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命不是從物質進化而來,是本初意識對能量的資訊編碼所產生

生命從何而來, 一直是現代科學解不開的一個謎團。 主流科學認為, 生命是遠古時期, 在原始環境下, 由無機分子自動組合成有機分子, 再由有機分子組合成DNA、RNA、蛋白質等生命核心物質, 最後形成了有意識的生命。 但是這種說法僅僅是假說,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 那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類比這種環境從而製造出簡單的生命。 沒有科學家不想重現這一過程, 一旦實現, 必然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

其實無法重現,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這種過程嚴重違反了大自然固有的熵增原理。 所謂熵增原理, 就是在自然界, 所有的事物都遵循從有序到無序這樣一個自然演化過程。 比如生命體結束後的有機體, 它不會再自行組織成新的生命, 而是在自然界中迅速瓦解分化。 所以, 即使無機分子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組合成了有機分子, 有機分子也必然是很快分解成無機分子,

而不是自動組合成高度複雜有序的DNA、RNA等生命物質。

但是, 生命體是現實的存在, 那麼, 這樣一個違反熵增原理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必須厘清物質、能量、資訊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

所謂資訊, 用資訊理論創始人香儂的話說, 就是不確定量的減少。 在資訊理論中, 一條資訊, 包含有一定大小的信息量, 信息量的單位叫“比特”。 一本五十萬字的中文書, 信息量約為250萬比特。 把這樣一本書轉成電子文檔, 並經過壓縮處理, 保存在電腦裡, 就是一個約為350KB的檔。 信息量越大, 所佔用的電腦硬碟資源就越大。 然而, 所謂的信息量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世界盃的比賽中,

進入決賽階段的32支球隊, 理論上誰都有可能問鼎冠軍, 假如我錯過了看世界盃, 賽後我問一個知道比賽結果的觀眾“哪支球隊是冠軍”? 他不願意直接告訴我, 而要讓我猜, 並且我每猜一次, 他要收一元錢才肯告訴我是否猜對了, 那麼我需要付給他多少錢才能知道誰是冠軍呢? 我可以把球隊編上號, 從 1 到 32號, 然後提問:“冠軍的球隊在 1-16 號中嗎?” 假如他告訴我猜對了, 我會接著問:“冠軍在 1-8 號中嗎?” 假如他告訴我猜錯了, 我自然知道冠軍隊在 9-16 號中。 這樣只需要五次, 我就能知道哪支球隊是冠軍。 所以, 誰是世界盃冠軍這條消息的信息量只值五塊錢。 用香儂的說法就是, 得到答案所需的信息量是五比特。 當我所做的判定越多,
猜對準確答案的可能性越大, 同時對“誰是冠軍”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越少。 因此, 香儂說資訊是“不確定量的減少”, 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很明顯, 資訊的本質就是判定, 判定頻次越大, 表示信息量越大。 而判定的主語是什麼?當然是能做出判定的, 具有智慧和思維能力的意識。

能量是否包含資訊, 仔細分析, 能量也包含資訊, 只是信息量極少。 比如光, 本質上是一份一份光子的不連續發射, 這種特徵表明, 光含有最低的1比特的信息量。

物質則是能量和資訊聚合的產物。 物質中的原子結構、電子分佈、偏振方向等等, 這些都蘊含著很大的信息量。 生命物質更是高度有序的物質結構, 經科學家們研究得出的結果:1克DNA能容納455EB的數據(1EB=1024PB,

1PB=1024TB, 1TB=1024GB)。

能量和物質都包含資訊, 而資訊本質就是意識的判定, 顯然能量和物質都是意識的產物, 是意識在不同判定頻次下的不同表現形式。 判定頻次越低, 則越接近意識的本初狀態, 比如能量比物質更接近意識的本初狀態。 而意識的本初狀態, 就是完全沒有判定。這種狀態,東方稱為“佛、道”,“合一”,西方稱為“上帝”。佛道本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因為虛妄分別,佛道的全能性被弱化為能量,隨著分別判定頻次的增加,又逐漸從能量體退化成物質體,退化的過程,正是意識對能量資訊編碼的過程,編碼的結果就是物質。正因為有了意識的原動力,生命體這種違反熵增原理的現象才可能出現,而意識最終成了作繭自縛的物質生命。

我們人人本來都在那個本初狀態,人人本來是佛,但是要如何回到那個全知全能、終極自由的狀態呢?

六祖壇經中記述了六祖修行的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無念”,所謂無念就是對任何事都不執著,對好壞善惡不去評判。不判定,用現代語言就是減少信息量。這裡,減少信息量並不等於無知,而是指不執著。佛法中同樣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的說法,就是指我們可以有很廣的知識面,但始終不偏離第一義,也就是不被諸法相所迷惑而執著顛倒。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同樣的記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做學問,當然是信息量越大越好,但是求道,則要相反,要不斷減少信息量,減到最少,就是無為,那就與道合一了。

就是完全沒有判定。這種狀態,東方稱為“佛、道”,“合一”,西方稱為“上帝”。佛道本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因為虛妄分別,佛道的全能性被弱化為能量,隨著分別判定頻次的增加,又逐漸從能量體退化成物質體,退化的過程,正是意識對能量資訊編碼的過程,編碼的結果就是物質。正因為有了意識的原動力,生命體這種違反熵增原理的現象才可能出現,而意識最終成了作繭自縛的物質生命。

我們人人本來都在那個本初狀態,人人本來是佛,但是要如何回到那個全知全能、終極自由的狀態呢?

六祖壇經中記述了六祖修行的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無念”,所謂無念就是對任何事都不執著,對好壞善惡不去評判。不判定,用現代語言就是減少信息量。這裡,減少信息量並不等於無知,而是指不執著。佛法中同樣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的說法,就是指我們可以有很廣的知識面,但始終不偏離第一義,也就是不被諸法相所迷惑而執著顛倒。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同樣的記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做學問,當然是信息量越大越好,但是求道,則要相反,要不斷減少信息量,減到最少,就是無為,那就與道合一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