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一週三問:中鋒在這個時代真的完蛋了嗎?

原文標題:佩爾頓郵箱:新秀應該休戰一年滿足自我發展嗎? /Pelton mail: Should rookies take a year off to develop?

發佈日期:美國時間2017年11月11日

發佈媒體:ESPN

文章作者:ESPN資深記者凱文·佩爾頓

文章譯者:王思碩

本周郵件問答包含了關於新秀休戰, 球隊首發陣容等等問題, 下面我來一一作答。

Q1:NBA新秀們能從一年的休戰期中受益嗎?我挑選了極少數樣本, 比如格裡芬、本·西蒙斯、喬爾·恩比德、朱利斯·蘭德爾、諾倫斯·諾埃爾等等, 他們都因為傷病缺席了一個賽季, 卻被證明由此受益。 擺脫了漫長賽季的侵擾, 他們可以專注於適應NBA的生活節奏, 健身增肌, 彌補不足, 甚至避免了在疲憊的賽程裡受困於陡然提升的對抗強度,
而漸漸失去自信心。 這個問題你如何看待?

我對休戰一年得以讓這些球員成為真正受益者的論調有些遲疑, 事實上, 我們依然缺乏作為對比的案例, 就拿恩比德來說, 如果他能保持健康完整度過生涯前兩個賽季,

這個賽季他的表現又將如何呢?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答案。

我們唯一能做的, 就是去按照一定的測算系統, 去進行對比。 用那些新秀們在生涯首秀賽季的真實表現(勝率、場上效率), 與依照他們在學生時代的資料所進行的推理結論, 進行比對。

費城76人隊的喬爾·恩比德和本·西蒙斯顯然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他們的賽季並不完整, 卻打出了遠超人們預期的現象級表現, 這就是說, 在我們對新秀們給予休戰一年的建議之前, 首先要注意到的是, 樣本全都倒向了高順位新秀。 六人之中, 有三位球員都是狀元秀, 要不是因為傷病纏身, 恩比德與諾埃爾或許也能加入他們的行列。 所以, 可能是我單純依照他們的大學表現,

而低估了這些天才少年們不可思議的發展前景吧, 或者, 和其他新秀比起來, 這個年紀的精英群體擁有著無可限量的上升潛質。

這個推論無法延伸到以下兩名樂透區以外的新秀身上:丹尼爾·奧爾頓(2010年首輪29順位被魔術隊選中)的第一個賽季只在發展聯盟打上了兩場球,

而伊里亞德·威廉姆斯(2010年首輪22順位被開拓者選中)完美錯過了一整個菜鳥賽季, 隨後的新賽季裡, 他累計登場149分鐘, 即又遭遇嚴重傷病。 所以, 我們需要保持關注, 等待更多可以佐證你的推斷的樣本出現。

Q2:有沒有關於三分球命中率的逐月資料統計?看上去, 賽季早期球員們體能充沛、罕見傷病, 這個時間段裡他們會不會投的更准?

事實上恰恰相反, 隨著賽季進程的不斷深入, 各支球隊的進攻均會有所改善, 投籃命中率也會相應提升。 以下是自2007-08至2016-17賽季的月度資料統計:

有一個問題我始終在思考,即在賽季過程中這種改進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投籃變得精准,還是愈發容易了?除了樣本含量較少的十月,罰球命中率始終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印證了第二條理由,但下面的這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使用量化的投籃品質(qSQ)度量投籃難度。qSQ是根據投籃的位置和類型,以及附近防守隊員的位置,預測得出的有效投籃命中率(eFG)。

使用上賽季的qSQ資料,並將其與實際的eFG進行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球隊在賽季之中逐漸獲得了更好的投籃機會,而他們自我完善的工作在賽程早期便開始迅速提高了。

所以,你看到了吧?賽季伊始球員們生龍活虎的狀態明顯被亟待提升的節奏問題蓋過了。

Q3:我的問題關於場上作用日趨減弱的中鋒位置,傳統中鋒們的登場時間這項資料是否像我們揭示這一現象?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傳統中鋒都以首發身份出場,可他們總共的登場時間,通常比球隊第六、第七人還要少,保守來說,至少難以躋身球隊前五名。這是最近發生的現象,還是始終如此?如果總體來說,他們的使用率相對偏低,那麼為什麼還會獲得如此之高的首發概率?

為了回答這個現狀是否真實,我翻出了傳統型中鋒們的資料統計:目標群體是那些首發登場率位列隊內前五名,但場均登場時間未在前五名中的球員(取樣者皆至少參與20場比賽)。我匯總了自1981-82賽季以來,在該項資料上的全部統計情況,並完成了排序。詳情見下圖:

場均出場時間位列球隊前五名開外的首發球員似乎是這些年間始終普遍存在著的一個群體。自1981-82賽季以來的所有賽季,中鋒佔據了這一群體的40%以上,其中包括了一個特殊賽季——2005-06賽季,當時,聯盟的半數球隊都有符合我們篩選條件的大中鋒。實際上,這項資料在過去幾個賽季的比率屬於相對較低的,平均每個賽季只有十支球隊,擁有登場時間偏低的首發中鋒。

中鋒們為什麼會在首發陣容中頻頻出現,場均登場時間卻相對偏低?犯規麻煩必定是始作俑者之一,在他們控制犯規數目的前提下,有些時候是能夠進入場均登場時間的隊內前五名的。

比賽開始之際,派上一個首發中鋒保護籃下,或者委派一個專門負責盯防對方明星內線的中鋒,都是合乎邏輯的選項。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個教練對於籃球基本陣型的遵循和執念,從開場起,調整才正式開始,哪怕在季後賽的每輪對決中也是同理,隨著系列賽的推進,球隊才會逐漸朝著小球陣容改變。

有一個問題我始終在思考,即在賽季過程中這種改進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投籃變得精准,還是愈發容易了?除了樣本含量較少的十月,罰球命中率始終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印證了第二條理由,但下面的這組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使用量化的投籃品質(qSQ)度量投籃難度。qSQ是根據投籃的位置和類型,以及附近防守隊員的位置,預測得出的有效投籃命中率(eFG)。

使用上賽季的qSQ資料,並將其與實際的eFG進行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球隊在賽季之中逐漸獲得了更好的投籃機會,而他們自我完善的工作在賽程早期便開始迅速提高了。

所以,你看到了吧?賽季伊始球員們生龍活虎的狀態明顯被亟待提升的節奏問題蓋過了。

Q3:我的問題關於場上作用日趨減弱的中鋒位置,傳統中鋒們的登場時間這項資料是否像我們揭示這一現象?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傳統中鋒都以首發身份出場,可他們總共的登場時間,通常比球隊第六、第七人還要少,保守來說,至少難以躋身球隊前五名。這是最近發生的現象,還是始終如此?如果總體來說,他們的使用率相對偏低,那麼為什麼還會獲得如此之高的首發概率?

為了回答這個現狀是否真實,我翻出了傳統型中鋒們的資料統計:目標群體是那些首發登場率位列隊內前五名,但場均登場時間未在前五名中的球員(取樣者皆至少參與20場比賽)。我匯總了自1981-82賽季以來,在該項資料上的全部統計情況,並完成了排序。詳情見下圖:

場均出場時間位列球隊前五名開外的首發球員似乎是這些年間始終普遍存在著的一個群體。自1981-82賽季以來的所有賽季,中鋒佔據了這一群體的40%以上,其中包括了一個特殊賽季——2005-06賽季,當時,聯盟的半數球隊都有符合我們篩選條件的大中鋒。實際上,這項資料在過去幾個賽季的比率屬於相對較低的,平均每個賽季只有十支球隊,擁有登場時間偏低的首發中鋒。

中鋒們為什麼會在首發陣容中頻頻出現,場均登場時間卻相對偏低?犯規麻煩必定是始作俑者之一,在他們控制犯規數目的前提下,有些時候是能夠進入場均登場時間的隊內前五名的。

比賽開始之際,派上一個首發中鋒保護籃下,或者委派一個專門負責盯防對方明星內線的中鋒,都是合乎邏輯的選項。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個教練對於籃球基本陣型的遵循和執念,從開場起,調整才正式開始,哪怕在季後賽的每輪對決中也是同理,隨著系列賽的推進,球隊才會逐漸朝著小球陣容改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