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關歲末,我們和四家日曆團隊聊了聊科學、情愛、詩意棲居和陪伴

刺蝟公社 | 田不然

2017年的餘額不多了。

冬日裡寒氣肆虐, 溫暖的室內便尤為動人, 午後陽光打進來, 整個身體生出懶洋洋的感覺。 去年此時立下的一面面flag早已不復崢嶸血性之態。

於是便愈發地渴望著儀式感, 希望有一個物件可以讓我們或是穩健道別過去、提供一方自我沉溺的載體、或是在我們面對未來稍覺惶恐之時, 打下一劑強心針。

比如一份日曆。

大概從兩三年前開始, 日曆被一群新潮的文化創意公司盯上。 他們為其換上新衣, 賦予知識、情感等多種意義, 讓日曆搖身變成為一款時尚文化單品, 也是不少年輕人“新年禮物”的首選。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從市面上眾多熱門的日曆中選擇了四款:果殼《物種日曆》、楚塵文化《親愛的日曆》、我要WhatYouNeed《晚安日曆》, 豆瓣《電影日曆》。 分別和他們的製作團隊聊了聊日曆背後的故事, 希望從科學、情愛、詩意棲居、陪伴等構成人存在的不同維度,

描述情緒, 給冬日帶來一絲溫度。

《物種日曆》

除了《故宮日曆》, 市面上最早的文化日曆就是果殼家的《物種日曆》了。

今年的《物種日曆》有6款顏色

契機是在2014年, 當時果殼的一個合作夥伴找過來, 商討合作的相關事宜, 因為對方的傳播理念是“人和城市的和諧關係”, 果殼又很早之前便認為日曆是一個很好的科普方式, 次年的《城市物種日曆》便應運而生——跟人類一起分享城市的動物、植物, 也是城市的一員。

從此《物種日曆》火得一塌糊塗, 被延續下去的是它原創的經典折疊設計, 別出機杼的則是每年的主題:2016年是“食物”, 2017年是“萌”, 2018年的“文明”看起來會更浪漫些:日曆內頁上畫著“陪伴人類文明成長的各種生物”, 背後則刻著一行小字:“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

物種日曆便簽本

“因為時間——或者叫時光、歲月, 它是連接著文明的, 而後半句的意思可以是當作者遇見讀者, 也可以說是讀者遇見了這些動物、還可以說是人類與生物相遇、讀者與日曆相逢, 這其實有不同的解讀。 ”趙明燁說。

去年《物種日曆》的銷量是20萬冊, 現在物種日曆的公號也積累到了80萬粉絲——這已經超過了果殼網本身涵蓋的範圍, 因為文創產品已經是果殼非常重要的一塊業務,所以日曆在果殼的定位是一個“專心做好的產品”。

這種定位的一種體現是應對市場的積極,以今年為例,設計上的亮點一是在保存螞蟻線的基礎上,用磁石裝訂日曆,回應之前用戶“撕的不整齊”的吐槽:

其二是以往的二維碼位置升級為“柯基驚喜小動畫”,把每個月的小卡片攢起來,快速翻動:

配合贈品動畫筆記本《辦公貓日常》,可以說貓奴狗奴都照顧到了。

此外團隊還根據讀者回饋,推出了英文版,滿足國人送給國際友人的需要,《物種日曆》英文版選擇了中國紅作為主色調,日期首頁是大熊貓,也是很符合外國人的認知:

從第一年開始,“物種日曆”每天都會發一條推送,對應當天日曆上的一個物種,以期消費者能“每天都會跟它發生一個小小的關係。”果殼網總編徐來有一句話:“一切新聞都是科學新聞。”果殼自身的理科生氣質讓團隊有著科普者的自覺,為了讓日曆內容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做了很多“軟化”處理:

內容上,自然博物類的知識在科學知識裡面門檻相對較低,大部分人都會對一朵花、一隻鳥發生興趣。其次是“說人話”,團隊科普的過程就是把晦澀的知識翻譯給大眾的過程,“不說什麼科學就是婚姻,只希望能有趣一些,讓知識離人更近”。

“這(《物種日曆》)其中包含著推崇科學的價值體系,果殼本身做內容就很擅長,每天我們和粉絲的互動性也很好——我們知道讀者想看什麼或者看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 趙明燁說。

在她看來,文創產品一方面可以裝飾和豐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載體,是知識的媒介,承載著內容本身,她希望《物種日曆》可以對讀者的生活有意義,讓大家少聽一些謠言,同時又增添了趣味性,覺得“科學有意思”。

“還是那句話,我們希望它能和你每天都發生一個小小關係。”趙明燁笑著說,“所以我們會有在底下把日期小卡片給撕下來的設計,所以我們要讓它立在桌上而不是掛在牆上,它本身就要給你帶來美感。”

“所以它其實不是一個跟時代背道而馳的東西,恰恰相反,它的設計感符合現在的消費升級趨勢,國家政策上也很扶持,現在文創市場的火熱就證明了這一點: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大家會知道什麼叫好東西,如果有越來越多人來做,就會形成一個很良性的一個迴圈。

最後附一個《物種日曆》每年都會在首頁埋下的小小的梗:

有Get到嗎?

《親愛的日曆》

很多年後,當楚塵策劃了諸如20世紀詩歌譯叢、法國詩歌譯叢、新陸詩叢等在大陸詩歌圈子鼎鼎有名的圖書時,他還是會記起年輕時那些關乎詩歌的夜晚。

新陸詩叢·中國卷

那時他與詩人南島交好,南島不修邊幅,聲音渾厚富有磁性,在一個安靜深沉的夜,“南島的腳步聲鏗鏘有力地敲擊著地板”,聲音“仿佛要把窗外的黑暗擊穿”。他朗誦了荷蘭詩人阿倫茨的《他能......》: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是的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沒有哪個看守

能叫醒他。

沒有哪個護士

能叫醒他。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他享有

死亡的特權

這是他第一次給楚塵讀詩,念完後,楚塵整個人呆在那裡,“連呼吸也不敢放出來”。南島瞪著楚塵,惡狠狠地說:“今天我就是要讓你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這是撥弄生命航道的一晚,如果楚塵不曾有這麼一個朋友,很可能就喜歡上別的東西,目前市場上90%以上的詩歌讀物也杳然無蹤。

南島,2008年1月9日因肺癌病逝,享年47歲

楚塵身材高而勻稱,高鼻深目,喜動不喜靜,身上罕有因為經歷過中國八、九十年代啟蒙精神落潮而產生的遺民式頹唐。

他不認為當代詩歌在衰落,但也覺得用孤芳自賞的方法做詩歌行不通,在他看來,詩應該是跟人有關係的存在,只要稍微變化一下,找一個讓人感覺到更溫暖、更清晰、更容易的形式,很多人就會進入詩歌的審美空間。

詩人于堅2012年發博對楚塵評價

比如對於情愛的詮釋。

2016年,楚塵文化開始準備進入日曆市場,針對用戶的痛點,團隊選擇從愛情的角度切入,推出《親愛的日曆》。“我有現成的資源,我們能找到好的詩人,選他們寫得最好的愛情來配這個東西。"楚塵說。

《親愛的日曆》形式上每天講一個人文大家的愛情軼事,頁背附一首情詩,“中國的故事配中國詩,外國的配外國詩”。因為每一個故事必須要和日期對應,小小的日曆編輯工作量極大。

“徐志摩與陸小曼,朱湘與劉霓君,薩特與波伏娃,這幾對中的男方都是寫信狂魔,陸小曼和波伏娃這樣的文藝女青年也不差”,楚塵說,團隊有12個編輯各自負責一個月的日曆整理,每人手持一本以上幾人的書信集可以至少保證每個月的五六條情事。

在這個基礎上搜尋一下紀伯倫、卡夫卡、喬治桑等大作家的書信和日記,加上世界名人情書大全,民國文人們的逸事與書信集,就可以一點一點搭起框架來。此外what happened on this day網站也“雪中送碳”地做了貢獻。

最困難的是3月26日的情事,怎麼也找不到,有人去圖書館借閱了魯迅全集,發現了這一天許廣平寫給魯迅的信。兩人在這一天的通信中一直口氣嚴肅地討論學問、時事失望時,忽然在信的末尾發現了許廣平對魯迅俏皮地自稱“小鬼”,也算顯露了女學生面對敬慕的先生時內心嬌羞的一面。

“我覺得大家有一種做這個事情很開心的感覺,如果真正的是為了賺錢,那不會去做。”楚塵笑著說,“這個東西占楚塵文化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它更像一個玩票性質。”《親愛的日曆》前前後後用十幾種樣紙打樣,名字也從最早的“情愛日曆”一改再改。

“不僅僅是要把它送給親愛的人,故事本身也是親愛的故事,日曆本身也會和人有一個感情聯繫。"在楚塵看來,紙質日曆散發著強烈的形式感,他比較開心的是許多不讀詩的人因為《親愛的日曆》開始對詩歌產生興趣。

讀者會因為《親愛的日曆》發生自己的故事

“大家總覺得詩歌離他們很遠,但其實會發現這個於生活是很貼近很貼近的。”楚塵說,“我希望每個人都活得有品質,可以從平庸生活中逃脫出來,過一點離開地面的生活,人還是要有點想像力嘛對吧——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過得平庸,這就牽扯到你自己怎麼去理解你的生活了。”

《豆瓣電影日曆》

Q:豆瓣在推行豆瓣電影日曆之初,是做了哪些研判?

豆瓣社區早已有許多用戶在討論日曆這一創意,而日曆市場還有細分的空間。豆瓣擁有龐大的都市青年群體,且有基於使用者評分的完備電影資料庫作為內容支援,因此我們對豆瓣日曆的推行很有信心。

Q:為什麼要把電影作為日曆的主題?

豆瓣上有很多人因為熱愛電影而聚集在一起,通過評分、影評等方式互相交流、挖掘和推薦了許多優秀的電影。我們希望將用戶的這些付出回饋到用戶之中,以日曆的形式為大家推薦真正的好電影。片荒的時候,它會是你的電影指南書。我們希望有這本豆瓣電影日曆的陪伴,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一些。

紅寄相思,黃祈豐收,綠表希望

另外,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句話:「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這也給了我們對豆瓣電影日曆概念的啟發。

Q: 可以給我們讀者講述一下一本豆瓣日曆的形成過程嗎?

每一天都因發生過的事而有意義。和去年的日曆一樣,今年我們依然通過演算法和人工搜索,收集整理影人生日、著名影片的上映日等日期,以影視史上的重要事件為主,建構豆瓣電影日曆的主要框架。

框架確立後,我們以「豆瓣評分7.5以上」為標準,對於入選日曆的影人,我們翻遍了他們的代表作;對於入選日曆的影片,我們反復確認它們具體的上映日期;對於節日和其他事件,我們在諸多備選項中仔細挑選最“貼合氣氛”的一部。

在確認下片單後,我們進入臺詞的篩選。我們在收錄過程中儘量兼顧“應景”和“經典”,比如,2018年的1月1日,我們推薦的電影為《餘生的第一天》,臺詞為“你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第二天,你不能再這麼拖了,因為有一天,你會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的餘生都不夠你用。”(這就是來自豆瓣日曆對拖延症患者的靈魂一擊!)

Q: 除了顏色,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豆瓣日曆從形式到理念有哪些調整?

首先,豆瓣日曆形式上今年最大的改變是變撕頁設計為扣環+翻頁設計。變「撕」為「翻」,既能揭開明天的驚喜,又能留下昨日的回憶。

除此之外,豆瓣日曆今年所有入選影片均為豆瓣7.5分以上影片;臺詞比例大幅提升;為狗年原創繪製12幅有狗狗角色的劇照插畫作為彩蛋;套裝版配套附贈2018周計畫日程本,都是今年豆瓣日曆的新升級。

Q:怎麼看待一些人留言,抱怨日曆太貴?

每個人基於自己的需求對商品的價值定義不同,我們可以理解。瞭解、需要日曆內容價值與工藝價值的人,自然也會認可日曆的定價。

Q :目前整個文化日曆市場是什麼樣子的?整體上會形成哪些特徵?

目前文化日曆市場還在持續發展中,幾個著名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已經形成,市場依然在進一步細分。

Q:在智慧設備高度發達的今天,紙質日曆代表著什麼?

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必然有一些帶有人文色彩的行為或物件作為一種紀念沉澱下來,幫助我們與歷史建立某種聯繫。智慧設備高度發達的同時,我們會本能地感覺到虛擬代碼的虛無與紙本油墨的溫度,並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還會對這種溫度戀戀不捨。

在我們眼裡,紙質日曆是一種對文化傳統的回歸和一種對儀式感的追求,紙質日曆的走紅,某種意義上反映的是我們在飛速發展的當下社會中對歷史的眷戀。(當然也有人將它作為對「復古」這一愛好的追求或者逼格的體現,我們也非常理解.)

《晚安日曆》

大家好,我是我要WhatYouNeed的文創產品負責人老湯姆。

《晚安日曆》的形成其實是在3個“忽然之間”。

第1個“忽然之間”是本科在宿舍時,現在的主編Blake,買了個非常舒服的坐墊,我們輪流在上面坐的時候意識到有很多產品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哪怕這個產品真的可以改善大家的生活。我們的名字叫“What You Need”,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你需要的東西,我們提供給你。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其實我們最早想做的就是產品而非媒體。

後來因為想要積累前期粉絲,我們就從寫學校的事情做起,發現媒體也挺有意思的,現在做回產品也算是實現了當年的願望吧。

最後決定要做日歷時,實際上連名字都還沒有想好,更不用說形式上。

第3個“忽然之間”是很普通的一晚,睡覺前我刷朋友圈,發現朋友圈裡的這一天並不普通,我的一個表哥中了彩票,以前的一個鄰居有了第二個寶寶,好朋友的單親媽媽在這天告訴孩子們她找到了新男友,好兄弟阿炳在朋友圈秀恩愛說是他們在一起100天的紀念日,還有一個師兄的父親在這天去世……

那一刻我就發現,我覺得很無聊,很普通的一天,別人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這一天可能是永遠都不能忘記的一天,對他們來說很有意義,值得紀念。

於是我就有了一個想法,應該把日曆和這些重要的日子結合在一起。當時就想出一個主題:“365個值得紀念的日子,365個故事,彙集成365頁日曆,也就是全新一年的日曆”。

並且把它命名為晚安日曆,每晚分享一個晚安故事。

2016年做的時候我們收到5188個故事,今年我們再做的時候收到了6572個故事,除了對於各種故事的類型我們有數量上的要求,其他標準很簡單,讀起來語言表述流暢,事情表達得清楚,而且帶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就可以了。

我今年有在用《晚安日曆》,當一天結束的時候,通過日曆看到另一個陌生讀者的故事,我會覺得很奇妙。畢竟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人,在某年的這一天,做過一件你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你會看到他的勇氣或者堅持,我覺得這些故事會激勵到我,讓我第二天做出一些改變。

因為WYN本身有一個“我要說”的電臺,主持人是田心,他是一個在我們平臺很受歡迎、聲音很好聽的編輯,很多人希望他能給大家講故事。所以今年我們增加了“掃碼聽故事”的功能,如果有一天大家累了,不想看日曆上的字,就能聽。

我們的主業其實還是廣告收入,未來希望文創收入可以佔據穩定地位。目前日曆對我們來說的意義是增強粉絲的參與和黏性,我們會把整個日曆的形成直播出來,希望大家覺得很好用,說我們做得很用心,在網路之外,給大家更具象化的感受。

雖然做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但是與其說我們是在做產品,更有點像是社交,不像以前的生產,會把自身和受眾割裂開來。

現在人們中間重新流行這樣的形式:手寫、紙質閱讀、老黃曆,我想這就是人的特點,我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我們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希望慢慢地體驗生活,希望有一種細細品味、享受生活的感覺。

這種慢的動作,人們還是很需要保持的。不然太快的話,就會懵懵懂懂地失掉了方向。

因為文創產品已經是果殼非常重要的一塊業務,所以日曆在果殼的定位是一個“專心做好的產品”。

這種定位的一種體現是應對市場的積極,以今年為例,設計上的亮點一是在保存螞蟻線的基礎上,用磁石裝訂日曆,回應之前用戶“撕的不整齊”的吐槽:

其二是以往的二維碼位置升級為“柯基驚喜小動畫”,把每個月的小卡片攢起來,快速翻動:

配合贈品動畫筆記本《辦公貓日常》,可以說貓奴狗奴都照顧到了。

此外團隊還根據讀者回饋,推出了英文版,滿足國人送給國際友人的需要,《物種日曆》英文版選擇了中國紅作為主色調,日期首頁是大熊貓,也是很符合外國人的認知:

從第一年開始,“物種日曆”每天都會發一條推送,對應當天日曆上的一個物種,以期消費者能“每天都會跟它發生一個小小的關係。”果殼網總編徐來有一句話:“一切新聞都是科學新聞。”果殼自身的理科生氣質讓團隊有著科普者的自覺,為了讓日曆內容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做了很多“軟化”處理:

內容上,自然博物類的知識在科學知識裡面門檻相對較低,大部分人都會對一朵花、一隻鳥發生興趣。其次是“說人話”,團隊科普的過程就是把晦澀的知識翻譯給大眾的過程,“不說什麼科學就是婚姻,只希望能有趣一些,讓知識離人更近”。

“這(《物種日曆》)其中包含著推崇科學的價值體系,果殼本身做內容就很擅長,每天我們和粉絲的互動性也很好——我們知道讀者想看什麼或者看什麼才是更有意義的。” 趙明燁說。

在她看來,文創產品一方面可以裝飾和豐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載體,是知識的媒介,承載著內容本身,她希望《物種日曆》可以對讀者的生活有意義,讓大家少聽一些謠言,同時又增添了趣味性,覺得“科學有意思”。

“還是那句話,我們希望它能和你每天都發生一個小小關係。”趙明燁笑著說,“所以我們會有在底下把日期小卡片給撕下來的設計,所以我們要讓它立在桌上而不是掛在牆上,它本身就要給你帶來美感。”

“所以它其實不是一個跟時代背道而馳的東西,恰恰相反,它的設計感符合現在的消費升級趨勢,國家政策上也很扶持,現在文創市場的火熱就證明了這一點: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大家會知道什麼叫好東西,如果有越來越多人來做,就會形成一個很良性的一個迴圈。

最後附一個《物種日曆》每年都會在首頁埋下的小小的梗:

有Get到嗎?

《親愛的日曆》

很多年後,當楚塵策劃了諸如20世紀詩歌譯叢、法國詩歌譯叢、新陸詩叢等在大陸詩歌圈子鼎鼎有名的圖書時,他還是會記起年輕時那些關乎詩歌的夜晚。

新陸詩叢·中國卷

那時他與詩人南島交好,南島不修邊幅,聲音渾厚富有磁性,在一個安靜深沉的夜,“南島的腳步聲鏗鏘有力地敲擊著地板”,聲音“仿佛要把窗外的黑暗擊穿”。他朗誦了荷蘭詩人阿倫茨的《他能......》: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是的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沒有哪個看守

能叫醒他。

沒有哪個護士

能叫醒他。

他能

每天睡

二十四小時。

他享有

死亡的特權

這是他第一次給楚塵讀詩,念完後,楚塵整個人呆在那裡,“連呼吸也不敢放出來”。南島瞪著楚塵,惡狠狠地說:“今天我就是要讓你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這是撥弄生命航道的一晚,如果楚塵不曾有這麼一個朋友,很可能就喜歡上別的東西,目前市場上90%以上的詩歌讀物也杳然無蹤。

南島,2008年1月9日因肺癌病逝,享年47歲

楚塵身材高而勻稱,高鼻深目,喜動不喜靜,身上罕有因為經歷過中國八、九十年代啟蒙精神落潮而產生的遺民式頹唐。

他不認為當代詩歌在衰落,但也覺得用孤芳自賞的方法做詩歌行不通,在他看來,詩應該是跟人有關係的存在,只要稍微變化一下,找一個讓人感覺到更溫暖、更清晰、更容易的形式,很多人就會進入詩歌的審美空間。

詩人于堅2012年發博對楚塵評價

比如對於情愛的詮釋。

2016年,楚塵文化開始準備進入日曆市場,針對用戶的痛點,團隊選擇從愛情的角度切入,推出《親愛的日曆》。“我有現成的資源,我們能找到好的詩人,選他們寫得最好的愛情來配這個東西。"楚塵說。

《親愛的日曆》形式上每天講一個人文大家的愛情軼事,頁背附一首情詩,“中國的故事配中國詩,外國的配外國詩”。因為每一個故事必須要和日期對應,小小的日曆編輯工作量極大。

“徐志摩與陸小曼,朱湘與劉霓君,薩特與波伏娃,這幾對中的男方都是寫信狂魔,陸小曼和波伏娃這樣的文藝女青年也不差”,楚塵說,團隊有12個編輯各自負責一個月的日曆整理,每人手持一本以上幾人的書信集可以至少保證每個月的五六條情事。

在這個基礎上搜尋一下紀伯倫、卡夫卡、喬治桑等大作家的書信和日記,加上世界名人情書大全,民國文人們的逸事與書信集,就可以一點一點搭起框架來。此外what happened on this day網站也“雪中送碳”地做了貢獻。

最困難的是3月26日的情事,怎麼也找不到,有人去圖書館借閱了魯迅全集,發現了這一天許廣平寫給魯迅的信。兩人在這一天的通信中一直口氣嚴肅地討論學問、時事失望時,忽然在信的末尾發現了許廣平對魯迅俏皮地自稱“小鬼”,也算顯露了女學生面對敬慕的先生時內心嬌羞的一面。

“我覺得大家有一種做這個事情很開心的感覺,如果真正的是為了賺錢,那不會去做。”楚塵笑著說,“這個東西占楚塵文化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它更像一個玩票性質。”《親愛的日曆》前前後後用十幾種樣紙打樣,名字也從最早的“情愛日曆”一改再改。

“不僅僅是要把它送給親愛的人,故事本身也是親愛的故事,日曆本身也會和人有一個感情聯繫。"在楚塵看來,紙質日曆散發著強烈的形式感,他比較開心的是許多不讀詩的人因為《親愛的日曆》開始對詩歌產生興趣。

讀者會因為《親愛的日曆》發生自己的故事

“大家總覺得詩歌離他們很遠,但其實會發現這個於生活是很貼近很貼近的。”楚塵說,“我希望每個人都活得有品質,可以從平庸生活中逃脫出來,過一點離開地面的生活,人還是要有點想像力嘛對吧——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過得平庸,這就牽扯到你自己怎麼去理解你的生活了。”

《豆瓣電影日曆》

Q:豆瓣在推行豆瓣電影日曆之初,是做了哪些研判?

豆瓣社區早已有許多用戶在討論日曆這一創意,而日曆市場還有細分的空間。豆瓣擁有龐大的都市青年群體,且有基於使用者評分的完備電影資料庫作為內容支援,因此我們對豆瓣日曆的推行很有信心。

Q:為什麼要把電影作為日曆的主題?

豆瓣上有很多人因為熱愛電影而聚集在一起,通過評分、影評等方式互相交流、挖掘和推薦了許多優秀的電影。我們希望將用戶的這些付出回饋到用戶之中,以日曆的形式為大家推薦真正的好電影。片荒的時候,它會是你的電影指南書。我們希望有這本豆瓣電影日曆的陪伴,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一些。

紅寄相思,黃祈豐收,綠表希望

另外,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句話:「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這也給了我們對豆瓣電影日曆概念的啟發。

Q: 可以給我們讀者講述一下一本豆瓣日曆的形成過程嗎?

每一天都因發生過的事而有意義。和去年的日曆一樣,今年我們依然通過演算法和人工搜索,收集整理影人生日、著名影片的上映日等日期,以影視史上的重要事件為主,建構豆瓣電影日曆的主要框架。

框架確立後,我們以「豆瓣評分7.5以上」為標準,對於入選日曆的影人,我們翻遍了他們的代表作;對於入選日曆的影片,我們反復確認它們具體的上映日期;對於節日和其他事件,我們在諸多備選項中仔細挑選最“貼合氣氛”的一部。

在確認下片單後,我們進入臺詞的篩選。我們在收錄過程中儘量兼顧“應景”和“經典”,比如,2018年的1月1日,我們推薦的電影為《餘生的第一天》,臺詞為“你總是喜歡把事情拖到第二天,你不能再這麼拖了,因為有一天,你會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的餘生都不夠你用。”(這就是來自豆瓣日曆對拖延症患者的靈魂一擊!)

Q: 除了顏色,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豆瓣日曆從形式到理念有哪些調整?

首先,豆瓣日曆形式上今年最大的改變是變撕頁設計為扣環+翻頁設計。變「撕」為「翻」,既能揭開明天的驚喜,又能留下昨日的回憶。

除此之外,豆瓣日曆今年所有入選影片均為豆瓣7.5分以上影片;臺詞比例大幅提升;為狗年原創繪製12幅有狗狗角色的劇照插畫作為彩蛋;套裝版配套附贈2018周計畫日程本,都是今年豆瓣日曆的新升級。

Q:怎麼看待一些人留言,抱怨日曆太貴?

每個人基於自己的需求對商品的價值定義不同,我們可以理解。瞭解、需要日曆內容價值與工藝價值的人,自然也會認可日曆的定價。

Q :目前整個文化日曆市場是什麼樣子的?整體上會形成哪些特徵?

目前文化日曆市場還在持續發展中,幾個著名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已經形成,市場依然在進一步細分。

Q:在智慧設備高度發達的今天,紙質日曆代表著什麼?

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必然有一些帶有人文色彩的行為或物件作為一種紀念沉澱下來,幫助我們與歷史建立某種聯繫。智慧設備高度發達的同時,我們會本能地感覺到虛擬代碼的虛無與紙本油墨的溫度,並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還會對這種溫度戀戀不捨。

在我們眼裡,紙質日曆是一種對文化傳統的回歸和一種對儀式感的追求,紙質日曆的走紅,某種意義上反映的是我們在飛速發展的當下社會中對歷史的眷戀。(當然也有人將它作為對「復古」這一愛好的追求或者逼格的體現,我們也非常理解.)

《晚安日曆》

大家好,我是我要WhatYouNeed的文創產品負責人老湯姆。

《晚安日曆》的形成其實是在3個“忽然之間”。

第1個“忽然之間”是本科在宿舍時,現在的主編Blake,買了個非常舒服的坐墊,我們輪流在上面坐的時候意識到有很多產品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哪怕這個產品真的可以改善大家的生活。我們的名字叫“What You Need”,意思就是你不知道你需要的東西,我們提供給你。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其實我們最早想做的就是產品而非媒體。

後來因為想要積累前期粉絲,我們就從寫學校的事情做起,發現媒體也挺有意思的,現在做回產品也算是實現了當年的願望吧。

最後決定要做日歷時,實際上連名字都還沒有想好,更不用說形式上。

第3個“忽然之間”是很普通的一晚,睡覺前我刷朋友圈,發現朋友圈裡的這一天並不普通,我的一個表哥中了彩票,以前的一個鄰居有了第二個寶寶,好朋友的單親媽媽在這天告訴孩子們她找到了新男友,好兄弟阿炳在朋友圈秀恩愛說是他們在一起100天的紀念日,還有一個師兄的父親在這天去世……

那一刻我就發現,我覺得很無聊,很普通的一天,別人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的世界裡,這一天可能是永遠都不能忘記的一天,對他們來說很有意義,值得紀念。

於是我就有了一個想法,應該把日曆和這些重要的日子結合在一起。當時就想出一個主題:“365個值得紀念的日子,365個故事,彙集成365頁日曆,也就是全新一年的日曆”。

並且把它命名為晚安日曆,每晚分享一個晚安故事。

2016年做的時候我們收到5188個故事,今年我們再做的時候收到了6572個故事,除了對於各種故事的類型我們有數量上的要求,其他標準很簡單,讀起來語言表述流暢,事情表達得清楚,而且帶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就可以了。

我今年有在用《晚安日曆》,當一天結束的時候,通過日曆看到另一個陌生讀者的故事,我會覺得很奇妙。畢竟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人,在某年的這一天,做過一件你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你會看到他的勇氣或者堅持,我覺得這些故事會激勵到我,讓我第二天做出一些改變。

因為WYN本身有一個“我要說”的電臺,主持人是田心,他是一個在我們平臺很受歡迎、聲音很好聽的編輯,很多人希望他能給大家講故事。所以今年我們增加了“掃碼聽故事”的功能,如果有一天大家累了,不想看日曆上的字,就能聽。

我們的主業其實還是廣告收入,未來希望文創收入可以佔據穩定地位。目前日曆對我們來說的意義是增強粉絲的參與和黏性,我們會把整個日曆的形成直播出來,希望大家覺得很好用,說我們做得很用心,在網路之外,給大家更具象化的感受。

雖然做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但是與其說我們是在做產品,更有點像是社交,不像以前的生產,會把自身和受眾割裂開來。

現在人們中間重新流行這樣的形式:手寫、紙質閱讀、老黃曆,我想這就是人的特點,我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我們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希望慢慢地體驗生活,希望有一種細細品味、享受生活的感覺。

這種慢的動作,人們還是很需要保持的。不然太快的話,就會懵懵懂懂地失掉了方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