”為“學習活動”。

02

我的“用中學”實踐

1.課前“用中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老師,您好!》有一個生字——“衷心祝願”中的“衷”。“衷心”“忠心”及“鐘心”(“鍾愛之心”)這三個同音詞很難區分。一般教學中,無論老師如何分析講解,學生在課後的實際書寫與運用中也往往混淆不清。筆者“用中學”的設計與實踐是這樣的: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一個自主預習的小研究活動:“衷心、忠心、鐘心”——比較、辨析、區分這三個同音字詞的意義與用法(並組詞),完成一份小研究報告。

第二天,學生“用中學”完成的作業是這樣的:今天,我對“忠心、衷心、鐘心”這三個“忠、衷、鐘”作了研究。據研究,我發現:這讀音相同的三個“忠、衷、鐘”,差別卻非常大。從字形上來看,立馬就知道了。結構不同,偏旁不同,筆順不同。再深刻些,也就是意思不同。那麼,這 3個字到底什麼意思呢?

1. 忠:是“忠誠、忠心”,“忠心”的意思是忠誠的心。所有“忠”的組詞,都

有“忠”這個意思在其中。例如:忠良(忠誠正直);忠實(忠誠可靠);忠勇(忠誠而勇敢)等。

2. 衷:意思是“內心”。“衷心”的意思是發自內心。所有“衷”的組詞,都

有“衷”的這個意思在其中。例如:衷腸(出自內心的話);衷情(內心的感情);衷曲(衷事;心事)等。

3. 鐘:意思是“集中、專一”。“鐘心”的意思是集中專一的心。可組詞:鐘錶、鬧鐘、鍾情……

通過這個小研究,我明白了文字的奧妙。以上“衷”字的學習,非“用中學”

理念下的一般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講解分析,或引導學生在課堂與“忠”“鐘”比較一下。學生得到的是什麼呢?學生如果認真聽講,聽懂了——知道這三個詞語的意義區別,最終得到的是“魚”——學會了三個詞,是陳述性知識,屬於一般素養。僅此而已。

轉化為課前“用中學”的“小研究”學習活動,學生充分經歷利用工具書查找、搜集、處理、思辨、探究、表達的完整學習過程。最後,得到是什麼呢?所有經歷學習過程的同學,不僅“學會”這三個詞語的意義、用法及相關詞彙積累(“魚”),而且“會學”(“漁”)——以後,遇到這樣的同音近義詞,孩子們自己知道怎麼去自主利用工具書解決問題,舉一反三,以一抵萬。得到的不僅是陳述性知識,更有程式性知識——學習能力、研究能力、搜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發散、求異思維能力、發現與創新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綜合提升,不僅提升一般素養,更有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發展。

教學方式不同(“串講串問”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學生發展)則大不同!

03

我的“用中學”實踐

課前“用中學”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老師,您好!》有一個生字——“衷心祝願”中的“衷”。“衷心”“忠心”及“鐘心”(“鍾愛之心”)這三個同音詞很難區分。一般教學中,無論老師如何分析講解,學生在課後的實際書寫與運用中也往往混淆不清。筆者“用中學”的設計與實踐是這樣的: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一個自主預習的小研究活動:“衷心、忠心、鐘心”——比較、辨析、區分這三個同音字詞的意義與用法(並組詞),完成一份小研究報告。

課堂“用中學”

課堂“用中學”,指在課堂教學中,一改教師“串講串問”而學生聽答受訓之被動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的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活動中實現“用中學”,真正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及核心素養。

如四年級《春聯》一課第 2自然段:

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來說,“綠柳”

對“紅桃”,“舒眉”對“開口”,“辭”對“賀”,“舊歲”對“新年”。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筆者教學中沒有圍繞“對仗”知識點的“串講串問”(講解分析),“用中

學”課堂教學過程為:(1)置換(重選)一副春聯改寫這一段,開頭、結尾兩句不變。(2)運用“對仗”知識,課堂現場自創一副對聯。學生課堂實踐的成果呈現如下:

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來說,“新年”對“佳

節”,“納”對“號”,“余慶”對“長春”。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冰雪點年末,和風迎新春”“和風細雨春爛漫,鵝毛大雪歲平安”……

從學生對這段的“改寫”及現場“創寫”的對聯來看,不難發現,學生在“改寫”與“創寫”的實踐運用中,輕鬆、自然而卓有成效地學會、掌握了春聯“對仗”的特點,並能在課堂中創造性地實際運用,實現“運用中學會運用”的“用中學”目標追求。

課後“用中學”

筆者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把課後習題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有眼不識泰山”的理解)轉化為一個課後“用中學”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什麼是“有眼不識泰山”而不是“華山”“黃山”或是我們溧水的“無想山”呢?——完成一個小研究報告。

學生興味盎然:有的聯繫課文內容,有的聯繫泰山“五嶽獨尊”的特殊地位,更有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典故:這兒的“泰山”不是山名,而是魯班曾經的一個徒弟名字。據說,木工祖師為了維護班門聲譽,會定期淘汰一些人。這個泰山就是他因看走眼而淘汰的。幾年後,魯班一次在街上閒逛,看到許多做工精良、惟妙惟肖的傢俱,大為驚歎。詢問得知,這些都出自泰山之手。於是,魯班不由感慨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把課文後習題 (理解“有眼不識泰山”這一成語意思 ),轉化為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探究活動。學生或聯繫課文內容及自身知識積累進行思考、聯想、發現、論述,或在收集瞭解相關“典故”資訊的基礎上,完成具有獨特感悟與發現的“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用中學”完全可以“全天候”覆蓋並適用於課前、課中、課後乃至課外的語文學習廣闊時空。變“串講串問”為“學習活動”——學生將會在“用中學”過程中爆發出令人驚異的學習與創造的能量,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與學習熱情。語文學習將在實踐層面真真切切地抵達一個新的美好境界。

本期編輯:shalee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總第293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生:駱駝又大又厚的腳掌能防止陷進鬆散的沙子裡;兩層濃厚的眼毛能防止風沙刮進眼睛裡;兩個貯存養料的駝峰能防止餓死。

——要求學生將駱駝媽媽的話變成小駱駝的話,這就是一個“用語”活動——轉述課文語言的實踐活動。這是對內容理解的加深,也是運用、內化語言的過程。

第三板塊,續編故事,發展語言。

師:這一天,小駱駝又在小溪邊照“鏡子”,小紅馬看見了,又噴著響鼻對小駱駝說小駱駝難看。小駱駝會怎麼說、怎麼做呢?同桌兩個同學,一個演小紅馬、一個演小駱駝。

生:學生講故事非常精彩,想像豐富,聲情並茂,課堂掌聲不斷。(具體略)

學生表演小紅馬與小駱駝第二次見面的情景,是故事情節的創造,也是將課文語言轉換、內化為學生自己語言的過程。

以上教學,薛老師緊扣文本核心內容,設計、組織三個有效的學習實踐活動——“朗讀課文”“轉述課文”“續編課文”,著力引導學生在“用語”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感受語言、內化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創造語言,不偏不倚,層層推進,效果顯著。

以上名師課例,高度體現了“用中學”理念,強調在語文實踐中學語文,在運用語言中學運用。這啟示我們:實現“用中學”的必然轉向——變“串講串問”為“學習活動”。

02

我的“用中學”實踐

1.課前“用中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老師,您好!》有一個生字——“衷心祝願”中的“衷”。“衷心”“忠心”及“鐘心”(“鍾愛之心”)這三個同音詞很難區分。一般教學中,無論老師如何分析講解,學生在課後的實際書寫與運用中也往往混淆不清。筆者“用中學”的設計與實踐是這樣的: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一個自主預習的小研究活動:“衷心、忠心、鐘心”——比較、辨析、區分這三個同音字詞的意義與用法(並組詞),完成一份小研究報告。

第二天,學生“用中學”完成的作業是這樣的:今天,我對“忠心、衷心、鐘心”這三個“忠、衷、鐘”作了研究。據研究,我發現:這讀音相同的三個“忠、衷、鐘”,差別卻非常大。從字形上來看,立馬就知道了。結構不同,偏旁不同,筆順不同。再深刻些,也就是意思不同。那麼,這 3個字到底什麼意思呢?

1. 忠:是“忠誠、忠心”,“忠心”的意思是忠誠的心。所有“忠”的組詞,都

有“忠”這個意思在其中。例如:忠良(忠誠正直);忠實(忠誠可靠);忠勇(忠誠而勇敢)等。

2. 衷:意思是“內心”。“衷心”的意思是發自內心。所有“衷”的組詞,都

有“衷”的這個意思在其中。例如:衷腸(出自內心的話);衷情(內心的感情);衷曲(衷事;心事)等。

3. 鐘:意思是“集中、專一”。“鐘心”的意思是集中專一的心。可組詞:鐘錶、鬧鐘、鍾情……

通過這個小研究,我明白了文字的奧妙。以上“衷”字的學習,非“用中學”

理念下的一般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講解分析,或引導學生在課堂與“忠”“鐘”比較一下。學生得到的是什麼呢?學生如果認真聽講,聽懂了——知道這三個詞語的意義區別,最終得到的是“魚”——學會了三個詞,是陳述性知識,屬於一般素養。僅此而已。

轉化為課前“用中學”的“小研究”學習活動,學生充分經歷利用工具書查找、搜集、處理、思辨、探究、表達的完整學習過程。最後,得到是什麼呢?所有經歷學習過程的同學,不僅“學會”這三個詞語的意義、用法及相關詞彙積累(“魚”),而且“會學”(“漁”)——以後,遇到這樣的同音近義詞,孩子們自己知道怎麼去自主利用工具書解決問題,舉一反三,以一抵萬。得到的不僅是陳述性知識,更有程式性知識——學習能力、研究能力、搜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發散、求異思維能力、發現與創新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綜合提升,不僅提升一般素養,更有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發展。

教學方式不同(“串講串問”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學生發展)則大不同!

03

我的“用中學”實踐

課前“用中學”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課《老師,您好!》有一個生字——“衷心祝願”中的“衷”。“衷心”“忠心”及“鐘心”(“鍾愛之心”)這三個同音詞很難區分。一般教學中,無論老師如何分析講解,學生在課後的實際書寫與運用中也往往混淆不清。筆者“用中學”的設計與實踐是這樣的:課前佈置學生完成一個自主預習的小研究活動:“衷心、忠心、鐘心”——比較、辨析、區分這三個同音字詞的意義與用法(並組詞),完成一份小研究報告。

課堂“用中學”

課堂“用中學”,指在課堂教學中,一改教師“串講串問”而學生聽答受訓之被動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的運用語言文字的學習活動中實現“用中學”,真正發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及核心素養。

如四年級《春聯》一課第 2自然段:

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來說,“綠柳”

對“紅桃”,“舒眉”對“開口”,“辭”對“賀”,“舊歲”對“新年”。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筆者教學中沒有圍繞“對仗”知識點的“串講串問”(講解分析),“用中

學”課堂教學過程為:(1)置換(重選)一副春聯改寫這一段,開頭、結尾兩句不變。(2)運用“對仗”知識,課堂現場自創一副對聯。學生課堂實踐的成果呈現如下:

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來說,“新年”對“佳

節”,“納”對“號”,“余慶”對“長春”。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冰雪點年末,和風迎新春”“和風細雨春爛漫,鵝毛大雪歲平安”……

從學生對這段的“改寫”及現場“創寫”的對聯來看,不難發現,學生在“改寫”與“創寫”的實踐運用中,輕鬆、自然而卓有成效地學會、掌握了春聯“對仗”的特點,並能在課堂中創造性地實際運用,實現“運用中學會運用”的“用中學”目標追求。

課後“用中學”

筆者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把課後習題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有眼不識泰山”的理解)轉化為一個課後“用中學”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什麼是“有眼不識泰山”而不是“華山”“黃山”或是我們溧水的“無想山”呢?——完成一個小研究報告。

學生興味盎然:有的聯繫課文內容,有的聯繫泰山“五嶽獨尊”的特殊地位,更有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典故:這兒的“泰山”不是山名,而是魯班曾經的一個徒弟名字。據說,木工祖師為了維護班門聲譽,會定期淘汰一些人。這個泰山就是他因看走眼而淘汰的。幾年後,魯班一次在街上閒逛,看到許多做工精良、惟妙惟肖的傢俱,大為驚歎。詢問得知,這些都出自泰山之手。於是,魯班不由感慨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把課文後習題 (理解“有眼不識泰山”這一成語意思 ),轉化為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探究活動。學生或聯繫課文內容及自身知識積累進行思考、聯想、發現、論述,或在收集瞭解相關“典故”資訊的基礎上,完成具有獨特感悟與發現的“研究報告”……

綜上所述,“用中學”完全可以“全天候”覆蓋並適用於課前、課中、課後乃至課外的語文學習廣闊時空。變“串講串問”為“學習活動”——學生將會在“用中學”過程中爆發出令人驚異的學習與創造的能量,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與學習熱情。語文學習將在實踐層面真真切切地抵達一個新的美好境界。

本期編輯:shalee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總第293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