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臺灣休閒農業為什麼做的好,這三點歷史發展就說明了問題!

從1945年起, 臺灣農業經歷了恢復發展一以農補工一重工輕農一工業反哺農業一調整轉型幾個階段。 長時間的“盤剝農業”政策使得臺灣農業逐漸喪失了優勢地位, 自2002年加入WTO之後, 國際貿易自由化更對臺灣外向型農業帶來了競爭與衝擊, 使得臺灣農業面臨轉型與升級。 精緻農業的出現:

在1970年到1980年臺灣農業發展遭受到較大挫折, 農村蕭條, 農業生產下降、農地廢耕, 臺灣當局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984年邱創煥在此現象下提出了“精緻農業”構想, 精緻農業的發展是臺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進步,

傳統農業逐漸發展成農業與商業相輔助的多元化產業, 農業企業化經營, 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與科技化, 以提高農業生產力, 促進農村產業升級。

社區營造的出現:

臺灣精緻農業建設自1984年提出至今已有30餘年。 2009年5月7日, 臺灣“農委會”基於健康、效率、永續經濟的發展理念,

提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 2014年, 臺灣精緻農業產值達到1365億元新臺幣, 比“方案”實施之前成長了46. 1%。 但臺灣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歷程中, 農業政策在推行後期遇到了生產水準趨向飽和的瓶頸。 “社區營造”作為臺灣地區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政策, 能有效地突破精緻農業生產的局限性, 對臺灣精緻農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1994年, 陳其南首次以“社區總體營造”為主題, 提倡挖掘農村社區的文化與自然資源, 將農產品的精緻加工與旅遊業相結合, 將農業和社區營造下的文化產業相結合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的發展路徑。

01社區營造為精緻農業凝聚優質資源

近些年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 使青壯人口紛紛外遷離開農村地區, 導致鄉村人口的空洞化、老齡化。 而公共事務的推動需要充裕的人力和財力, 鄉村的資源不足使得精緻農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捉襟見肘。

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是為農村凝聚人力資源的積極手段。 一方面, 我國傳統文化裡包含著很強的地域觀念, 穩固且富有活力的農村社區氛圍能夠使民眾的感情成為農村建設的堅實後盾。 另一方面, 在社區營造的適當規劃與催化之下, 對於土地具認同情感的人們能主動沉浸在農村建設事務之中。

02社區營造推動精緻農產品走向市場

社區營造工作為了幫助農民獲得更好的農產品市場舉辦多次活動、遊學、推廣,提升農產品身價和知名度,打造特色產業。

03社區營造帶動樂活休閒農業建設

農政單位對於農村食品加工業者所進行的輔導多元化,關注農村社區文化的價值,除去所輔導的加工技術之外,更注重產品與地方文化特色的連接。1999年“農委會”提出將食品加工業和地方文化以及傳統手藝結合,加以社區營造的手段,推廣休閒活動和文化節慶旅遊,使地方精品變為地方名品。

社區營造和精緻農業相輔相成,為臺灣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考慮生產、生活、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便的發展,改善生活、重振經濟與邁向永續發展。

臺灣農業在精緻農業和社區營造的背景下使休閒農業的發展基礎非常扎實。對大陸農業來說,臺灣農業的以下五個方面非常值得學習!

1.特別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

對臺灣休閒農業從業者而言,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產業間有機的交叉滲透。產業鏈延伸也不是單純的加工,而是由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而形成的高端特色的產業鏈條。大陸休閒農業各個環節現在割裂發展,不善於打造文化,要想尋找到適合的商機,需將當地的文化發掘植入到產業當中。

2.開展整合行銷,推進區域產業發展

臺灣鄉村旅遊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別出心裁,不僅在產品設計上求新求特,更在於鄉村旅遊從業者都能堅持差異化發展的理念,互利互惠,實現共贏。而大陸目前的現狀更多的是同質化的發展,看到別人的創意一股腦的複製,沒有基礎的存在,很難維持下去,要想發展得好,需要明白互利共贏的理念。

3.人本化旅遊行銷,發展生動化鄉村旅遊

通過講故事、講歷史、講文化、講生態等敘事方式,將遊客引導至其經營理念之下,喚起遊客的認同感,進而開展成功的感動行銷。

4.注重創意開發設計,打造獨特休閒農業產品

臺灣農業發展中重視產品的開發,大多數園區都堅持做自己的產品,守護自有的核心產品,以此來呈現獨特的鄉村旅遊印象,這點非常值得大陸的農場學習思考。

5.建立多元完善的輔導機構,形成高效發展的協同社群

臺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產一官一學”的協同發展。自2000年以來,每年組織專業學者開展培訓,針對社區成員的差異,分類進行社區教育,培訓經營者專長,十幾年來從未間斷,引導當地人和回鄉青年在實踐中學習進階,在發展中領悟創新,一磚一瓦營造生活,一點一滴追求夢想,長期開展的社區教育,形成了“產一官一學”的協同社群,促進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大陸目前開展培訓最多的是社會機構,與學校發展是斷裂的,沒有這樣的基礎鋪墊,青年人想回鄉創業的意願不大。但十九大對休閒農業、特色小鎮等的重視足以吸引大量群體重視這樣的發展。

一些思考:

相比大陸農場來說,臺灣農場的建設時間更久,經營模式在探索過後也更加成熟,下面就對臺灣農場的發展做出一些分析供大陸農場參考:

1.臺灣農場發展著重從細節入手。不一定說非要每個功能都很齊全,但一定是找准自己的特色,將其延伸下去,做三產融合。比如養豬,就是做與豬相關的一切,一產養豬,二產做豬肉的精加工,特色招牌菜,做豬寶寶的卡通玩偶,書包等相關文創產品,三產觀光豬肉生產,自己體驗做灌腸,畫豬寶寶,和豬寶寶賽跑,演卡通劇等,一定要發掘到每一點,體現特色,帶給遊客的感受是不同的。

2.臺灣農場發展著眼未來,不急功近利。臺灣農場存活下來的都有自己的特色,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慢慢悟出發展的商機,才達到了現在的規模。所以農場的一產發展都很扎實,在拓展二三產業的同時,一產帶給農場的收益很高。如果僅僅將農場作為自己做休閒產業的一個幌子,脫離一產,便失去了味道,也很難保證遊客粘性,所以一定要在依託於一產的基礎上去發展。

3.臺灣農場在農事教育上做得很好。臺灣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農事體驗,學習農業知識。大陸在這方面剛剛起步,做的還不到位。儘管一直強調做親子教育體驗,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8年1月14日-21日,農學谷將聯合臺灣農村經濟學會開啟“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研學之旅,並有臺灣休閒農業資深專家全程陪同,課程+分享,結束後頒發《休閒農業經營管理菁英班》證書,讓大家不僅能看到,也能與老師進行深入探討,真正把優秀的經驗帶回來!詳情聯繫黃老師(Nancyhyi)

02社區營造推動精緻農產品走向市場

社區營造工作為了幫助農民獲得更好的農產品市場舉辦多次活動、遊學、推廣,提升農產品身價和知名度,打造特色產業。

03社區營造帶動樂活休閒農業建設

農政單位對於農村食品加工業者所進行的輔導多元化,關注農村社區文化的價值,除去所輔導的加工技術之外,更注重產品與地方文化特色的連接。1999年“農委會”提出將食品加工業和地方文化以及傳統手藝結合,加以社區營造的手段,推廣休閒活動和文化節慶旅遊,使地方精品變為地方名品。

社區營造和精緻農業相輔相成,為臺灣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考慮生產、生活、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便的發展,改善生活、重振經濟與邁向永續發展。

臺灣農業在精緻農業和社區營造的背景下使休閒農業的發展基礎非常扎實。對大陸農業來說,臺灣農業的以下五個方面非常值得學習!

1.特別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

對臺灣休閒農業從業者而言,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產業間有機的交叉滲透。產業鏈延伸也不是單純的加工,而是由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而形成的高端特色的產業鏈條。大陸休閒農業各個環節現在割裂發展,不善於打造文化,要想尋找到適合的商機,需將當地的文化發掘植入到產業當中。

2.開展整合行銷,推進區域產業發展

臺灣鄉村旅遊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別出心裁,不僅在產品設計上求新求特,更在於鄉村旅遊從業者都能堅持差異化發展的理念,互利互惠,實現共贏。而大陸目前的現狀更多的是同質化的發展,看到別人的創意一股腦的複製,沒有基礎的存在,很難維持下去,要想發展得好,需要明白互利共贏的理念。

3.人本化旅遊行銷,發展生動化鄉村旅遊

通過講故事、講歷史、講文化、講生態等敘事方式,將遊客引導至其經營理念之下,喚起遊客的認同感,進而開展成功的感動行銷。

4.注重創意開發設計,打造獨特休閒農業產品

臺灣農業發展中重視產品的開發,大多數園區都堅持做自己的產品,守護自有的核心產品,以此來呈現獨特的鄉村旅遊印象,這點非常值得大陸的農場學習思考。

5.建立多元完善的輔導機構,形成高效發展的協同社群

臺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離不開“產一官一學”的協同發展。自2000年以來,每年組織專業學者開展培訓,針對社區成員的差異,分類進行社區教育,培訓經營者專長,十幾年來從未間斷,引導當地人和回鄉青年在實踐中學習進階,在發展中領悟創新,一磚一瓦營造生活,一點一滴追求夢想,長期開展的社區教育,形成了“產一官一學”的協同社群,促進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大陸目前開展培訓最多的是社會機構,與學校發展是斷裂的,沒有這樣的基礎鋪墊,青年人想回鄉創業的意願不大。但十九大對休閒農業、特色小鎮等的重視足以吸引大量群體重視這樣的發展。

一些思考:

相比大陸農場來說,臺灣農場的建設時間更久,經營模式在探索過後也更加成熟,下面就對臺灣農場的發展做出一些分析供大陸農場參考:

1.臺灣農場發展著重從細節入手。不一定說非要每個功能都很齊全,但一定是找准自己的特色,將其延伸下去,做三產融合。比如養豬,就是做與豬相關的一切,一產養豬,二產做豬肉的精加工,特色招牌菜,做豬寶寶的卡通玩偶,書包等相關文創產品,三產觀光豬肉生產,自己體驗做灌腸,畫豬寶寶,和豬寶寶賽跑,演卡通劇等,一定要發掘到每一點,體現特色,帶給遊客的感受是不同的。

2.臺灣農場發展著眼未來,不急功近利。臺灣農場存活下來的都有自己的特色,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慢慢悟出發展的商機,才達到了現在的規模。所以農場的一產發展都很扎實,在拓展二三產業的同時,一產帶給農場的收益很高。如果僅僅將農場作為自己做休閒產業的一個幌子,脫離一產,便失去了味道,也很難保證遊客粘性,所以一定要在依託於一產的基礎上去發展。

3.臺灣農場在農事教育上做得很好。臺灣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農事體驗,學習農業知識。大陸在這方面剛剛起步,做的還不到位。儘管一直強調做親子教育體驗,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8年1月14日-21日,農學谷將聯合臺灣農村經濟學會開啟“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研學之旅,並有臺灣休閒農業資深專家全程陪同,課程+分享,結束後頒發《休閒農業經營管理菁英班》證書,讓大家不僅能看到,也能與老師進行深入探討,真正把優秀的經驗帶回來!詳情聯繫黃老師(Nancyhyi)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