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溝通越來越容易,我卻越來越孤單?

互聯網時代, 資訊交流的便捷, 社交媒體的興起, 其實已經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孤獨感。 但是互聯網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消除我們的孤獨,

事實是, 互聯網讓我們從很多孤獨中解脫, 它本身卻是另一種孤獨的源頭。

1

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和革新, 尤其是互聯網和SoLoMo(Social、Local、Mobile概念的集合, 即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社交)的興起, 使原有社會關係更加穩固、交流便捷, 人們可以跨越空間實現陌生人的溝通交往。 首先這對於現在我們這個充滿個體空間流動的世界非常重要, 我們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常常處於分離狀態, 即時的交流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孤獨感。 另外, SoloMo的興起, 還提供了人們跟陌生人交往的便利, 讓我們獨特的愛好可以隨時找到同類, 隱秘的欲望有了排解的管道, 單就排解孤獨感而言, 這確實是網路社會帶給我們的禮物。

網路社會中交往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

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解我們的孤獨感。

1、主體不在場,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迅速的在不同圈子、興趣團體、熱點話題之間跳轉, 也可以隨時終止交流, 這是真實交往不具有的優勢。 我們也許常常感覺身處熱鬧之中卻仍然感到孤獨, 也許是因為我們並不總是能在這些聚會、喧鬧中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也許是因為真實的交往需要耗費太多的情緒和情感勞動, 要求太多的交往禮節、技巧, 這是合群的假像, 本質上還是孤獨的。 但我們可以迅速借助陌陌這樣的社交平臺, 或者知乎這樣問答社區, 找到興趣相同的群體, 就感興趣的話題溝通、交流。 一旦滿足了排解孤獨的需求, 又可以隨時退出。

2

身份虛擬或者稱之為“去角色”互動。

社會中成員的社會身份是確定的, 並且, 份不易改變, 所以真實社會中的交往總是帶著這些“背景知識”, 我們的行動也受其限定和型塑, 我們的身份和社會角色告訴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很清楚。 但是互聯網世界中,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隱匿起來, 依據自己想展現的、情境要求的形象展示給他人。 實際上, 這種交往形式下, 我們不必顧忌社會壓力, 通常都在發表真實看法, 那些時常感覺跟身邊人沒什麼可聊的人, 一定能在互聯網中找到知己, 網路社會讓我們意識到, 不管自己秉承什麼的價值觀或者看法, 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同類, “You are not alone”。

3

那麼, 為何我們還是常常感到孤獨?就我的看法, 互聯網世界消除很多孤獨感,

然而生活在網路社會也是新的孤獨感源頭。

在網路社會中, 分享和參與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不過短短十數年時間, 人們幾乎開始對分享和參與“成癮”。 人們願意分享觀念和知識, 人們更願意分享食物、寵物、旅行中的美景以及剛剛的自拍, 以及其他日常瑣事(江湖上稱之為“曬”), 對某些人來說, 不分享似乎會失去他人的關注, 失去存在感, 讓世界遺忘自己, 而重又陷入孤獨。 我們Po出的美食、自拍, 潛意識裡都期待他人的關注和回應, 對於所有人來說, 這都是社交網路給人們的、理所當然的許諾, 這是社交網路的題中之義, 然而殘酷的地方在於, 出於孤獨的驅使, 很多人貼在空間、陌陌留言板、朋友圈感慨、自拍、美食並沒有回應(尤其當他期待某個特定人的關注和回應時),

這簡直是對Po主赤裸裸的網路欺淩, Po主義無反顧地陷入足以吞噬自己的孤獨感之中。 對他們來說, 其實是真實社會關係在作祟, 真實社會中人際關係差, 導致了互聯網對他們造成了成噸的二次傷害:它明確地印證、宣示了個體孤獨的真實和沉重。

參與、目擊一個“梗”的誕生在網路社會中也是一件必要的事, 對於某個網路熱詞、事件的無知, 意味著你在跟別人聊天時候get不到點了,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 這是一件令人焦慮的事。 而當我們在網路自己那個小圈子又學到三五個好玩兒的“梗”, 轉身回到真實社會又發現無人可說, 孤獨感於是重又襲來。

4

人們還常常滿懷激情的參與到網路事件中, 爭論、爭吵甚至謾駡,然而問題在於,網路社會是意見領袖的領地,這裡存在“沉默的螺旋”,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消失在資訊的洪流中。當人們Po出自拍、發表意見,意識裡同樣會期待他人的關注和回應,人們希望網路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可以同樣發表意見,然而這裡只有自由沒有公平。當你正襟危坐碼了兩千字,期望在網路意見中掀起一陣波瀾,換來的可能只是“太長,不看”。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網路帶來孤獨,而是他孤獨才對網路越加依賴。不管是發出短信、郵件沒有收到回復,還是社交媒體中沒有博得關注、點贊和回復,還是觀點意見在網路世界中石沉大海,都不可避免的導致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孤獨的真實和沉重,某種意義上,這是另一種新的、網路社會帶來的孤獨感。在這裡,孤獨,是魯迅先生的詛咒在網路社會中變成現實:“讓他在千萬人中呼喊,卻沒有回聲”。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總是需要與他人、與群體保持互動,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手機、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等,再發達也只是工具性的存在。每個個體孤獨感的來源都有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方法能一勞永逸地將我們從孤獨感中解救出來,我們更應該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主動從孤獨感中走出來。

爭論、爭吵甚至謾駡,然而問題在於,網路社會是意見領袖的領地,這裡存在“沉默的螺旋”,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消失在資訊的洪流中。當人們Po出自拍、發表意見,意識裡同樣會期待他人的關注和回應,人們希望網路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可以同樣發表意見,然而這裡只有自由沒有公平。當你正襟危坐碼了兩千字,期望在網路意見中掀起一陣波瀾,換來的可能只是“太長,不看”。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並非網路帶來孤獨,而是他孤獨才對網路越加依賴。不管是發出短信、郵件沒有收到回復,還是社交媒體中沒有博得關注、點贊和回復,還是觀點意見在網路世界中石沉大海,都不可避免的導致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孤獨的真實和沉重,某種意義上,這是另一種新的、網路社會帶來的孤獨感。在這裡,孤獨,是魯迅先生的詛咒在網路社會中變成現實:“讓他在千萬人中呼喊,卻沒有回聲”。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總是需要與他人、與群體保持互動,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手機、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等,再發達也只是工具性的存在。每個個體孤獨感的來源都有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方法能一勞永逸地將我們從孤獨感中解救出來,我們更應該瞭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主動從孤獨感中走出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