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事】院士武維華當選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十分接地氣,曾稱調研要“量一量麥茬多高”

武維華, 1956年9月生, 山西孝義人, 博士研究生, 教授。 2010年加入九三學社。 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主席,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與生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九三學社中央官網顯示, 武維華1974年參加工作, 1978年至1982年就讀于山西大學生物系, 獲學士學位。 1982年至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 獲碩士學位。 1984年至1987年任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講師。 1988年至1989年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植物科學系做訪問研究;1989年至199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植物科學系攻讀研究生, 獲博士學位。 1991年至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1994年至今歷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副教授、教授、植物科學系主任, 生物學院院長, 植物生理與生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其間, 201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掛職)。 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武維華主要從事植物抗逆和鉀、磷高效等重要性狀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植物回應乾旱、高鹽、磷鉀營養虧缺的信號轉導和基因表達調控網路機制等方面研究工作。

《中國政協》雜誌一篇文章稱, 武維華是一位貼近教育一線的農學家。 在教學一線, 武維華發現, 同其它教材一樣, 植物生理學教材一直沿襲理、農、醫、師等劃分方法, 分別使用各主管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 其內容較為陳舊。 在一次座談會上, 武維華批評了教材落後的現狀, 認為這種條塊分割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悖於植物生理學作為生物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性質。 武維華的這次直率發言讓他攤上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

科學出版社力邀他牽頭編著新版《植物生理學》教材。 2000年起, 武維華投入大量精力, 歷時3年組織編成新版《植物生理學》教材。 該教材出版後就被大陸及港、台多所大學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採用, 並列入“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和“國家理科基地教材”。 北大前校長許智宏院士贊許此書:“對逐步改變我國高等學校植物生理學教材一直按照理、工、農、醫、師分類使用不同內容版本的做法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

即便後來武維華加入民主黨派、參與政府工作, 身邊工作人員也都感受到他的“接地氣”。 “我對調研行程的建議就是要找時間到麥地裡去, 量一量麥茬多高。 ”在全國政協“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調研組出發前的工作情況座談會上,

武維華就提到, 破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難題不能只靠“開會”, 要多去實地看看, 瞭解實際的問題和困難。

2011年6月, 武維華有了一個新頭銜——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掛職後, 武維華被安排前往基層, 調研北京農業科技現狀與問題。 他發現中國農業大學有豐富的農業科技資源, 而北京“三農”發展則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深刻轉型。 他給兩邊當起“紅娘, 就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合作研討, 讓科研一頭瞄準世界先進水準, 一頭關懷百姓溫飽。

作為科學家, 武維華一直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鼓與呼。 他對耕地“負重”深深憂慮, 呼籲從根本上改變農民以及全社會“重用地, 輕養地”的觀念。

對於農作物生產中濫用化肥、劣質農藥的問題深表擔憂。 他還率領團隊在植物抗逆(耐鹽、旱)高效性狀相關基因的克隆與功能分析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 希望為耐鹽鹼作物品種培育做點貢獻。 他認為, 大力實施綠色迴圈農業戰略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長久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資料來源:新華網、九三學社官網、中國農業大學官網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題圖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官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