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俄羅斯與德國一直關係不錯,為什麼這兩年突然翻臉成了仇人?

長久以來,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 德國領導人始終和克里姆林宮保持著密切聯繫。 冷戰期間, 美蘇對峙, 東西兩大陣營犬牙交錯, 危機四伏。 就在這看似不可調和的國際格局中, 聯邦德國冒著被美國制裁的風險, 向蘇聯拋來了橄欖枝, 從此開啟了雙方的合作之旅。

對德國而言, 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也為己方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在德國的斡旋下, 雙方資源優勢互補, 開展了廣泛的經貿合作。 無論是從“俄氣”的天然氣進口還是把梅賽德斯賓士賣給俄羅斯寡頭, 過去10年間, 在德國逐步成長為經濟大國的進程中,

俄羅斯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有很高的依賴度, 從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位居歐洲各國之首。 憑藉著與俄羅斯長期的政治紐帶和廣泛的經濟關係, 德國在歐洲各國脫穎而出, 成為俄歐關係的主導者。

只是, 這種友好的合作關係到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戛然而止。

2013年,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通過歐盟和北約的雙東擴, 把西方價值系統、北約安全體系和歐盟延展到俄羅斯的邊界, 也將俄羅斯逼入地緣政治競爭的絕境。 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制, 俄羅斯不得不奮起反擊, 最終導致與西方國家徹底翻臉。 在這場美國主導的站隊活動中, 被作為美國“老大”盟友的德國順應西方潮流, 最終與俄羅斯鬧掰, 將其踢出G8集團。

按理說, 作為北約與俄羅斯博弈的焦點——烏克蘭, 德國在此是沒有什麼實際的核心利益的, 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角度來看, 烏克蘭對於德國重要性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但對俄羅斯而言卻無異於是命根子。

烏克蘭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先拋開其為俄羅斯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不說, 就戰略意義上來講, 作為俄羅斯唯一的出海口, 一旦失去, 俄非常可能面臨被“關門打狗”的窘境, 也失去了俄羅斯向中歐及東歐滲透的跳板, 被徹底的邊緣化。 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地緣戰略家熱津斯基早就斷言:“失去烏克蘭的俄羅斯將成不起大國。 ”

既然明知俄羅斯誓死維護烏克蘭的決心, 德國為什麼還要執意與俄羅斯鬧掰?這背後又有哪些說不出口的苦衷?

在我看來, 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蘇聯解體後, 對歐洲的威脅減輕, 經濟依賴增加, 德國在與俄羅斯的博弈中擁有更多的籌碼。

二戰結束後, 蘇聯強勢崛起, 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為了爭奪全球霸主的地位, 美蘇兩國各自帶領一票小弟, 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對峙。 很不幸, 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 正好位於冷戰前線, 也就是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 左右為難, 可謂是提心吊膽。

然而, 就是這樣一個威震世界的紅色帝國, 卻在1991年轟然倒塌。 隨著蘇聯的解體, 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 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 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對於蘇聯的解體, 不少俄羅斯人民紛紛表示惋惜, 普京曾說, “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 ”對蘇聯而言是災難, 不過對於歐洲各國而言可就未必。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歐洲各國的心態, 那就是——喜大普奔!

首先一點, 顯而易見的, 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無力與美國抗衡, 不得不放棄了在全球各地的勢力範圍, 長期飽受蘇聯軍事威脅的歐洲終於緩過一口氣來, 政治自由度大大提升, 不用事事看俄羅斯的臉色行事了。 歐洲可以有更多精力關注內部的穩定和發展,不僅作為經濟實體鞏固了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作為政治實體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其次,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內經濟體系徹底被摧毀,只能依賴販賣資源來維持。這種境遇下,俄羅斯要想再度崛起,必須重振國家經濟,而要實現這一點,俄羅斯不得不主動融入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通過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創造收益。如此一來,俄羅斯對歐盟的經濟依賴必將大大增加!

作為歐盟的領導者,德國的綜合國力近年來穩步提升,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優勢也愈發凸顯。在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中,德國在面對衰弱的俄羅斯時,底氣更足,即便是在博弈中也能擁有更多的籌碼。這種情況下,當俄羅斯破壞歐洲的秩序時,德國也擁有了一定的翻臉本錢。

第二,德國作為歐洲的老大,如果不出頭,會嚴重削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歐盟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集團,在全世界獲得了廣泛影響力。而德國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當歐盟的利益和外部勢力發生衝突時,德國卻很難抗拒歐洲的主流輿論,只能選擇隨大流。比如在這場烏克蘭危機中,德國雖然心中一百個不情願,可還是不得不與俄羅斯劃清界限。

為什麼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依然無法擺脫歐洲主流輿論的影響?

這就要說到德國對歐盟的領導權了。眾所周知,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準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繫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

而德國雖然依託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何況上面還有美國這個太上皇,這就使得德國對歐盟領導力的籌碼有限,只能處於一種弱勢領袖的地位中。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俄羅斯出兵克裡米亞,強勢干預烏克蘭局勢,東歐各國受此刺激,紛紛鼓噪反對,對俄羅斯的制裁已成為歐盟各國的共識。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缺乏政治軍事硬實力,只能依靠經濟軟實力維持歐盟領導地位的國家,德國一旦選擇認慫,必定會被歐盟各國的口水給淹沒,嚴重削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和的地位。在德國與歐盟已深度捆綁的背景下,如果失去了歐盟的集體認同,德國在國際事務上勢必會被邊緣化,這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鑒於此,在歐洲主流民意和輿情刺激下,為了維護歐洲的整體團結,作為歐洲老大的德國不得不出頭遏制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以表明自己與主流輿論保持一致的態度。

第三,德國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力,只能被動站隊。

毫無疑問,美國自從二戰以來就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老大。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強國迅速衰落,歐洲地區由於是主戰場之一,經濟和國民生計遭受了重大破壞。美國趁機崛起,通過“馬歇爾計畫”,把歐洲的政治經濟綁上了自己的戰車。而北約的建立,更是讓歐洲的武裝力量也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機會。

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使世界由兩強格局變成了美國的一家獨大,美國更是坐穩了世界老大的地位,對歐洲的剝削和控制更是肆無忌憚。德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戰略上仍然被牢牢地捆綁在美國的控制之下。時至今日,歐洲各國仍然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力,屢屢被剪羊毛。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歐債危機的歷史。

2009年,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希臘點燃了歐債危機的“火藥桶”,歐盟27國立即召開歐盟峰會。眼見法德兩國可能借此機會化險為夷,可能完成歐元區的財政統一,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立即將炮口對準了歐元,輪番上陣唱空歐元,從希臘這個歐盟邊緣國家為突破點,借著這把希臘這把火,成功將火點燃,燒向整個歐盟,讓本就可以消弭掉的歐債危機遺患至今。在此過程中,美國從歐盟身上汲取了大量的“養分”,從歐盟的金融市場抽水回流到美國,為美國嚴重衰退的經濟打上一劑強心針,而歐元自此一蹶不振,短期內,再也無法挑戰美元的地位。

顯而易見,美國已儼然成為歐洲的太上皇。而歐盟本質上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這就使得歐盟對美國施加的影響毫無抵抗之力。如果德國在這場站隊中說NO,美國完全可以繞過德國,利用自己太上皇的影響力對歐洲其他國家直接施壓。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站錯隊伍,不僅會面臨美國的制裁,還會被美國鼓動起來的其他國家叫板。德國會面臨內外雙面受壓,這是德國絕對無法承受的,所以當美國下令站隊後,德國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順應西方潮流對俄實施制裁,將其踢出G8集團。

俄羅斯經濟雖然有明顯弱點可加以攻擊,軍事上卻仍有令德國等歐洲國家不敢輕舉妄動的實力。與俄羅斯徹底撕破臉,首先受衝擊的無疑是鄰近的歐盟國家,這顯然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俄德關係又將走向何方?

歐洲可以有更多精力關注內部的穩定和發展,不僅作為經濟實體鞏固了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作為政治實體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其次,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內經濟體系徹底被摧毀,只能依賴販賣資源來維持。這種境遇下,俄羅斯要想再度崛起,必須重振國家經濟,而要實現這一點,俄羅斯不得不主動融入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通過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創造收益。如此一來,俄羅斯對歐盟的經濟依賴必將大大增加!

作為歐盟的領導者,德國的綜合國力近年來穩步提升,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優勢也愈發凸顯。在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中,德國在面對衰弱的俄羅斯時,底氣更足,即便是在博弈中也能擁有更多的籌碼。這種情況下,當俄羅斯破壞歐洲的秩序時,德國也擁有了一定的翻臉本錢。

第二,德國作為歐洲的老大,如果不出頭,會嚴重削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歐盟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集團,在全世界獲得了廣泛影響力。而德國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當歐盟的利益和外部勢力發生衝突時,德國卻很難抗拒歐洲的主流輿論,只能選擇隨大流。比如在這場烏克蘭危機中,德國雖然心中一百個不情願,可還是不得不與俄羅斯劃清界限。

為什麼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依然無法擺脫歐洲主流輿論的影響?

這就要說到德國對歐盟的領導權了。眾所周知,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準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繫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

而德國雖然依託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何況上面還有美國這個太上皇,這就使得德國對歐盟領導力的籌碼有限,只能處於一種弱勢領袖的地位中。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俄羅斯出兵克裡米亞,強勢干預烏克蘭局勢,東歐各國受此刺激,紛紛鼓噪反對,對俄羅斯的制裁已成為歐盟各國的共識。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缺乏政治軍事硬實力,只能依靠經濟軟實力維持歐盟領導地位的國家,德國一旦選擇認慫,必定會被歐盟各國的口水給淹沒,嚴重削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和的地位。在德國與歐盟已深度捆綁的背景下,如果失去了歐盟的集體認同,德國在國際事務上勢必會被邊緣化,這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鑒於此,在歐洲主流民意和輿情刺激下,為了維護歐洲的整體團結,作為歐洲老大的德國不得不出頭遏制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以表明自己與主流輿論保持一致的態度。

第三,德國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力,只能被動站隊。

毫無疑問,美國自從二戰以來就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老大。二次世界大戰英法強國迅速衰落,歐洲地區由於是主戰場之一,經濟和國民生計遭受了重大破壞。美國趁機崛起,通過“馬歇爾計畫”,把歐洲的政治經濟綁上了自己的戰車。而北約的建立,更是讓歐洲的武裝力量也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機會。

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使世界由兩強格局變成了美國的一家獨大,美國更是坐穩了世界老大的地位,對歐洲的剝削和控制更是肆無忌憚。德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戰略上仍然被牢牢地捆綁在美國的控制之下。時至今日,歐洲各國仍然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力,屢屢被剪羊毛。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歐債危機的歷史。

2009年,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希臘點燃了歐債危機的“火藥桶”,歐盟27國立即召開歐盟峰會。眼見法德兩國可能借此機會化險為夷,可能完成歐元區的財政統一,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立即將炮口對準了歐元,輪番上陣唱空歐元,從希臘這個歐盟邊緣國家為突破點,借著這把希臘這把火,成功將火點燃,燒向整個歐盟,讓本就可以消弭掉的歐債危機遺患至今。在此過程中,美國從歐盟身上汲取了大量的“養分”,從歐盟的金融市場抽水回流到美國,為美國嚴重衰退的經濟打上一劑強心針,而歐元自此一蹶不振,短期內,再也無法挑戰美元的地位。

顯而易見,美國已儼然成為歐洲的太上皇。而歐盟本質上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這就使得歐盟對美國施加的影響毫無抵抗之力。如果德國在這場站隊中說NO,美國完全可以繞過德國,利用自己太上皇的影響力對歐洲其他國家直接施壓。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站錯隊伍,不僅會面臨美國的制裁,還會被美國鼓動起來的其他國家叫板。德國會面臨內外雙面受壓,這是德國絕對無法承受的,所以當美國下令站隊後,德國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順應西方潮流對俄實施制裁,將其踢出G8集團。

俄羅斯經濟雖然有明顯弱點可加以攻擊,軍事上卻仍有令德國等歐洲國家不敢輕舉妄動的實力。與俄羅斯徹底撕破臉,首先受衝擊的無疑是鄰近的歐盟國家,這顯然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在此背景下,俄德關係又將走向何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