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

鹽山縣隸屬河北省滄州市, 全縣總面積800平方公里, 位於滄州市東南部, 東臨渤海、北倚京津、南接山東, 是“兩省”(河北省與山東省)“三市”(滄州市、德州市、濱州市)的中心, 素有“冀魯樞紐”、“京津門戶”之稱。

距天津120公里、北京220公里、濟南160公里, 距黃驊港50公里、天津港110公里, 半小時可以出海, 1小時可以登機。

邯黃鐵路、新京滬高速、205國道等國省幹線縱貫縣境, 京九鐵路、京滬鐵路(客運專線)、朔黃鐵路三大鐵路幹線和石黃高速、津汕高速等交通大動脈擦肩而過。

全縣總面積8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74萬畝, 人口45萬, 轄6鄉6鎮, 450個行政村。 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環渤海經濟開放縣”,

2004年被國家發改委規劃編入“京津冀”都市圈, 2011年《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鹽山被規劃其中。

中文名稱

鹽山縣

外文名稱

英譯:Yanshan County

別 名

高城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滄州市

下轄地區

鹽山鎮、望樹鎮等鄉鎮

政府駐地

鹽山鎮

電話區號

0317

郵政區碼

0613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東南部

面 積

796平方公里

人 口

45萬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千童祠、慶雲舊城

火車站

鹽山站

車牌代碼

冀J

途經鐵路

邯黃.京九.朔黃.京滬鐵路(客專)

歷史沿革

今之鹽山轄境, 西周屬齊國麥丘邑, 春秋戰國時代地處齊燕之交;秦屬齊郡柳縣(治:今黃驊羊二莊)與齊郡厭次縣(時治:今陵縣神頭鎮)交界地帶。

秦始皇于西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

故治在今河北黃驊市羊二莊鎮, 屬齊郡, 後屬從齊郡中分置濟北郡。 東漢建武十三年(西元37年), 柳縣撤銷併入章武縣。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西漢劉邦所設, 屬幽州渤海郡。 縣治最初在今鹽山縣城東南20裡處故城趙附近。

舊縣鎮, 在商、周、戰國時期稱“饒安邑”, 意為“其地豐繞, 可以安人”。 《史記·趙世家》中講到秦始皇六年(西元前241年)“趙將龐攻齊取饒安”即指此地。 秦時此地稱“千童城”, “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 置此城以居之, 故名。 ”漢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於此置縣稱“千童縣”。

漢靈帝改千童縣置, 治今舊縣鎮, 屬渤海郡。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後為 滄州治。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西元265年), 司馬炎做皇帝時高成縣改為高城縣,

屬冀州渤海郡。 南北朝時北齊天保七年(西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將章武縣、西章武縣撤銷併入高城縣。 當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裡, 即今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

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高城縣置無棣縣。

隋開皇十六年(西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 轄北部。 同時, 還劃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縣(今孟村新縣鎮), 其餘仍為高城縣轄。

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改高城曰鹽山(有鹽山、峽山)。

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改為鹽山縣。

隋開皇十六年, 於此置魯城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 無棣縣劃入陽信縣。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縣鎮。

唐貞觀八年(684年), 複置無棣縣。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 省入清池縣。

明洪武九年(1376), 因鯗魚書院興起遷縣治於東隅(即今縣城)。

民國期間, 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莊三區及滄縣濱海地區組建新海設置局。

1938年, 日偽以新海設置局轄區建立新海縣分治。

1945年, 為紀念先後犧牲在第四區(羊二莊)許官管區大趙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駐第五區:高灣)縣長楊靖遠(關東人, 時稱“楊鬍子”, 於1938年犧牲)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於1943年6月30日犧牲), “新鹽山”改稱靖遠縣, “北鹽山”——新海改稱黃驊縣。

1949年, 靖遠縣複稱鹽山縣。

1955年, 析孟村等地建孟村縣。

1958年11月8日, 孟村、慶雲、鹽山合併, 稱孟村回族自治縣, 縣委駐地鹽山鎮, 12月25日, 改稱鹽山縣。

旅遊

千童祠

千童祠

千童祠位於滄州市東南鹽山縣千童鎮, 北距鹽山縣城25公里。 千童祠內有東渡堂、泰山堂、友誼堂, 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及對日本列島的影響。

慶雲舊城

慶雲舊城

西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西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西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裡,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

武帝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中捷農場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余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海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裡,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屬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慶雲舊城

西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西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西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裡,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

武帝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中捷農場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余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海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裡,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屬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