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筆記君邀您, 先思考:

芒格說的普世智慧是什麼?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怎樣才能從書寫升級為記錄呢?

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 二是解決問題, 三是預測問題。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一、芒格說的普世智慧是什麼?

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很明確, 那就是:學習之後, 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善。

那些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 它就只是一些資料;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後, 它就成了資訊;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自己的行動, 資訊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人們犯下的很多錯誤, 往往源自其漠視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而對這些規律的熟練應用, 能讓我們在面對全新的問題時有更準確的判斷, 進而解決方式往往會比大多數人要好。 這些重要而基本的規律便是可以發生裂變的臨界知識。

過去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 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 而這些模型和框架, 就是芒格說的普世智慧。

只有真正理解為什麼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影響更有決定性作用, 這些知識要在怎樣的場景裡才能發揮作用, 我們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項臨界知識。

美團王興堅持不加入廣告大戰, 他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 低毛利。 他把別人用於廣告的錢, 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 最後美團的勝出成就了“新美大”這個互聯網新巨頭, 可以說是知識深度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 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後, 王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 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們都對“知識改變命運”耳熟能詳, 然而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 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二、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弄明白:

什麼才算深度認知?

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

在分析問題的時候, 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

在尋求答案的時候, 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 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

在這些結論中, 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 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 便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掌握臨界知識, 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 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在你每天的工作生活裡, 是只有看到時才能想起它們, 還是你遇到問題時它們就會主動出來?如果你真的明白這些知識, 那麼對於牛人所說的, 你就都不會覺得意外——他們只是在印證一個你知道的道理罷了。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 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 在這種模式下, 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 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 用在這20%的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 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三、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如果我們下決心學習臨界知識, 具體該怎麼操作呢?先從學習的基礎工具——底層思維和方法說起。

1.你的讀書方法對嗎?

要學習臨界知識, 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 讀書, 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

從上學開始, 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 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為什麼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簡單:

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案例: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原始的讀書方法是:

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想明白這點後,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

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2.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一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

去觀察:

①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

②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

③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

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四、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心態

關於學習方法,維茨金在他的《學習之道》中提出,人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整體理論,一種是漸進理論。

以慢為快,我們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採用正確的訓練方法,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

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選好關鍵要地後,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完成。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學習,首先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沒有“結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所以,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層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

這就好比我們想要快速學會騎自行車,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復尋找平衡的感覺。可是,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卻是在追求兩分鐘學會21種踩腳蹬子的技巧……

不懂得“結硬寨,打呆仗”的奧妙,你要花多少時間學習技巧,才能在這麼多領域間建立聯繫呢?

所謂厚積薄發,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識阻塞,才能在之後的書籍中讀出作者想寫而沒寫的,作者沒寫而應該寫的:

在哪些觀點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

哪些理念其實是換了一個樣子的包裝?

哪些問題,其實別人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同一本書讀出不同的感覺。

這就涉及對以慢為快的第二個認識: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其實還是二八原理。我們要以慢為快,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如果把我們的時間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以慢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的方法,不限於讀書,在學習的各個領域中都是相通的。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明白一個道理,和相信、踐行一個道理是兩碼事。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李叫獸在組織他的第二期14天改變計畫。這個活動一天賣了200萬元。

小馬宋發朋友圈評論說:

現在,能夠好好讀書並吃透理論本質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那些能做到的人就有機會賺錢。比如李叫獸的活動一天售罄,掘金200萬。別說讀書無用,是你不認真,沒讀好。

五、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複盤我們每天的生活:

複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麼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後解釋為什麼。

讓自己安靜,向內求。在每天快結束的時候,靜靜地坐下來回顧一天:

今天,有什麼事情,讓我開心?為什麼?

今天,我有什麼事情沒處理好?為什麼?

假如我沒有這麼做會怎樣?我還能有其他的做法嗎?

這樣不斷複盤、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學習的那些知識。

在我看來,我們過去的經歷是一篇篇寫滿了我們的弱點和優勢,寫滿了我們的錯誤假設和生活靈感的文章。

只不過,只有通過精心的篩選和仔細的加工,這些經歷才能變成我們生活的寶典,指引我們之後的道路,而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我們加速改變舊假設、發現新假設的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

那具體應該怎麼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呢?

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個: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學習,不是一上來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練內功。內功的基礎,便是反思。

反思練習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比如記日記的時候,回顧一天的生活,看看我們做了哪些決定,放慢自己的思考過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

眾所周知,佛蘭克林通過日記培養了13個習慣,然而他真正提出的重要觀點是:

“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

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多麼簡單的辦法啊!我發現佛蘭克林提出的方法,其實就是我之前學過的企業管理中的“對標管理”啊!

我以前學過這個知識,可是從來沒想到這個新知識怎麼用在生活裡。我知道對標管理,卻沒有一天在自己反思的時候提前設定好要實現的目標,每天與之比較。

是反思,讓我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學會“對標管理”這個新知識,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我把反思日記的內容做了一個大的改進: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為自己的對標標準。

很多人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每天踐行的人微乎其微。將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表——對照”三個步驟,讓反思日記在對表環節,更加精細和易於比較。

記錄反思日誌,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

這一點特別重要,也是我在堅持記錄反思日誌後發現,只有把思考過程,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記錄,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啟發和觸動。

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想一想,我們願意花錢去上商學院,學習別人的案例來改變自己的管理行為,那麼,為什麼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編輯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人能夠改變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回饋。”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觸及了最關鍵的問題——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正確而及時的回饋。

怎樣才能從書寫升級為記錄呢?

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嘗試訓練自己記錄發生了“什麼”,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事後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麼”,這將改變我們的很多認識。

記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

為什麼要如實地記錄過程呢?

因為在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發生的事情是靠大腦記憶的,並不會記錄下來。我們以為我們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事實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時過境遷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之符合我們的認知,從而減少“失調”所帶來的不舒服。

事實上,不靠譜的不僅僅是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我們的記憶本身就很不靠譜。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並不總是靠譜,有時會讓我們相信一個並不存在的“事實”。而且事情的時間間隔越久,我們就越容易對自己當初的行為動機和想法按照對現在有利的結果進行解讀。

所以,當我們重新解讀過去的經驗時,就很可能面臨扭曲事實的風險。如果我們想從這個扭曲過去事實的“哈哈鏡”裡跳出來,就要把事情的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只有堅持做如實記錄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

我自己在過去6年時間裡,堅持把每一天我認為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樣我的日記裡面就可以有一個大多數人沒有的項目:回顧去年今日。

在這個環節,我會去看去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情。這個工作常常會讓自己看到:

原來現在遇到的問題,當初也遇到過,自己居然忘了;

原來當初思考這件事情時是這樣想的啊,太不成熟了;

原來當初我就找到這個方法了,怎麼後來居然忘記了?

如實記錄,讓我和別人同樣在過去了6年的時間後,我卻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

如實記錄還有第二個價值,那就是: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從生活中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們學習的視界。

“視界”是指我們能夠通過經驗進行學習的視野界限。如果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呈現結果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我們就很難從中學習。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更底層的規律,我們的記錄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跨度。這種時間跨度能讓我們超越簡單的應激直覺反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底層真相。

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後的長期規律,那麼我們就只能對發生的事情本身做出反應,而無法顧及更長遠的利益。

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生活在這種矛盾中。如果你留心記錄和總結,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言行不一,再思考背後的原因,就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維的陷阱了。

所以,如實記錄的時間夠長,就能夠讓不那麼清晰的規律線索逐漸清晰;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我們的生活變成精彩的案例集。

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一般而言會記下面幾個問題:

①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麼?

②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③我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④最後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麼差距?為什麼?

回顧,讓我們能夠在平淡生活中創造驚喜。然而,回顧的作用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價值增倍的過程。

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過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為時間的力量,因為空間的變化,因為心境的改變,因為自己的成長,回頭看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意義。

這種回頭重新面對過去的做法,讓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現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未來的自己以啟發。

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摘抄。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為什麼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簡單:

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案例: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

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

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原始的讀書方法是:

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想明白這點後,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

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2.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中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一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

去觀察:

①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

②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

③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

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四、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心態

關於學習方法,維茨金在他的《學習之道》中提出,人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整體理論,一種是漸進理論。

以慢為快,我們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採用正確的訓練方法,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結硬寨,打呆仗”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

所謂“結硬寨”,是指湘軍到了一個新地方以後馬上要紮營。選好關鍵要地後,無論寒暑,要立即修牆挖壕,且限一個時辰完成。而且在戰爭中,不論敵人看起來有什麼漏洞,有什麼可以追擊的誘惑,曾國藩都不為所動,一定會讓部隊死死守住關鍵要地。

學習,首先要有“結硬寨,打呆仗”的心態。因為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遊刃有餘。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阻礙我們融會貫通的原因,恰恰是我們在學習中遇到了一個“阻塞”,沒有“結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導致我們一直有“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也就沒辦法實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所以,我們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底層堵住了,新方法和新技巧學得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繡腿。

這就好比我們想要快速學會騎自行車,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復尋找平衡的感覺。可是,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卻是在追求兩分鐘學會21種踩腳蹬子的技巧……

不懂得“結硬寨,打呆仗”的奧妙,你要花多少時間學習技巧,才能在這麼多領域間建立聯繫呢?

所謂厚積薄發,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識阻塞,才能在之後的書籍中讀出作者想寫而沒寫的,作者沒寫而應該寫的:

在哪些觀點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

哪些理念其實是換了一個樣子的包裝?

哪些問題,其實別人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同一本書讀出不同的感覺。

這就涉及對以慢為快的第二個認識: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其實還是二八原理。我們要以慢為快,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如果把我們的時間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頁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以慢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的方法,不限於讀書,在學習的各個領域中都是相通的。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知道、明白一個道理,和相信、踐行一個道理是兩碼事。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好李叫獸在組織他的第二期14天改變計畫。這個活動一天賣了200萬元。

小馬宋發朋友圈評論說:

現在,能夠好好讀書並吃透理論本質的人越來越少。所以那些能做到的人就有機會賺錢。比如李叫獸的活動一天售罄,掘金200萬。別說讀書無用,是你不認真,沒讀好。

五、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學習臨界知識最方便的教材,其實是複盤我們每天的生活:

複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麼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事後解釋為什麼。

讓自己安靜,向內求。在每天快結束的時候,靜靜地坐下來回顧一天:

今天,有什麼事情,讓我開心?為什麼?

今天,我有什麼事情沒處理好?為什麼?

假如我沒有這麼做會怎樣?我還能有其他的做法嗎?

這樣不斷複盤、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學習的那些知識。

在我看來,我們過去的經歷是一篇篇寫滿了我們的弱點和優勢,寫滿了我們的錯誤假設和生活靈感的文章。

只不過,只有通過精心的篩選和仔細的加工,這些經歷才能變成我們生活的寶典,指引我們之後的道路,而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我們加速改變舊假設、發現新假設的過程。這種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

那具體應該怎麼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呢?

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個: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學習,不是一上來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練內功。內功的基礎,便是反思。

反思練習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比如記日記的時候,回顧一天的生活,看看我們做了哪些決定,放慢自己的思考過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

眾所周知,佛蘭克林通過日記培養了13個習慣,然而他真正提出的重要觀點是:

“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

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與之比較尋找差距。

多麼簡單的辦法啊!我發現佛蘭克林提出的方法,其實就是我之前學過的企業管理中的“對標管理”啊!

我以前學過這個知識,可是從來沒想到這個新知識怎麼用在生活裡。我知道對標管理,卻沒有一天在自己反思的時候提前設定好要實現的目標,每天與之比較。

是反思,讓我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學會“對標管理”這個新知識,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我把反思日記的內容做了一個大的改進: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為自己的對標標準。

很多人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每天踐行的人微乎其微。將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表——對照”三個步驟,讓反思日記在對表環節,更加精細和易於比較。

記錄反思日誌,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

這一點特別重要,也是我在堅持記錄反思日誌後發現,只有把思考過程,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記錄,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啟發和觸動。

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想一想,我們願意花錢去上商學院,學習別人的案例來改變自己的管理行為,那麼,為什麼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編輯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人能夠改變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回饋。”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觸及了最關鍵的問題——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正確而及時的回饋。

怎樣才能從書寫升級為記錄呢?

如實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嘗試訓練自己記錄發生了“什麼”,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事後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麼”,這將改變我們的很多認識。

記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

為什麼要如實地記錄過程呢?

因為在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發生的事情是靠大腦記憶的,並不會記錄下來。我們以為我們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事實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時過境遷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想法,使之符合我們的認知,從而減少“失調”所帶來的不舒服。

事實上,不靠譜的不僅僅是我們會扭曲自己的想法,甚至我們的記憶本身就很不靠譜。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並不總是靠譜,有時會讓我們相信一個並不存在的“事實”。而且事情的時間間隔越久,我們就越容易對自己當初的行為動機和想法按照對現在有利的結果進行解讀。

所以,當我們重新解讀過去的經驗時,就很可能面臨扭曲事實的風險。如果我們想從這個扭曲過去事實的“哈哈鏡”裡跳出來,就要把事情的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只有堅持做如實記錄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

我自己在過去6年時間裡,堅持把每一天我認為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樣我的日記裡面就可以有一個大多數人沒有的項目:回顧去年今日。

在這個環節,我會去看去年的今天發生的事情。這個工作常常會讓自己看到:

原來現在遇到的問題,當初也遇到過,自己居然忘了;

原來當初思考這件事情時是這樣想的啊,太不成熟了;

原來當初我就找到這個方法了,怎麼後來居然忘記了?

如實記錄,讓我和別人同樣在過去了6年的時間後,我卻有豐富的材料拿來吸取教訓,加速成長。

如實記錄還有第二個價值,那就是:記錄的時間跨度越長,就越可能讓自己看到更深層的規律。

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從生活中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們學習的視界。

“視界”是指我們能夠通過經驗進行學習的視野界限。如果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呈現結果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我們就很難從中學習。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更底層的規律,我們的記錄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跨度。這種時間跨度能讓我們超越簡單的應激直覺反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底層真相。

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後的長期規律,那麼我們就只能對發生的事情本身做出反應,而無法顧及更長遠的利益。

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生活在這種矛盾中。如果你留心記錄和總結,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言行不一,再思考背後的原因,就更容易看到自己思維的陷阱了。

所以,如實記錄的時間夠長,就能夠讓不那麼清晰的規律線索逐漸清晰;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我們的生活變成精彩的案例集。

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一般而言會記下面幾個問題:

①當時思考時,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麼?

②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③我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④最後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麼差距?為什麼?

回顧,讓我們能夠在平淡生活中創造驚喜。然而,回顧的作用遠不止於此。更重要的是,回顧是讓我們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價值增倍的過程。

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過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為時間的力量,因為空間的變化,因為心境的改變,因為自己的成長,回頭看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意義。

這種回頭重新面對過去的做法,讓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現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夠給未來的自己以啟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