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美為何阻止中國獲世界第一反隱形雷達:中國反擊讓其後悔

F-22和F-35是美軍最先進的戰鬥機, 這兩款戰鬥機採用向量發動機, 不但具備強大的機動性能, 而且兩艘都採用隱身設計, 從而RCS值非常小。

在美國定義的第五代戰機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鬥機的隱身性能。 這一點是五代機和四代機最大的差距之一。 美國投入了數百億美元開發第五代隱形戰鬥機, 但美國國防部門和工業部門已經發現, 在甚高頻和超高頻波段操作的低頻雷達可以探測和跟蹤隱形飛機, 上世紀90年代, 中國從捷克進口多台反隱身無源電子戰系統時, 就曾經因為美國的阻撓而終止, 美國媒體認為, 一般情況下, 這樣的電子系統和雷達不能對導彈進行指導, 但可以根據一些專家的意見來解決這個問題。

傳統情況下, 低頻雷達制導武器受到兩個因素的限制。 一是雷達波束的寬度, 二是雷達脈衝寬度, 但這兩個限制都可以通過信號處理來克服。

光束的寬度與天線的設計直接相關, 天線的寬度必然很大, 因為頻率很低。 早期的低頻雷達, 如蘇聯建造的P-14高的VHF波段雷達, 尺寸大, 並使用半抛物線形狀來限制光束的寬度。 後來, 像P-18這樣的雷達更輕, 更小。 但這些早期低頻雷達在確定接觸的範圍和精確方向方面存在很大限制。 此外, 由於這些系統所產生的雷達波束在方位角上寬幾度, 在高程中有數十度, 因此無法確定高度。

此外, VHF和UHF波段雷達的另一個傳統局限性是它們的脈衝寬度很長, 脈衝重複頻率較低, 這意味著這些系統在準確的確定範圍上很差。 但信號處理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部分解決了範圍解析度問題。 關鍵是脈衝的頻率調製過程。 使用脈衝壓縮的優點是, 在20微秒的脈衝下, 範圍解析度降低到大約180英尺左右。 而工程師利用相控陣雷達的設計解決了方向或方位解析度的問題, 這是一個拋物型陣列的需要。 與老式的機械掃描陣列不同, 相控陣雷達以電子方式引導雷達光束。 這樣的雷達可以產生多個光束,

可以形成寬度、掃描速度和其他特徵的光束。

如今的導彈有了足夠大的導彈彈頭, 範圍解析度就不需要特別精確了。 例如, 現在已經過時的S-75 DVINA攜帶的到頭有440磅, 其打擊半徑超過100英尺。 因此, 一個具有150英尺寬解析度的20微秒壓縮脈衝應該具有足夠的射程解析度。

而這種雷達包括中國和俄羅斯都已經研發和裝備,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JY-26雷達, 這款雷達曾多次進行過展示, 是一款非常強大的UHF雷達, 該雷達通過UHF波段的雷達波對F-22和F-35這類的低雷達反射目標進行打擊, 精度達到在300公里外也能清晰識別。 有美國軍事專家擔憂, 在中俄兩國目前完善的反隱形雷達面前, F-22和F-35最關鍵的隱形能力將受到限制, 這或許會提前讓F-22和F-35變得落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