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科技智慧金融將在投資理財中無處不在

近期, 幾個重量級論壇會議引起社會各界乃至全球視野的關注。 一個是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召開的《財經》年會, 另一個是烏鎮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

筆者有幸參加了2017年《財經》年會, 聆聽了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長達40多分鐘的現場連線講話, 印象深刻的是她說特朗普什麼也沒有幹, 美國經濟功勞都是奧巴馬的。 分享了朱雲來、經濟專家曹遠征、張燕生、賈康等大咖級專家觀點。 在金融科技—智慧化的新驅動論壇, 分享了管清友、姚余棟、懶財網陶總等的觀點, 我與他們就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係進行了對話交流!收穫頗豐!

在主會場最大的收穫是, 弄清楚了什麼樣背景前提下, 經濟增速才是真實的, 實實在在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也是長久困擾的一個大問題。 比如, 一些經濟增速如此之高, 而就業以及國民福利卻不見增長, 收入水準徘徊不前,

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住房價格卻是天價, 股市沒有成為宏觀經濟的晴雨錶, 與經濟增長極度不匹配。 原因何在?要麼是股市問題, 要麼經濟增速有水分?二者肯定有其一。

在這次主會場, 曹遠征等經濟學家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 美國在加息收緊貨幣情況下經濟強勁增長才是實實在在、沒有任何水分的真增長。 美國經濟實際增速或快於統計資料。 美聯儲縮表與加息並舉, 收緊貨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這種情況下, 美國經濟增速調整後達到3.3%, 是歷史上較高水準。 一些國家在貨幣大放水下的經濟增速是很難看出真實速度的。 大部分表現為經濟增速注水很大, 這個水份就是放水的貨幣。

在懶財網主辦的《財經》年會下午—科技金融-智慧化的驅動力一場論壇上,

大咖級經濟學家管清友, 金融專家姚余棟, 懶財網CEO陶總等作為嘉賓進行了對話。 從中感悟到, 智慧化時代撲面而來, 科技金融的智慧化工具很快將會伴隨你左右。 兩大分支必須引發注意:一是智慧投資顧問將會成為你投資的最佳幫手。 學會熟悉瞭解接受智慧投顧, 將對你的投資理財事業前景大有幫助。 必須明白, 未來智慧投顧將會伴隨你左右, 甚至終生。

二是數字貨幣, 典型代表是比特幣。 這次令我驚訝的是, 此前說中國大媽已經進入比特幣市場, 我還不相信呢?在懶財網錄製節目時, 美女主持人說她母親買了比特幣。 我大吃一驚, 原來中國大媽進入比特幣市場不虛啊。 不過, 我始終認為, 比特幣價格突破10000美元後風險已經很大了。 見好就收或是上策啊。

在懶財網下午論壇上, 最後一個現場討論環節, 本君向嘉賓提出了一個金融監管是否應該跑到金融監管前面的問題。 始終沒有得到一個完滿回答, 也說明嘉賓對傳統金融與新金融都缺乏一定的認知。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2017年4月下旬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貨幣與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上演講時說, 金融科技的監管不應該跑在創新的前頭, 過早進行監管會抑制創新, 可能會阻礙科技被採納。 他指出, 只有當新科技展現出來的風險達到一定的水準後, 金管局才會實施監管, 而監管的力度要和風險程度成比例。 監管當局需要深度理解新興科技以及它們所帶來的風險和機會, 不應懼怕和金融機構甚至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必須對區塊鏈技術、金融智慧等有一個深度瞭解後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進行監管, 否則驢頭不對馬嘴, 就會扼殺創新, 阻礙科技金融發展。

孟文能舉例說,金管局原本不理解雲科技(cloud technologies)的風險和好處,直到當局和雲服務業者直接合作。這類的合作幫助金管局制定雲計算的指導原則,並促進業界採納指導原則。另外,金管局也和業者直接參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試驗,測試這項科技如何應用在銀行間付款服務。

孟文能指出,監管當局在允許試驗來推動金融科技的同時,也要限制對消費者和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便可讓業者在制定範圍內測試新點子。

監管當局可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來監管和監督金融機構。監管科技(RegTech)就是一種,其中包括認知運算(cognitive computing)與行為計算(behavioural algorithms),前者可用在大型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後者可用來察覺可疑的交易和金融機構的不當行為。

本君還是那句話,一定要給金融創新留出足夠的時間空間,給予足夠的試錯機會與風險充分全面完整的暴露期;也給監管者留出觀察新金融、瞭解與認清科技金融問題與風險的時間與餘地。

余豐慧教授公眾號:yfh60716

孟文能舉例說,金管局原本不理解雲科技(cloud technologies)的風險和好處,直到當局和雲服務業者直接合作。這類的合作幫助金管局制定雲計算的指導原則,並促進業界採納指導原則。另外,金管局也和業者直接參與區塊鏈(blockchain)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試驗,測試這項科技如何應用在銀行間付款服務。

孟文能指出,監管當局在允許試驗來推動金融科技的同時,也要限制對消費者和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便可讓業者在制定範圍內測試新點子。

監管當局可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來監管和監督金融機構。監管科技(RegTech)就是一種,其中包括認知運算(cognitive computing)與行為計算(behavioural algorithms),前者可用在大型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後者可用來察覺可疑的交易和金融機構的不當行為。

本君還是那句話,一定要給金融創新留出足夠的時間空間,給予足夠的試錯機會與風險充分全面完整的暴露期;也給監管者留出觀察新金融、瞭解與認清科技金融問題與風險的時間與餘地。

余豐慧教授公眾號:yfh607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