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秦朔:暗物質啟示錄——關於社會治理的思考 大視野

作者:秦朔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677篇原創首發文章

上周“大視野”寫了灰犀牛, 這周聊聊暗物質。

暗物質是個熱詞。

北京時間11月30日淩晨,

《自然》(Nature)線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暗物質探測衛星發現誘人信號》, 指出“中國科學家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 差不多兩年前, 中國發射了“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 目標是在宇宙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暗物質, 簡單地說, 就是宇宙中不發光的物質。

上世紀30年代, 科學家在研究星系團時發現, 用力學方法測到的品質大於用光學方法測到的品質, 說明有些物質存在是不發光的。 歐洲普朗克宇宙探測器團隊推算, 宇宙由4.9%的普通物質、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組成。

灰犀牛跑到眼前, 是龐然大物, 暗物質則看不見摸不著。 灰犀牛提示我們, 遠的就是近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暗物質促使我們思考, 小到看不見的就是大到無所不在的, 無形往往駕馭有形。

經濟社會領域的暗物質在哪裡?在人心裡。 牛頓說“我能預測天體的運行, 但不能預測人性的瘋狂”, 人心最難測。

為何會從暗物質粒子想到社會與人心?因為現實中的熱點難點不斷讓人觸動——人與社會的文明進步,

比起牛頓三大定律那樣的知識普及, 要難太多。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談知識。 知識有個特點, 就是它和物質載體可以分離。 你無法把外國的鐵路搬到中國, 但能把鐵路的知識拿過來為你所用。 “中國鐵路之父”是詹天佑, 他12歲到美國留學, 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他這批理工男回國後投身鐵路建設, 並向大清商部建議, 全國統一採用4英尺8英寸半(1.435米)的標準軌距, 統一工程標準, 推廣使用Janney自動車鉤, 這就是知識的應用。 消化了學來的知識後, 詹天佑再自主創新, 主持京張鐵路時首創了“豎井開鑿法”。

知識與承載知識載體的可分離性, 決定了後發國家儘管在物質載體(器物)方面落後于先進國家,

但只要在知識上和世界接軌, 用最新知識武裝自己, 就有希望快速追趕並且超越, 而先進國家的器物固化後, 無法打掉重來, 反而成為更新的障礙。

“中國製造”也是同理。 像王傳福、李書福們造車, 最早都是買來國外的車, 拆解, 然後看怎樣用更低成本去造。 當然, 越是深度的、複雜集成的、看不見的知識, 比如作業系統和晶片, 模仿越難。 這是中國企業的下一步——創造和智造。

改革開放之初, 中國的物質面貌和世界先進水準差很多, 但知識對接了, 重視教育了, 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了, 就突飛猛進了。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濃縮別人一兩百年的路, 關鍵在於汲取了新知識, 並在龐大的人口和市場基礎上將知識普及應用。

可是, 我們也會發現, 正如過去常說的, “制度的現代化比器物的現代化難”、“文化的現代化比制度的現代化難”, 從知識傳播到物質環境建設, 再到制度變革、社會發展, 每跨一級, 過去那種汲取新知所形成的趕超效應就越不明顯。

比如說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建立的並不算晚,互聯網傳到中國是1994年前後,而1990年上海和深圳已經有了證券交易所,並且採取了比紐交所更先進的無紙化交易系統。1992年中國成立了證監會,而美國證監會是在華爾街運行了一個多世紀後的1934年才成立。但20多年過去了,中國證券市場還有一些ABC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連證監會主席今年2月在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都說“興風作浪,隨心所欲,賭場也沒這麼幹的”,還要努力從最根本的監管方面補課。

為什麼我們的交易所大樓建得世界一流,但證券市場地基仍不牢固?是沒知識嗎?不是,最早醞釀籌備中國資本市場的一批“海歸”都是華爾街精英,中國證監會也曾在2001年引進了香港的史美倫這樣的專才任副主席。但有了知識和專才,股市就是知識和規則驅動的市場了嗎?

很多用知識和規則建構起來的經濟與社會架構,為什麼在實際運行中會有種種“測不准”?因為人的存在,社會不可能把人抽離出來而建設。特別是那些負責讓架構健康運行的規則守護人,他們的職責本是捍衛天平的公正與精確,但他們心中的暗物質卻讓天平失衡了。而這,表面都看不到。

請記住科學家們的判斷,宇宙中只有4.9%的物質,剩餘95%的是暗物質、暗能量在發揮作用。經濟、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現在來做一個社會領域的案例分析。

前幾個月和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高管交流,我問,你們很少做城中村改造項目,為什麼?他說主要是舊改拆遷太難。那些擅長做“舊改”的公司,長年累月派人住在村子裡,和方方面面都很熟,一年三個節慶(春節、端午、中秋)給村民派“利是”,跟“話事”的人送米。扛著米袋,表面是米,裡面是錢。有些錢裝在紙箱裡,深夜時分放到指定地點就不用管了,有人自會收好。“即使這些都做了,也還有不確定性,時間上沒有完全把握,裡面的利益安排盤根錯節太複雜。”

有個在城鄉結合部出租屋住過一段時間的朋友講了類似的情況。出租屋蓋在集體土地上,所以市里的住建部門不怎麼管,他們主要管國有土地。集體土地怎麼用,說是集體決定,其實是村幹部定,他們之所以對“違建”睜眼閉眼,因為在裡面有好處。市里每年都下文要清理,但他們立身不正,不敢去管。一旦“違建”發生了重大事故,驚動高層,必須動了,這又不講章法,強拆亂拆。

我找了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學者,針對上面的例子發表意見。

觀點1:“官被吏反制”是社會治理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歷史上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形態是郡縣制,縣以下主要靠鄉紳和自治。中央政府不可能將整個官吏體系延伸到最基層,因為成本太高。所以基層治理就是宗族、宗法、鄉紳起作用,鄉紳代表著儒家文化,代表正義。村裡解決不了的問題才到縣裡打官司,所以中國人特別推崇“包青天”,“青天”才能給他們做主。今天的社會治理中,這些特點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大政方針是官定的,但大量和老百姓接觸的介面其實是“吏治”。“為官一任”,官的流動性很大,要升遷,基層小吏才是毛細血管的末梢。一方面,國家治理離不了他們,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他們壓力不小,正式待遇也不高;另一面,這個群體規模太大,無法有效監督,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升遷,就去找別的“激勵”,存在很多問題。

觀點2:非競爭的內部市場容易滋生問題

在市場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加速的背景下,基層治理存在很大壓力。特別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人的欲望被充分激發,基層幹部要政績,要富裕一方,就成了招商引資搞建設的主力,基層政府人員福利待遇的相當部分要“自力更生”。他們對於微觀經濟的介入大致可以分兩類情況。

第一類是競爭性市場,比如這個村鎮要和別的村鎮爭取某個項目的落地,也就是俗稱的“GDP錦標賽”,如果你的投資環境不好,別人就不來,所以這方面基層官員總體是認真積極的,雖然過度的優惠政策透支了資源,但歷史地去評估,對發展經濟和造福地方利大於弊;

第二類情況是非競爭性市場,比如這個村鎮要蓋出租房,地是自己的,開發經營者是自己的,施工隊是自己找的,外部人很難切入。這方面是“內部人說了算”,基層幹部和當地有勢力的人“合謀”,而“條”上的監督(如施工要求、安全驗收)又很難完全落地。這種市場隱患就很大。基層幹部在這兩種市場裡介入都很深,都有利益,如果說前一種利益是做大蛋糕後佔便宜,壞處不大,後一種“合謀”則往往是定時炸彈,是地雷陣。

觀點3:“資訊腸梗阻”比違建的危害更大

如果簡單把基層問題都歸咎于幹部素質低、品德差、念錯了經,也不公平。當然應該講使命,講為人民服務,但也要正視利益分化、利益多元化之後,他們要心如止水不容易。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是資訊傳輸的重要節點,但這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成了“腸梗阻”。比如煤改氣,中國是天然氣的貧國,北方大部分氣源是西氣東輸、陝氣和進口液化氣,而且大量用於基礎化工原料和生產廠。民用氣源很少。所以我們的能源結構,在北方,採暖煤是最有性價比的原料,問題在於要花力氣去研究煤炭的高效燃燒。現在好多地方的氣又貴又缺,供暖成了新問題。這就是因為資訊不通又急於求成。

觀點4:蒼蠅大於虎

反貪反腐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蒼蠅。老虎任性的威力很大,但目標也很大,周圍的牽制力量也很強,老虎也有忌憚。而蒼蠅因為目標小,往往被忽視,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長期就盯在一個地方,控制力很強,打起來也沒那麼容易。應該肯定很多基層幹部的成績和辛苦,但也不能動不動就說,他們的壓力已經大的不得了,再也挑不動膽子了。事實上,基層存在大量人浮於事的渙散狀況,開支入不敷出了還吃喝,打白條欠錢。具體到對一個地方的腐蝕程度來說,有時蒼蠅大於虎,對蒼蠅不能客氣,否則基層幹群矛盾會繼續加劇。

……

社會治理離不開基層幹部,一部分基層幹部的真實驅動力來自於“暗物質”——不在明處但在起作用——那該怎麼辦呢?

學者們提出了一些方案,比如要加強約束和監督,把權力關在籠子裡,把權力的運行放在陽光下,讓暗物質透明起來;比如也要正視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不等於黑惡,人心中的暗物質本質是自利,是個人利益,因此要考慮激勵相容的制度設計,但必須設置底線,底線就是不能“害他”,損害公共利益底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我對人心中暗物質的看法,有兩個關鍵字,原則和方法。

先說原則。

人心中的暗物質,一言以蔽之,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利字。欲望是動力,但不加節制也是罪惡的淵藪。無論老虎還是蒼蠅抑或各種尋租者、投機者、內幕交易者、操縱市場者,他們的問題不是無知,不是不懂規則,而是逐利時貪得無厭,取之無道。

從無節制的利益驅動,到有規則的利益驅動,這是中國邁向更好的市場經濟和公正社會的必由之路。新型政商關係,當官和發財兩條路,這些要求都是在校正航向,訂立原則。

最近先睹了中信出版集團即將推出的《原則》一書,是史上最傑出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的心血之作,很受觸動。達利歐說,“我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是它幫助我發現事實是什麼,並且告訴我發現事實後如何行動。”

達利歐指出:“儘管賺錢很好,但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要比賺錢好得多。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一項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指我既深深地關心對方,對方也深深地關心我。”

在達利歐看來,把賺錢作為你的目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金錢並沒有固有的價值,金錢的價值來自它能買來的東西,但金錢並不能買到一切,更聰明的做法是,先確定你真正想要什麼,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然後想想你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做什麼。金錢將是你需要的東西之一,但當你已經擁有了實現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所需的金錢時,金錢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今天我們社會中的很多問題,不是金錢不夠的問題,而是找不到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問題。後者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原則。當人生不是由原則驅動,而是由利益至上的暗物質驅動時,一定是一條飲鴆止渴的不歸路。老虎蒼蠅富的幾十輩子都花不完,“窮”的也只剩下一堆存摺和銀行卡。

拿學者討論的案例來說,基層幹部的原則是什麼?任命你當幹部的原則是什麼?可能不少人都忘了,或者當“兩面人”,對原則敷衍對付,真正追逐的還是利益。但過著違背原則的生活,能睡得好覺嗎?有什麼意義和快樂呢?

我們方方面面都需要宣導和堅持以原則為基礎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大道為公,大道是可以昭然於天下的,是要在陽光下踐行的,知行合一,思行合一,言行一致,如此才有太太平平、安安全全的人生。

再說方法。這是我讀《原則》一書的最大收穫。社會治理不能只是空發議論,而要找到將人心中的暗物質管住的方法。

達利歐認為,一個機構就像一部機器,主要由兩組部件構成:文化和員工;優秀的文化不掩蓋問題和分歧,而是公開妥善解決。他們由此出發,在決策中創建了一種“具有可信度的創意擇優模式”。

這個模式是什麼意思呢?一般的公司裡,決策要麼以獨斷專行方式由高層領導自上而下做出,要麼以民主協商方式由每個人分享各自觀點,得到最多支援的觀點獲勝。但這兩個決策系統都有缺陷,最佳決策應該是按照觀點的可信度得出的,最具可信度的觀點來自——反復多次成功地解決了相關問題的人,能夠有邏輯地解釋結論背後因果關係的人。當基於可信度的觀點評估能夠正確實施並保持最佳效果,那就形成了最公平、最有效的決策系統。

達利歐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意擇優,不是來自“理論上的最好創意”,不是來自“只會逢迎的馬屁精”,不是來自“懷揣異議和不滿的搗亂分子”。他給出了一個公式:無所不在的創意擇優=極度求真+極度透明+兼顧考慮可信度進行決策。所有決策原則都以書面形式記錄,之後再編碼輸入電腦,並以此做出決定。

這些用於決策的工具和程式包括:

【教練】這個app平臺上彙聚了各種情況,形成了一個案例庫,並與可適用的相關原則一一掛鉤。人在使用教練時,也會針對教練提出的建議做出回饋,這有助於教練工具更完善,在未來提出更好的建議。教練的工作機理與蘋果手機上的語音控制功能siri類似,經過時間檢驗,其有效性會不斷提升。

【集點器】這個app應用於會議,便於人們即時表達自己和瞭解別人的觀點。與會者可以通過賦予點數來記錄對彼此發言的評價,針對幾十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可以給出好評,也可以給出差評,這些點數體現在一張表格中,並動態更新。隨著會議進行,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別人的觀點。這也可以幫助人們轉換思維,遍覽大家的意見,防止囿於自己的觀點而不能自拔。

集點器可以像GPS一樣提供建議,它搜集所有與會者觀點的資訊資料,能夠對每個人給出個性化的指導意見。還能重點標示“節點問題”,例如,如果你針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和可信度高的大多數人不一致,集點器將對你提出報警提示,告訴你應該採取哪些步驟,以基於證據的方式來解決分歧。

集點器可以促進基於可信度的投票表決,既提供了讓人們投票表達是與否(或數位打分)的介面,也提供了一個進行可信度加權評價的後端系統,有助於從相等權重或加權的角度觀察投票結果,也就是不僅僅看簡單多數,也看哪些觀點最能站得住腳。

【棒球卡】除了搜集員工在會議上發言的點數外,公司還搜集員工其他各個方面的資料(檢查、測試、做出的選擇等),這些資料都通過電腦演算法,基於壓力測試的邏輯形成關於員工特徵的畫像。資料處理的邏輯一般都向公司員工公開,並得到認可,以增加客觀性。然後把這些特徵登記在棒球卡中,以這種簡便的方法勾勒出一個人的強項、弱點和其他相關證據。有了這張卡,與會者就可以用它評價發言人的權威性。

【問題日誌】這是一個記錄錯誤、吸取教訓的主要工具。但凡出現任何錯誤,都必須載入問題日誌,說明嚴重性和誰應當負責,這有助於指明診斷問題的途徑以及相關資訊,還能形成有效的績效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對發生問題的類型進行估量。

【痛苦按鈕】“痛苦+反省=進步”,當某個人在經歷痛苦時,說明有教訓可以吸收。這個app讓員工把他們的感受(氣憤、失望、沮喪)等記錄下來,以後再利用問題反省指南進行回顧反思。app有一個部分反映的是發生痛苦的頻率、原因,以及是否遵循既定的行動方案,效果是否顯著。

通過痛苦按鈕,你可以知道各種已發生痛苦之間的生物回饋聯繫,瞭解診斷、改進以減輕或消除問題的方案、後續行動以及回應的結果。這個工具能生成一個表格供每個人參考,體現的是回饋環向上改進的過程,像是自己口袋裡的“心理醫生”。

此外的工具和方法還有:爭端解析器、每日更新工具、契約工具(記錄員工之間的承諾並監督承諾的履行)、流程圖、政策和程式手冊、量化指標等等。

達利歐講的是公司決策模式,但這種思維和方法在社會治理、政府治理中同樣可以借鑒。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千萬別忽視了治理。”這是《原則》最後部分的一句話。

治理的學問真的很大。既要明確並且遵循治理原則,萬萬不能讓暗物質主導了實際的治理過程,南轅北轍還覺得走在正確道路上。重要的是,治理需要方法,是一個系統。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時代,社會治理是不是也應該資料化、雲化和智慧化?如果像橋水公司那樣,把決策模式落實為一套工作方法,用數位化工具來賦能和保證,那種“內部人說了算”、“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決策模式是不是就行不通了?社會治理中的教練、集點器、棒球卡、問題日誌、痛苦按鈕,能不能開發和應用?中國有電商、社交平臺,能不能努力建設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平臺?我們交過那麼多學費,有那麼多資料積累,也有過大量正面或者反面的演算法的驗證,完全有條件考慮建立基於原則的社會決策平臺,讓每個地方和部門都參與,也讓中南海和四面八方每個角落更好連接。

正因為社會公共治理難度很大,參數很多,暗物質參數更是叵測,現在更需要把分散在各地“孤島”上的公共治理資訊資料打通,用資料去促進深度學習,讓決策能力進化。我們不能老是在同樣的地方摔跤,小地方摔跤,大城市也摔跤!

互聯網上的情緒能暴露出社會的問題,但情緒本身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還要耐心扎實的工作,特別是通過創新,用新技術、新工具探索更具創造性的好辦法,從而讓人心中晦暗的東西被抑制,不至於演變為損人利己的傷害和危害,並讓人心中美好的、智慧的、有意義的東西被激發,被選擇。

從關住灰犀牛到抑制暗物質,坐而言,何如起而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比如說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建立的並不算晚,互聯網傳到中國是1994年前後,而1990年上海和深圳已經有了證券交易所,並且採取了比紐交所更先進的無紙化交易系統。1992年中國成立了證監會,而美國證監會是在華爾街運行了一個多世紀後的1934年才成立。但20多年過去了,中國證券市場還有一些ABC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連證監會主席今年2月在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都說“興風作浪,隨心所欲,賭場也沒這麼幹的”,還要努力從最根本的監管方面補課。

為什麼我們的交易所大樓建得世界一流,但證券市場地基仍不牢固?是沒知識嗎?不是,最早醞釀籌備中國資本市場的一批“海歸”都是華爾街精英,中國證監會也曾在2001年引進了香港的史美倫這樣的專才任副主席。但有了知識和專才,股市就是知識和規則驅動的市場了嗎?

很多用知識和規則建構起來的經濟與社會架構,為什麼在實際運行中會有種種“測不准”?因為人的存在,社會不可能把人抽離出來而建設。特別是那些負責讓架構健康運行的規則守護人,他們的職責本是捍衛天平的公正與精確,但他們心中的暗物質卻讓天平失衡了。而這,表面都看不到。

請記住科學家們的判斷,宇宙中只有4.9%的物質,剩餘95%的是暗物質、暗能量在發揮作用。經濟、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現在來做一個社會領域的案例分析。

前幾個月和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高管交流,我問,你們很少做城中村改造項目,為什麼?他說主要是舊改拆遷太難。那些擅長做“舊改”的公司,長年累月派人住在村子裡,和方方面面都很熟,一年三個節慶(春節、端午、中秋)給村民派“利是”,跟“話事”的人送米。扛著米袋,表面是米,裡面是錢。有些錢裝在紙箱裡,深夜時分放到指定地點就不用管了,有人自會收好。“即使這些都做了,也還有不確定性,時間上沒有完全把握,裡面的利益安排盤根錯節太複雜。”

有個在城鄉結合部出租屋住過一段時間的朋友講了類似的情況。出租屋蓋在集體土地上,所以市里的住建部門不怎麼管,他們主要管國有土地。集體土地怎麼用,說是集體決定,其實是村幹部定,他們之所以對“違建”睜眼閉眼,因為在裡面有好處。市里每年都下文要清理,但他們立身不正,不敢去管。一旦“違建”發生了重大事故,驚動高層,必須動了,這又不講章法,強拆亂拆。

我找了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學者,針對上面的例子發表意見。

觀點1:“官被吏反制”是社會治理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歷史上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形態是郡縣制,縣以下主要靠鄉紳和自治。中央政府不可能將整個官吏體系延伸到最基層,因為成本太高。所以基層治理就是宗族、宗法、鄉紳起作用,鄉紳代表著儒家文化,代表正義。村裡解決不了的問題才到縣裡打官司,所以中國人特別推崇“包青天”,“青天”才能給他們做主。今天的社會治理中,這些特點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大政方針是官定的,但大量和老百姓接觸的介面其實是“吏治”。“為官一任”,官的流動性很大,要升遷,基層小吏才是毛細血管的末梢。一方面,國家治理離不了他們,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他們壓力不小,正式待遇也不高;另一面,這個群體規模太大,無法有效監督,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升遷,就去找別的“激勵”,存在很多問題。

觀點2:非競爭的內部市場容易滋生問題

在市場化、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加速的背景下,基層治理存在很大壓力。特別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了,人的欲望被充分激發,基層幹部要政績,要富裕一方,就成了招商引資搞建設的主力,基層政府人員福利待遇的相當部分要“自力更生”。他們對於微觀經濟的介入大致可以分兩類情況。

第一類是競爭性市場,比如這個村鎮要和別的村鎮爭取某個項目的落地,也就是俗稱的“GDP錦標賽”,如果你的投資環境不好,別人就不來,所以這方面基層官員總體是認真積極的,雖然過度的優惠政策透支了資源,但歷史地去評估,對發展經濟和造福地方利大於弊;

第二類情況是非競爭性市場,比如這個村鎮要蓋出租房,地是自己的,開發經營者是自己的,施工隊是自己找的,外部人很難切入。這方面是“內部人說了算”,基層幹部和當地有勢力的人“合謀”,而“條”上的監督(如施工要求、安全驗收)又很難完全落地。這種市場隱患就很大。基層幹部在這兩種市場裡介入都很深,都有利益,如果說前一種利益是做大蛋糕後佔便宜,壞處不大,後一種“合謀”則往往是定時炸彈,是地雷陣。

觀點3:“資訊腸梗阻”比違建的危害更大

如果簡單把基層問題都歸咎于幹部素質低、品德差、念錯了經,也不公平。當然應該講使命,講為人民服務,但也要正視利益分化、利益多元化之後,他們要心如止水不容易。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是資訊傳輸的重要節點,但這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成了“腸梗阻”。比如煤改氣,中國是天然氣的貧國,北方大部分氣源是西氣東輸、陝氣和進口液化氣,而且大量用於基礎化工原料和生產廠。民用氣源很少。所以我們的能源結構,在北方,採暖煤是最有性價比的原料,問題在於要花力氣去研究煤炭的高效燃燒。現在好多地方的氣又貴又缺,供暖成了新問題。這就是因為資訊不通又急於求成。

觀點4:蒼蠅大於虎

反貪反腐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蒼蠅。老虎任性的威力很大,但目標也很大,周圍的牽制力量也很強,老虎也有忌憚。而蒼蠅因為目標小,往往被忽視,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長期就盯在一個地方,控制力很強,打起來也沒那麼容易。應該肯定很多基層幹部的成績和辛苦,但也不能動不動就說,他們的壓力已經大的不得了,再也挑不動膽子了。事實上,基層存在大量人浮於事的渙散狀況,開支入不敷出了還吃喝,打白條欠錢。具體到對一個地方的腐蝕程度來說,有時蒼蠅大於虎,對蒼蠅不能客氣,否則基層幹群矛盾會繼續加劇。

……

社會治理離不開基層幹部,一部分基層幹部的真實驅動力來自於“暗物質”——不在明處但在起作用——那該怎麼辦呢?

學者們提出了一些方案,比如要加強約束和監督,把權力關在籠子裡,把權力的運行放在陽光下,讓暗物質透明起來;比如也要正視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不等於黑惡,人心中的暗物質本質是自利,是個人利益,因此要考慮激勵相容的制度設計,但必須設置底線,底線就是不能“害他”,損害公共利益底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我對人心中暗物質的看法,有兩個關鍵字,原則和方法。

先說原則。

人心中的暗物質,一言以蔽之,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個利字。欲望是動力,但不加節制也是罪惡的淵藪。無論老虎還是蒼蠅抑或各種尋租者、投機者、內幕交易者、操縱市場者,他們的問題不是無知,不是不懂規則,而是逐利時貪得無厭,取之無道。

從無節制的利益驅動,到有規則的利益驅動,這是中國邁向更好的市場經濟和公正社會的必由之路。新型政商關係,當官和發財兩條路,這些要求都是在校正航向,訂立原則。

最近先睹了中信出版集團即將推出的《原則》一書,是史上最傑出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的心血之作,很受觸動。達利歐說,“我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是它幫助我發現事實是什麼,並且告訴我發現事實後如何行動。”

達利歐指出:“儘管賺錢很好,但擁有有意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要比賺錢好得多。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一項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指我既深深地關心對方,對方也深深地關心我。”

在達利歐看來,把賺錢作為你的目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金錢並沒有固有的價值,金錢的價值來自它能買來的東西,但金錢並不能買到一切,更聰明的做法是,先確定你真正想要什麼,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然後想想你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做什麼。金錢將是你需要的東西之一,但當你已經擁有了實現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所需的金錢時,金錢就不再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今天我們社會中的很多問題,不是金錢不夠的問題,而是找不到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問題。後者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原則。當人生不是由原則驅動,而是由利益至上的暗物質驅動時,一定是一條飲鴆止渴的不歸路。老虎蒼蠅富的幾十輩子都花不完,“窮”的也只剩下一堆存摺和銀行卡。

拿學者討論的案例來說,基層幹部的原則是什麼?任命你當幹部的原則是什麼?可能不少人都忘了,或者當“兩面人”,對原則敷衍對付,真正追逐的還是利益。但過著違背原則的生活,能睡得好覺嗎?有什麼意義和快樂呢?

我們方方面面都需要宣導和堅持以原則為基礎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大道為公,大道是可以昭然於天下的,是要在陽光下踐行的,知行合一,思行合一,言行一致,如此才有太太平平、安安全全的人生。

再說方法。這是我讀《原則》一書的最大收穫。社會治理不能只是空發議論,而要找到將人心中的暗物質管住的方法。

達利歐認為,一個機構就像一部機器,主要由兩組部件構成:文化和員工;優秀的文化不掩蓋問題和分歧,而是公開妥善解決。他們由此出發,在決策中創建了一種“具有可信度的創意擇優模式”。

這個模式是什麼意思呢?一般的公司裡,決策要麼以獨斷專行方式由高層領導自上而下做出,要麼以民主協商方式由每個人分享各自觀點,得到最多支援的觀點獲勝。但這兩個決策系統都有缺陷,最佳決策應該是按照觀點的可信度得出的,最具可信度的觀點來自——反復多次成功地解決了相關問題的人,能夠有邏輯地解釋結論背後因果關係的人。當基於可信度的觀點評估能夠正確實施並保持最佳效果,那就形成了最公平、最有效的決策系統。

達利歐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意擇優,不是來自“理論上的最好創意”,不是來自“只會逢迎的馬屁精”,不是來自“懷揣異議和不滿的搗亂分子”。他給出了一個公式:無所不在的創意擇優=極度求真+極度透明+兼顧考慮可信度進行決策。所有決策原則都以書面形式記錄,之後再編碼輸入電腦,並以此做出決定。

這些用於決策的工具和程式包括:

【教練】這個app平臺上彙聚了各種情況,形成了一個案例庫,並與可適用的相關原則一一掛鉤。人在使用教練時,也會針對教練提出的建議做出回饋,這有助於教練工具更完善,在未來提出更好的建議。教練的工作機理與蘋果手機上的語音控制功能siri類似,經過時間檢驗,其有效性會不斷提升。

【集點器】這個app應用於會議,便於人們即時表達自己和瞭解別人的觀點。與會者可以通過賦予點數來記錄對彼此發言的評價,針對幾十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可以給出好評,也可以給出差評,這些點數體現在一張表格中,並動態更新。隨著會議進行,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別人的觀點。這也可以幫助人們轉換思維,遍覽大家的意見,防止囿於自己的觀點而不能自拔。

集點器可以像GPS一樣提供建議,它搜集所有與會者觀點的資訊資料,能夠對每個人給出個性化的指導意見。還能重點標示“節點問題”,例如,如果你針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和可信度高的大多數人不一致,集點器將對你提出報警提示,告訴你應該採取哪些步驟,以基於證據的方式來解決分歧。

集點器可以促進基於可信度的投票表決,既提供了讓人們投票表達是與否(或數位打分)的介面,也提供了一個進行可信度加權評價的後端系統,有助於從相等權重或加權的角度觀察投票結果,也就是不僅僅看簡單多數,也看哪些觀點最能站得住腳。

【棒球卡】除了搜集員工在會議上發言的點數外,公司還搜集員工其他各個方面的資料(檢查、測試、做出的選擇等),這些資料都通過電腦演算法,基於壓力測試的邏輯形成關於員工特徵的畫像。資料處理的邏輯一般都向公司員工公開,並得到認可,以增加客觀性。然後把這些特徵登記在棒球卡中,以這種簡便的方法勾勒出一個人的強項、弱點和其他相關證據。有了這張卡,與會者就可以用它評價發言人的權威性。

【問題日誌】這是一個記錄錯誤、吸取教訓的主要工具。但凡出現任何錯誤,都必須載入問題日誌,說明嚴重性和誰應當負責,這有助於指明診斷問題的途徑以及相關資訊,還能形成有效的績效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對發生問題的類型進行估量。

【痛苦按鈕】“痛苦+反省=進步”,當某個人在經歷痛苦時,說明有教訓可以吸收。這個app讓員工把他們的感受(氣憤、失望、沮喪)等記錄下來,以後再利用問題反省指南進行回顧反思。app有一個部分反映的是發生痛苦的頻率、原因,以及是否遵循既定的行動方案,效果是否顯著。

通過痛苦按鈕,你可以知道各種已發生痛苦之間的生物回饋聯繫,瞭解診斷、改進以減輕或消除問題的方案、後續行動以及回應的結果。這個工具能生成一個表格供每個人參考,體現的是回饋環向上改進的過程,像是自己口袋裡的“心理醫生”。

此外的工具和方法還有:爭端解析器、每日更新工具、契約工具(記錄員工之間的承諾並監督承諾的履行)、流程圖、政策和程式手冊、量化指標等等。

達利歐講的是公司決策模式,但這種思維和方法在社會治理、政府治理中同樣可以借鑒。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千萬別忽視了治理。”這是《原則》最後部分的一句話。

治理的學問真的很大。既要明確並且遵循治理原則,萬萬不能讓暗物質主導了實際的治理過程,南轅北轍還覺得走在正確道路上。重要的是,治理需要方法,是一個系統。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時代,社會治理是不是也應該資料化、雲化和智慧化?如果像橋水公司那樣,把決策模式落實為一套工作方法,用數位化工具來賦能和保證,那種“內部人說了算”、“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決策模式是不是就行不通了?社會治理中的教練、集點器、棒球卡、問題日誌、痛苦按鈕,能不能開發和應用?中國有電商、社交平臺,能不能努力建設現代化的社會治理平臺?我們交過那麼多學費,有那麼多資料積累,也有過大量正面或者反面的演算法的驗證,完全有條件考慮建立基於原則的社會決策平臺,讓每個地方和部門都參與,也讓中南海和四面八方每個角落更好連接。

正因為社會公共治理難度很大,參數很多,暗物質參數更是叵測,現在更需要把分散在各地“孤島”上的公共治理資訊資料打通,用資料去促進深度學習,讓決策能力進化。我們不能老是在同樣的地方摔跤,小地方摔跤,大城市也摔跤!

互聯網上的情緒能暴露出社會的問題,但情緒本身不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還要耐心扎實的工作,特別是通過創新,用新技術、新工具探索更具創造性的好辦法,從而讓人心中晦暗的東西被抑制,不至於演變為損人利己的傷害和危害,並讓人心中美好的、智慧的、有意義的東西被激發,被選擇。

從關住灰犀牛到抑制暗物質,坐而言,何如起而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