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WPP旗下最大的兩家數位媒介公司合併了 廣告巨頭的內部整合會是趨勢嗎?

12月5號這天早晨十點, 位於上海的WPP大樓與平日有些不同。 中庭和電梯外層被裝飾成了橙色, 與早高峰匆匆經過的員工同時進行的是舞龍舞獅表演——這是WPP旗下群邑集團的媒介代理公司Wavemaker在中國正式宣佈成立的第一天, 他們為之辦了一場非常中國特色的開幕儀式。

Wavemaker由群邑旗下的媒介代理公司邁勢”是他在採訪中多次提及的詞, 廣告集團的內部整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時, 有助於他們將不同方向的業務規模化, 比如Maxus在媒介互動有所長、而MEC的消費者洞察更強, 二者結合能幫助他們強這些業務, 並更好地與科技公司競爭。

對於中國而言, 內部整合的另一個優勢則是更好地理解本地市場。 如今Wavemaker在中國的本土業務比例高達85%, “中國市場變化太快了”, Gordon Domlija說, “我們也必須有更快的反應速度。 ”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深圳的崛起:依託著包括騰訊在內的高新科技企業, 深圳對廣告公司們的需求也在增加——機會也隨之而來。 整合前出於成本因素, MEC和Maxus無法為了深圳單獨開設辦公室, 拓展當地業務;而整合後Wavemaker在香港和廣州的辦公室可以更好地發掘以深圳為代表的華南市場。

事實上, 廣告巨頭的內部整合是今年最值得關注的行業趨勢之一。 在包括北美以內的國際市場, 群邑旗下的Maxus與MEC的整合從年初逐漸開始, 今年九月就正式成立Wavemaker;這也不是WPP近期唯一的內部整合案例:the Drum曾報導WPP預計將旗下數位代理公司Possible Worldwide與偉門(Wunderman)進行全球整合, 而包括BrandUnion、The Partners在內的五家創意和品牌代理機構也正在合併成全球規模的品牌代理公司的進程中。

頻繁的內部整合與他們近年面臨的嚴峻挑戰不無關聯。

我們曾報導過WPP今年第三季度成績不佳, 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艱難的一年——外來者競爭, 高昂的行銷成本和較為冗雜的多層架構都是他們面臨的挑戰。 “麥當勞, AT&T, 寶潔, 大眾”, WPP集團CEO Martin Sorrell在去年的一次全球會議中說, “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答案是, 這都是我們丟掉的客戶。 ”

簡化冗雜的內部機構, 將諸如媒介計畫、數位分析等客戶最需要的職能機構整合, 提高運作效率, 是WPP急需解決的問題。

分析師認為, 內部整合並不是新鮮事, 但它是廣告巨頭們面對挑戰自救的途徑之一。 “如今廣告業最大的問題是媒介代理同質化”, Pivotal Research高級分析師Brian Wieser對Adweek說, “消費者想要的內容、媒介們提供的內容都趨向相同, 整合同類服務很有必要。 ”

——————————————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介面行銷頻道微信公眾號“看你賣”(kannimai)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