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我唱評劇」《奪印》選段 何書記吃元宵 花月仙

視頻載入中...

跟我唱

從東莊到西莊, 我到處把您找

找了這麼大半天才把您找著

您看我這兩隻腳走起了泡

衣裳都濕透了, 我的周身汗水澆

原來您在這兒親自勞動

哎呀呀, 我的何支書

哎喲喂, 我的書記喲

幹這樣累的活您怎麼能夠吃得消(哇)

吃不肖(哇), 吃不肖(哇)

我給您搓了一碗元宵

擦擦汗您快歇一會吧

您看看這是一碗又熱、又粘、又香、又甜、滴溜溜的圓

團團轉、粘米麵的、白糖餡的大個的元宵

知識拓展——評劇的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 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 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 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 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 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 評劇的行當, 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 逐步形成生、旦、淨、醜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 的行當是一旦一醜

旦角稱"上裝", 丑角稱"下裝"。 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 "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 由於這種表演的局限, 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 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角)彩扮, 身著裙襖或彩褲褂, 手持摺扇、手帕;"下裝"(醜腳)頭戴氊帽或頭巾, 身著茶衣、腰包, 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戲” 亦稱 “三小戲”

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 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 上演的劇碼雖短小, 但首尾相接, 故事連貫, 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 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 有了明確的分工,

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 即:小生、小旦、小花臉(醜)。 "三小戲", 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 醜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醜扮)。 隨著"拆出戲"的劇碼不斷增多, 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 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等行當。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 又受劇碼題材的局限, 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重大內容的能力, 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 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 特別是老生、淨、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 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 各行當, 特別是小生、老生、淨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 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醜三小戲, 受梆子和京劇影響, 增添行當, 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 最終發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臉、小花臉等行當齊全的大劇種, 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