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布袋和尚形象生動,面容慈祥,給人親切之感

明末崇禎時期, 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上見有布袋和尚的形象, 以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青花布袋和尚尊為典型代表, 尊外壁繪一樂呵呵的布袋和尚, 周圍環繞著一群淘氣的小頑童, 他們有的拉布袋和尚的念珠, 有的爬趴在布袋和尚的肩上撓耳朵, 有的將布袋和尚的衣服打成結試圖拉動他, 十分生動有趣。

清代瓷器上的佛教人物紋也是以禪僧形象較為多見, 除了表現佛教內涵外, 也融入了民間世俗成分的色彩, 充滿了吉祥寓意。 乾隆時期景德鎮窯青花瓷上見有和尚念經的形象, 以經文蓋缽為典型器物。

蓋面繪一身披袈裟的老和尚, 只見他雙手捧書, 正在聚精會神地誦讀佛經, 形象生動, 面容慈祥, 給人以親切之感。

清乾隆景德鎮窯青花經文蓋缽, 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

布袋和尚, 名契此, 唐末至五代後樑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

號長汀子, 是五代時後樑高僧。 [1] 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 身體胖, 眉皺而腹大, 出語無定, 隨處寢臥。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 而且, 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 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因“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眾生之機”, 故這和尚又名“契此”。 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 最愛游化雪竇, 在雪竇寺弘法, 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 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 表示“量大福大”, 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 手提布袋, 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 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 在日本, 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於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