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現在孩子還會說方言嗎? “吵架也好聽”的吳儂軟語要“無語”了

網上調查顯示:吳語熟練使用比例全國最低, 吳語中的常州話說的人更少;是這樣嗎

近日, 一張《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圖在網路社交平臺引起了熱議,

大家對自己的家鄉方言都是憂心忡忡, 其中吳語的使用比例更是全國最低。 常州話也是一種吳語方言, 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然而,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 常州人對此次調查結果大多不以為然:當地不少小學都有方言課程, 一些學校還編纂了傳承常州話的校本教材。

紫牛新聞記者 馬奔 郭靖宇

網上調查

吳語熟練使用比例最低

從網上調查的圖表可以看出, 很多地方的方言正在退化, 很多本土出生的孩子(6-20歲)從小學習的不再是方言, 而是普通話和英語。 中原官話等北方官話區域、西南官話區域、粵語區域能夠熟練使用方言的6-20歲的青少年比例都相當高, 比如重慶有97.5%的青少年都能使用地方方言。

但是閩南語、閩東語以及吳語區域, 青少年對方言的掌握情況就遠遠不如其他地方了, 從比例上看處於全國最低水準, 其中吳語熟練使用比例更是全國最低, 才2.2%, 就是100個人裡面才有兩個人。

事實上, 蘇州話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還是比較多的, 而常州話也是一種吳語方言, 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今年9月, 常州當地網站也做過一項關於常州孩子說常州話的調查, 情況也是不容樂觀, 但是比例沒有這麼低。 調查表明, 57%的網友表示掌握得一般, 聽得懂但不會說;27%的網友表示會講, 講得都很熟練;16%的網友表示不會, 聽不懂也不會說。

網友看法

調查結果未必準確

看到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網友“自然權利”表示, 風土人情文化底蘊、人文魅力都蘊含在方言裡面, 吳儂軟語柔情和諧, 千萬別讓孩子丟了本土語言。 網友“微笑看你走”這樣說:“普通話或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 但方言, 卻可以讓你記得從哪裡出發。 深有同感!一個人在上海地鐵上聽到常州話真的突然激動。 ”

網友“小小烏2012”認為, 學校都是教普通話, 常州方言會慢慢減少使用人群, 大勢所趨。 但也算一地方特色吧, 語言本身就是用於交流的, 最好就放任些, 當人們不再使用常州方言的時候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也有網友發現常州在傳承常州方言上下了不少功夫, 網友“豬媛媛”說:“學校和以前不同了, 鼓勵學習常州話, 還專門開設了這樣的課程,

還考試呢, 我覺得挺好。 我家孩子會聽不會說, 說出來很彆扭。 ”

“我覺得這個調查沒有出處, 沒有文獻資料, 不知道到底有多高的準確性。 ”網友“紅爐子”表示, 如果在一個移民城市, 調查樣本包括了新市民的話, 顯然就不太科學。 “調查的樣本來源, 設定的方言和地域匹配性等因素, 都對最後的調查結果有很大影響, 大家真的不必太當真。 ”

本報調查

本地娃並未丟下常州話

記者在常州的幾所學校老師或家長的配合下, 對常州學生的常州話使用情況作了一個小範圍的抽樣調查, 常州話的處境遠遠好于圖片中吳語系方言城市的水準。 “首先要明確調查的物件, 不應包括來常務工人員以及剛剛落戶的新市民,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方言,

如果資料包含了這一群體, 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家長陳先生從小在常州長大, 說常州話自然不在話下。 “我孩子班上土生土長的常州人超過七成, 雖然小朋友在學校以及日常交流中, 主要使用普通話, 但是他們還是能聽得懂常州話, 日常的交流也沒啥問題。 ”“平時在家, 我們會刻意用常州話和孩子交流, 在我們看來, 他應該學會這種祖祖輩輩都使用的方言, 哪怕以後去別的城市工作, 甚至是去異國工作。 ”市民王女士表示, 她和先生都是常州本地人, 在外地求學後回到常州工作。 與不少年輕的父母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不同, 他們選擇用常州方言和孩子說話, 對一些常州話裡特有的詞彙, 還會專門解讀。

在常州市勤業小學, 常州方言的生存狀況就更加樂觀。據介紹,勤業小學是常州市民俗文化課程基地,方言作為最重要的一項民俗內容,也是勤業小學課程體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這所學校裡,學習常州方言的校本課程被安排在一、二兩個年級。一年級的學生要學《常州童謠》,二年級的則要學《常州吟誦》,每週一節課,內容都是普及常州方言。除了校本課程之外,該校還通過“常州曲藝”社、“錫劇”社這兩個方言類社團,面向中高年級學生提供各種活動,用曲藝、錫劇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常州方言。每年,該校都會組織一次校園民俗文化節,是學生常州方言交流的最大的舞臺,學生會編排大量的方言節目。除此之外,該校還會組織學生走出常州宣傳常州方言,他們先後參加了常州市方言大賽、江蘇省方言大賽。

方言進學校為常州話傳承鋪路

“方言教學進學校”已成為常州的覓渡橋小學、局前街小學、實驗小學平崗校區、勤業小學、龍虎塘小學等一批中小學的特色教育。“學說常州話”已列入常州市一批小學的校本課程、中學的社團活動。

常州市教育局邀請常州社區大學、常工院等一批研究常州方言的教授進社區,為居民介紹常州方言詞彙、方言俗語、風俗習慣等。據瞭解,從2010年開始,該市語委辦就實施了常州方言資源保護工程——常州方言資來源資料庫建設。其中,涉及常州市“城區方言”、“金壇方言”和“溧陽方言”,內容包含字、詞、短語、故事講述、習俗,以及民歌、順口溜、曲藝、吟誦、市井吆喝等。經過幾年收集,目前資料庫建設已初步完成。今年7月,省語委對常州市方言資源庫的部分內容和發音人的錄音錄影進一步精心加工後,要收入國家方言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庫,成為國家永久性方言資源。

民俗專家

網路調查未必科學,不必當真

學方言不是地方保護,而是文化傳承

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常州市民俗學會會長季全保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常州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他看來,常州話的傳承使用情況雖然是不容樂觀,但是應該還沒有淪落到在全國墊底的境地。季全保表示,常州人說方言的比例究竟是多少,這個其實很難精確掌握,要看特定的環境,比如說在菜場這樣的公共場所,講常州話的人占比肯定比較高,而在學校這樣的場所,常州話的使用頻率肯定就比較低。網上的調查僅僅是一項抽樣調查,也沒有說清楚在哪裡做的調查,調查取了多少樣本,結果的科學性值得商榷,大家不必太過看重。“這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在網上做的調查,這和統計局調查隊調查的準確性,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當然這樣的結果也值得我們深思,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常州方言衰敗得很快,百歲老人講的是晚清的方言,六七十歲的老人講的是四五十年代的方言,老人們逐個走了,年輕人卻沒有把方言很好地繼承下來,城市的審美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要有人文歷史底蘊,有文化自信,有民俗自信,老百姓才有歸屬感。”季全保對方言的傳承很是擔心。

吳語不應“無語”,建議老常州

在家和孩子們多用方言交流

除了平日裡的尋訪研究之外,季全保也成了常州地方文化的傳播者,他深入到社區漫談常州民俗和方言,去年一年就宣講了六七十場,現場聽講的老市民感動感慨,新市民則是興趣盎然,大家紛紛感歎原來這座城市背後有這麼多故事。季全保關於常州民俗、方言的研究文稿則走進了常州幾所高校,有些還被用作了教材,在年輕人中間傳播開來,這些都讓季全保非常心滿意足。

“有人認為推廣方言教學是地方保護,體現的是當地人的優越感,事實上並非如此。”季全保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流動剛剛開始,方言確實會成為交流的壁壘。如今,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加劇,通過方言來設計壁壘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現在方言更多的功能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老地名、老詞彙以及一些特有的俚語都存在於方言中,如果方言失傳,這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季全保在這裡呼籲,要瞭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從地名和方言開始,方言的推廣還是要從學生開始,尤其是小學生。建議孩子們在家裡,爸爸媽媽是常州本地人的話,一定要和孩子們說原汁原味的常州話,讓他們從小就記住我們的語言是這麼美,這麼風趣,給孩子們一個念想,一個鄉情。除此之外,在社區鄰里之間的交流中,在一些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小型會議上,都可以選擇用方言來進行交流,大家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覺得濃濃的鄉情還在。只要場合適合,時間適合,環境適合,就可以用方言來交流。吳語不應再無語,方言更應傳承。

常州方言的生存狀況就更加樂觀。據介紹,勤業小學是常州市民俗文化課程基地,方言作為最重要的一項民俗內容,也是勤業小學課程體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這所學校裡,學習常州方言的校本課程被安排在一、二兩個年級。一年級的學生要學《常州童謠》,二年級的則要學《常州吟誦》,每週一節課,內容都是普及常州方言。除了校本課程之外,該校還通過“常州曲藝”社、“錫劇”社這兩個方言類社團,面向中高年級學生提供各種活動,用曲藝、錫劇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常州方言。每年,該校都會組織一次校園民俗文化節,是學生常州方言交流的最大的舞臺,學生會編排大量的方言節目。除此之外,該校還會組織學生走出常州宣傳常州方言,他們先後參加了常州市方言大賽、江蘇省方言大賽。

方言進學校為常州話傳承鋪路

“方言教學進學校”已成為常州的覓渡橋小學、局前街小學、實驗小學平崗校區、勤業小學、龍虎塘小學等一批中小學的特色教育。“學說常州話”已列入常州市一批小學的校本課程、中學的社團活動。

常州市教育局邀請常州社區大學、常工院等一批研究常州方言的教授進社區,為居民介紹常州方言詞彙、方言俗語、風俗習慣等。據瞭解,從2010年開始,該市語委辦就實施了常州方言資源保護工程——常州方言資來源資料庫建設。其中,涉及常州市“城區方言”、“金壇方言”和“溧陽方言”,內容包含字、詞、短語、故事講述、習俗,以及民歌、順口溜、曲藝、吟誦、市井吆喝等。經過幾年收集,目前資料庫建設已初步完成。今年7月,省語委對常州市方言資源庫的部分內容和發音人的錄音錄影進一步精心加工後,要收入國家方言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庫,成為國家永久性方言資源。

民俗專家

網路調查未必科學,不必當真

學方言不是地方保護,而是文化傳承

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常州市民俗學會會長季全保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常州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他看來,常州話的傳承使用情況雖然是不容樂觀,但是應該還沒有淪落到在全國墊底的境地。季全保表示,常州人說方言的比例究竟是多少,這個其實很難精確掌握,要看特定的環境,比如說在菜場這樣的公共場所,講常州話的人占比肯定比較高,而在學校這樣的場所,常州話的使用頻率肯定就比較低。網上的調查僅僅是一項抽樣調查,也沒有說清楚在哪裡做的調查,調查取了多少樣本,結果的科學性值得商榷,大家不必太過看重。“這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在網上做的調查,這和統計局調查隊調查的準確性,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當然這樣的結果也值得我們深思,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常州方言衰敗得很快,百歲老人講的是晚清的方言,六七十歲的老人講的是四五十年代的方言,老人們逐個走了,年輕人卻沒有把方言很好地繼承下來,城市的審美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要有人文歷史底蘊,有文化自信,有民俗自信,老百姓才有歸屬感。”季全保對方言的傳承很是擔心。

吳語不應“無語”,建議老常州

在家和孩子們多用方言交流

除了平日裡的尋訪研究之外,季全保也成了常州地方文化的傳播者,他深入到社區漫談常州民俗和方言,去年一年就宣講了六七十場,現場聽講的老市民感動感慨,新市民則是興趣盎然,大家紛紛感歎原來這座城市背後有這麼多故事。季全保關於常州民俗、方言的研究文稿則走進了常州幾所高校,有些還被用作了教材,在年輕人中間傳播開來,這些都讓季全保非常心滿意足。

“有人認為推廣方言教學是地方保護,體現的是當地人的優越感,事實上並非如此。”季全保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流動剛剛開始,方言確實會成為交流的壁壘。如今,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加劇,通過方言來設計壁壘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現在方言更多的功能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老地名、老詞彙以及一些特有的俚語都存在於方言中,如果方言失傳,這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季全保在這裡呼籲,要瞭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從地名和方言開始,方言的推廣還是要從學生開始,尤其是小學生。建議孩子們在家裡,爸爸媽媽是常州本地人的話,一定要和孩子們說原汁原味的常州話,讓他們從小就記住我們的語言是這麼美,這麼風趣,給孩子們一個念想,一個鄉情。除此之外,在社區鄰里之間的交流中,在一些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小型會議上,都可以選擇用方言來進行交流,大家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覺得濃濃的鄉情還在。只要場合適合,時間適合,環境適合,就可以用方言來交流。吳語不應再無語,方言更應傳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