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一位殉職扶貧幹部的駐村日記

半月談記者 蔡馨逸 毛海峰

餘劍是陝西省佛坪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岳壩鎮草林村“第一書記”, 今年9月3日在扶貧中不幸因車禍遇難。 他任“第一書記”的4 個多月裡, 留下了117篇工作日記, 真實地記錄下了一名機關幹部如何成長為被老百姓擁護的扶貧幹部的全過程。

和老百姓一起幹活顯扶貧真心

餘劍日記:“5月20日, 週六, 多雲。 今幫代爭陽砌坎子修路、架電。 截至下午3時, 電通。 修路, 預計需要2-3天完工。 ”

在日記中, 給貧困戶修路蓋房、幫助五保戶就醫買藥、和群眾一起下田幹活的記錄非常多。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村民時,

聽到評價餘劍最多的一句話是:他是一個常和我們一起幹活的幹部。

和餘劍一起搭檔的扶貧幹部紀永財對記者說, 村裡的老百姓看一個幹部是不是真扶貧, 就一條, 能不能和老百姓一起幹活。 余劍剛來扶貧時, 老百姓冷眼旁觀;兩周後看到他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才覺得這是一位真貧扶的幹部。

烈日下, 餘劍挽著袖子、扛著電線杆的模樣長久地印在了貧困戶代爭陽一家人的心中。 代爭陽對記者說:“他是來實打實幫助我們的。 ”

記者觀察:和老百姓說一萬句好話, 不如和老百姓幹一天累活。 當“第一書記”的4個多月裡, 餘劍只回了3 次家, 除了偶爾回縣城開會, 其餘的時間都在村裡。 當他的生活和老百姓融在一起後,

才真正被老百姓看成了一名真扶貧幹部。

“闖三關”變成“實用型”扶貧幹部

余劍日記:“總體上感到, 農村工作和機關工作大不一樣, 非常鍛煉人, 要學的很多。 ”

草林村黨支部書記喬顯奎告訴記者, 余劍給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不怕苦、愛問、愛學。

今年5月9日, 餘劍駐村的第一天,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貧困戶。 隨後, “走訪”一詞高頻率地出現在日記中。 然而, 從山腳下的住處, 到山梁上的貧困戶家, 需要貓腰穿過山林, 走村民踩出來的羊腸小徑翻山。 為了不耽誤工作, 餘劍往往清晨6點多出發, 快9點才能到達。

有著5年包扶經驗的紀永財說:“山裡人不愛聽大道理, 幹農村工作必須得學會他們的說話方式。 ”餘劍積極學習農家語言, 最後已能輕輕鬆松在農民家門口開“院場會”。

到農村扶貧, 還得會幹農活、懂技術、知政策。 余劍拜老農為師, 他彎腰插秧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水稻田中, 一身泥水臉上卻掛著笑容。 村裡發展養蜂產業, 餘劍便跟養蜂大戶學會了計算蜂蜜的產業投入, 還到商品交易會上推銷蜂蜜。

記者觀察:不少機關幹部開始接手農村扶貧工作時, 常面臨“有熱情、沒辦法”的困境。 余劍闖過“走路關”“說話關”“農業知識關”三道難關, 貧困戶才願隨他一起奮鬥脫貧。

會創新才能成為貧困戶的“主心骨”

餘劍日記:“8月25日, 週五, 陰轉雨。 對種植高山冷水稻的經驗進行總結, 對群眾利用土地入股的新鮮經驗整理提煉。 ”

在餘劍生前最後幾天的日記裡, 記得最多的是探索脫貧新辦法。

有20多年農村工作經驗的佛坪縣總工會主席蒲樹新對記者說, 真正貧困的家庭往往既缺勞動力又沒賺錢的門路, 要領著這些人脫貧, 需要扶貧幹部大膽創新。

有什麼好辦法呢?餘劍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 據和他同居一屋的幹部介紹, 那段時間餘劍每晚看書、上網查資料到淩晨2 點多, 白天又找村民合計, 最後決定引進新品種, 發展高山冷水稻產業。

沒有年輕能人當家, 余劍就讓村裡一位快60歲的種植大戶朱顯美牽頭, 形成“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扶貧模式, 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和肥料, 再以2元錢一斤的保護價格收購, 為貧困戶開闢了一條持續增收的新途徑。

記者觀察:如果缺少扶貧的新點子, 扶貧幹部就會變味成給貧困戶“搭把手”“幫幫忙”的次要角色。

餘劍因地制宜走出一條脫貧新路徑, 調動好各方資源提供保障, 使貧困戶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 終被老百姓視為“主心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