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師大教授:“互聯網+教育”喧嘩背後,勿忘教育初心

精彩導讀

“教育最本真地表現為心靈自由交流和人格之間相互砥礪, 這種認識穿越整個教育史, 也是需要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所深刻領悟與永遠堅守的教育信念。

——石中英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作者簡介:

石中英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明遠教育書院院長

技術進步日新月異, 線上教育風起雲湧, 搜尋引擎打破知識專斷……今天, “互聯網+”浪潮正在席捲教育界。 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 重新審視“核心素養”這一新時期的育人目標, 預見教育的未來, 會有那些“變”與“不變”呢?

核心素養是孩子未來發展關鍵的素質

記者:

您個人理解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哪些方面?

“核心素養”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対學生發展的要求, 您認為這一目標提出對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何作用?

石中英:

關於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育部委託有關課題組做了系統研究,

並且已經正式發佈研究報告, 值得學術界、政策領域和一線老師們好好學習。

從我個人角度來理解的話, 核心素養自然是指每個孩子未來發展中最關鍵、最重要、最需要培養的關鍵素質或必備能力, 屬於素質或能力範疇。

因為在如何認識人、如何認識社會、如何認識時代以及如何認識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上大家的立場、視角、側重點等方面有所差別, 所以對“核心素養”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

但從共識的角度來說, 國際上大家比較重視的核心素養(或者叫關鍵技能、21世紀技能、基礎能力等)主要有:創造力、批判思維、資訊素養、共同生活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想像力等。

這些核心素養往往是依據不同社會領域及其變化對於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而提出來的。

從社會大背景來看, 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轉型時期, 或者說, 正處在一個新的成長時期。

在朝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進過程中, 價值觀領域發生的問題很多。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 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遠歷史意義。

教育部委託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項目組在工作過程中, 非常注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將有關的核心價值觀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納入到核心素養當中, 予以適當的表述或轉述, 對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中小學的廣泛深入開展有積極意義。

“知識”和“素養”並不對立

記者:

在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

從“知識時代”走向“核心素養”的時代, 您認為教師、學校角色將會發生哪些變化?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石中英:

互聯網時代, 教育要從“知識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 需要辯證分析。

所謂教育從知識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 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了, 更不是把“知識”與“素養”或“核心素養”對立起來, 以至於產生不經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就可以直接培育某種核心素養的錯覺。

我們必須矯正這種錯覺, 因為通過知識而獲得發展, 這是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

經過十多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傳統學校和課堂中知識中心的地位已經被動搖, 但是教育的基本任務還是在學科內部完成的。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 應該能促使學校和廣大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

關注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中關鍵技能和必備品格的形成。

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的視野上要更加開闊, 在目標定位上要更加高遠。

在教學方法上, 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育途徑上, 更加注重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目標的融合。

“互聯網+教育”下堅守教育本真

記者:

技術的進步給教學提供了新路徑, 也“顛覆”了很多行業。 您認為傳統教育有哪些東西是需要堅守且不可被技術取代的?發展“互聯網+教育”我們應規避哪些認識誤區?

石中英: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廣泛影響, 也呼籲教育界對此進行冷靜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教育”的喧嘩聲背後一些人不乏純粹商業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為了教育。

比如,一些線上學習產品的設計來說,還是基於現行考試制度來設計的,是學校課堂教學的附屬、甚至成為延伸或增強。

實際上,教育的內涵、學校的功能比單純的線上學習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學校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氛圍、師生之間面對面的對話、學生之間的真實交往、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和文體活動等等,都不是線上服務可以提供的。

教育最本真地表現為心靈自由交流和人格之間相互砥礪,這種認識穿越整個教育史,也是需要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所深刻領悟與永遠堅守的教育信念。

今天,我們發展“互聯網+教育”一定不要犯“技術決定論”的錯誤,誤以為“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對傳統的教育制度、秩序關係產生顛覆性、革命性的作用。

這種論調強調單一的技術進步對教育變革的影響,卻忽視其他社會因素,值得反思和警惕。

教育界在思考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時,需要多一份清醒和理智。

推薦文章

○獨家 | 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劉飛:讓國際“化”在教育中

○獨家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但我絕不僅僅是數學

○獨家 | 北京中學夏青峰:用信任培養創新人才

○獨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國教育沒有前進在任何一條道路上(重磅推薦)

| 編輯:校長派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教育”的喧嘩聲背後一些人不乏純粹商業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為了教育。

比如,一些線上學習產品的設計來說,還是基於現行考試制度來設計的,是學校課堂教學的附屬、甚至成為延伸或增強。

實際上,教育的內涵、學校的功能比單純的線上學習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學校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氛圍、師生之間面對面的對話、學生之間的真實交往、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和文體活動等等,都不是線上服務可以提供的。

教育最本真地表現為心靈自由交流和人格之間相互砥礪,這種認識穿越整個教育史,也是需要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所深刻領悟與永遠堅守的教育信念。

今天,我們發展“互聯網+教育”一定不要犯“技術決定論”的錯誤,誤以為“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對傳統的教育制度、秩序關係產生顛覆性、革命性的作用。

這種論調強調單一的技術進步對教育變革的影響,卻忽視其他社會因素,值得反思和警惕。

教育界在思考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時,需要多一份清醒和理智。

推薦文章

○獨家 | 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劉飛:讓國際“化”在教育中

○獨家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但我絕不僅僅是數學

○獨家 | 北京中學夏青峰:用信任培養創新人才

○獨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國教育沒有前進在任何一條道路上(重磅推薦)

| 編輯:校長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