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古代五大“發配地”當年犯人哭著上路如今數千萬人不想離開!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 對於“發配”一詞一定不陌生, 作為封建社會僅此於死刑的刑罰, “發配”有時帶給犯人的威懾力甚至還要大於死刑。

古代人鄉土意識濃厚, 安土重遷, 沒有什麼大變故, 一般不會輕易離開故鄉。 即便偶有身居於鄉外的人, 到了耄耋之年, 行將就木之際, 也會想方設法回歸故里, 好實現“葉落歸根”的願望。 能入祠與祖宗同葬, 是古人、尤其是男丁畢生的信念, 或許正因為如此, “發配”才能給他們以及大的震懾力。

顯然, 這種刑罰的目的只是給人以心理上的摧殘, 就像唐朝以胖為美, 現代人以瘦為美一樣, 它受限於一定的背景條件。 不過隨著時間與社會環境的變化, 當年的“流刑”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效力。 不少而那些曾經讓囚犯哭著上路的“流放地”, 也搖身一變, 成為很多人追夢的福地。 更甚者, 有些人甚至拼了命也不想離開。

下面就聊聊古代最讓人聞風喪膽、現在卻讓人趨之若鶩的五大發配地。

發配地之一——北京

全國四大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 北京居首。 作為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它的炙熱程度不言而喻。 不過, 鮮有人知道, 這個如今被世人趨之若鶩的“發展福地”, 在很早之前卻也是一個古代流放地。

據《尚書》記載:“流共工於幽州”, 這個“幽州”, 大體就是今天北京和臨近的河北周邊一帶的位置。 當然, ‘共工’僅是其一, 還有一個知名的“北京流放犯”, 就是近幾年大火的《羋月傳》中的主人公——羋月, 她當年被‘惠後’所流放至的“薊城”, 也正巧是當今的北京一帶。

發配地之二——廣東、廣西

廣東、廣西俗稱“兩廣”, 往上追溯, 其又屬嶺南。

嶺南地區最早是由秦始皇納入中國版圖。 當年五十萬秦朝精銳南下, 耗時數年, 最終以過半主將的代價, 才得以將這裡拿下。

嶺南素來以環境惡劣而聞名於後世, 所以, 這裡也自然而然成為了歷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 唐宋兩朝最喜歡將犯人流放到這裡。 據說囚犯聽說被判徙嶺南, 往往都是哭著上路, 因為去這裡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發配地之三——東北

嶺南是極濕之地, 毒蟻蛇蟲特別多;東北恰恰相反, 那裡是苦寒之地, 動物乏善可陳, 土地也是極為貧瘠, 在玉米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明朝引入), 這裡可以說連能養活人的穀物都沒有。

當然, 如果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過習慣了, 自然也就無所謂艱苦。 然而, 恰恰古代統治階級是有智慧的, 他們往往將南方犯人北流, 北方犯人南遷, 以這種形式, 最大效果的懲罰犯人。

東北最“久負盛名”的發配之地叫“甯古塔”, 清朝時期盛行, 現在在黑龍江海林一帶。

發配地之四——四川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是詩仙李白對於“蜀道”的所見所感。

蜀地自古就有“蜀道難行”之說。當年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但項羽卻止步不前,故意將他封在此處,就是希望他自生自滅。此外,秦國著名人物‘呂不韋’,當年也曾被要求流放到這裡,只不過他走到一半就殆命而終了。

發配地之五——國外

雖然現在出國旅行是一種時髦,但在古代卻未必是。

在中國極南之外,還有一些小國,如越南、真臘等,當年也曾或藩屬、或受管轄於中國,那裡煙瘴、落後,常被稱之為“蠻夷”,自然也成了受帝王鍾愛的“流放最佳地”。

細說起來,還有一個特別的流放之地,就是當今的韓國。在明朝建年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將敵手‘陳友諒’及‘明玉珍’的兒子‘陳理’和‘明升’二人趕至了高麗,藉以切斷他們與國內舊部的聯繫,從而鞏固大明政權。

據說,時至今日,每年都還有明氏子孫從韓國趕回中國祭祖,人數之眾時,甚至能達到數百人之多。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是詩仙李白對於“蜀道”的所見所感。

蜀地自古就有“蜀道難行”之說。當年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但項羽卻止步不前,故意將他封在此處,就是希望他自生自滅。此外,秦國著名人物‘呂不韋’,當年也曾被要求流放到這裡,只不過他走到一半就殆命而終了。

發配地之五——國外

雖然現在出國旅行是一種時髦,但在古代卻未必是。

在中國極南之外,還有一些小國,如越南、真臘等,當年也曾或藩屬、或受管轄於中國,那裡煙瘴、落後,常被稱之為“蠻夷”,自然也成了受帝王鍾愛的“流放最佳地”。

細說起來,還有一個特別的流放之地,就是當今的韓國。在明朝建年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曾將敵手‘陳友諒’及‘明玉珍’的兒子‘陳理’和‘明升’二人趕至了高麗,藉以切斷他們與國內舊部的聯繫,從而鞏固大明政權。

據說,時至今日,每年都還有明氏子孫從韓國趕回中國祭祖,人數之眾時,甚至能達到數百人之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