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比建:漆器為媒 對話古人

去湖北省博物館聽過編鐘演奏嗎?當編鐘的王者之音與古琴、古箏、古笙、排簫等交相輝映時, 是不是有一種穿越到幾千年前的感覺?在武漢有一個人, 大半生都在楚國古樂的意境中穿行, 湖北省博演奏廳中的那些彈撥樂器全部出自他手。 他叫劉比建, 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楚漆藝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人, 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先後收藏了他的“九連墩漆木十弦琴”複製件, 近日,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來到劉比建工作室, 探訪他的漆器世界。


楚人生死不離漆

漆器是楚文化一個鮮明的符號, 楚人對漆木器到了情有獨鍾的地步。 據說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 “生死不離漆”, 幾乎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漆”被稱為“塗料之王”, 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天然液汁。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楚式漆器達到了中國“漆器工藝的高峰”。 這時的楚人學會了運用加熱法,

對天然漆進行脫水, 去除生漆中的水分, 生產出推光漆, 而後加入熬制的植物油, 研製出“油性大漆”, 並調製出紅、黃、藍、綠、金、銀等彩漆, 再加上天然漆特有的防潮防腐性能, 使這些漆器歷經千年, 仍然光彩奪目。 漢代以後, 隨著瓷器的興起、楚國的滅亡、漆器製作原料的消耗與匱乏, 楚式漆器作為實用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淡化出人們的生活。

漆木古樂器再現

1987年, 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震驚世界。 這是遠古時代完整建制的古樂隊構架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鮮為人知的是, 此次出土文物, 除編鐘外還有大批古琴古瑟。 當年22歲的劉比建, 因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民族樂器廠製作民族樂器成績突出, 被選入湖北省隨州擂鼓墩出土古樂器複製專家組。 “當時所有的漆器全部浸泡在水裡, 上面的浮雕和圖案已經模糊不清。 沒有任何實物可以借鑒, 也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 技術完全是空白。 ”劉比建回憶道。 如何修復這批漆器?這讓專家們犯了難。 經過反復討論, 專家組最後採取先複製後修復的方案。

“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 就像和古人進行了一次對話。 ”憶起當年的修復過程, 劉比建依然感慨萬千。 據他介紹, 當時出土了12張古瑟, 大部分已經爛掉, 只有兩張保存比較完好。 憑著對楚文化特有圖案和色彩的熟知, 劉比建依據出土原件殘片, 科學完美地對其進行了復原。


完美複製九連墩“漆木十弦琴”

漆木古樂器高度綜合了雕刻、修漆、彩繪、材料製備, 古樂器發聲機理及製作等多學科、多類技藝於一體。 而出土文物, 多破損嚴重, 恢復原貌, 恢復功能, 除了要有高超的漆器製備技藝外, 還要通曉楚文化史, 更需要考慮作為樂器的特殊使用功能恢復和重生, 木胎材質、內部結構, 漆膜厚度, 雕刻深淺, 絲弦的配製, 都要滿足於音質的要求。 因此, 劉比建深有感觸地說:“每當我們完成一次木胎漆器古樂器的工藝製作, 其實就是一次對歷史‘整舊如新’的再現。 ”在為省博修復和複製古木漆器的同時, 劉比建也開始對古琴文化進行推廣。 為此, 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專門製作模擬古琴古瑟。其中複製的湖北九連墩出土文物“漆木十弦琴”等多種漆木古樂器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目前,全國運用于演奏的古瑟,也多為劉比建的作品。


漆與琴的匠人

除了應博物館展覽需要複製各種古樂器,劉比建還喜歡自己創作樂器。“古代制琴人,要製作出這種朱紅色效果,都是用朱砂調漆。但朱砂有毒,很多匠人都活不長。現在的制琴人,用的是調色的大漆。”“古人制琴,腔體用的是梧桐,底板用的梓木。現在人制琴大多用杉木。這些木料制琴,發出的聲音松透、古樸。而西方人製作鋼琴、小提琴,用的是東北松,聲音通過松樹規整的紋理傳導,不受損失,更加豐富。中外文化的差異,都蘊含在這些細微的差異中。”劉比建說起制琴,如數家珍,“從選木料開始,我就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孕育。”他認為,制琴人不是簡單的匠人,而要讀取琴背後的文化內涵,融於到製作工序中,這種情懷才可以透過琴傳遞給彈琴人,最後聽琴的人也能夠讀取到。


年年有人來但留不住徒弟

今年60歲的劉比建,比同齡人看起來更蒼老一些,這位湖北省級非遺傳人也有意將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然而他無奈地說,很多人看到省博的複製古樂器,找到他學藝,但年年有人學,年年有人走,留不住。“現在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了,很多人想的是今天學了,明天就能憑著手藝賺錢。”劉比建的工作室裡,很多工具都是他在實踐中自創的,他捧著自己的三十多把工具刀說,“光把刀磨好,都得好多年呢。”

專門製作模擬古琴古瑟。其中複製的湖北九連墩出土文物“漆木十弦琴”等多種漆木古樂器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目前,全國運用于演奏的古瑟,也多為劉比建的作品。


漆與琴的匠人

除了應博物館展覽需要複製各種古樂器,劉比建還喜歡自己創作樂器。“古代制琴人,要製作出這種朱紅色效果,都是用朱砂調漆。但朱砂有毒,很多匠人都活不長。現在的制琴人,用的是調色的大漆。”“古人制琴,腔體用的是梧桐,底板用的梓木。現在人制琴大多用杉木。這些木料制琴,發出的聲音松透、古樸。而西方人製作鋼琴、小提琴,用的是東北松,聲音通過松樹規整的紋理傳導,不受損失,更加豐富。中外文化的差異,都蘊含在這些細微的差異中。”劉比建說起制琴,如數家珍,“從選木料開始,我就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孕育。”他認為,制琴人不是簡單的匠人,而要讀取琴背後的文化內涵,融於到製作工序中,這種情懷才可以透過琴傳遞給彈琴人,最後聽琴的人也能夠讀取到。


年年有人來但留不住徒弟

今年60歲的劉比建,比同齡人看起來更蒼老一些,這位湖北省級非遺傳人也有意將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然而他無奈地說,很多人看到省博的複製古樂器,找到他學藝,但年年有人學,年年有人走,留不住。“現在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了,很多人想的是今天學了,明天就能憑著手藝賺錢。”劉比建的工作室裡,很多工具都是他在實踐中自創的,他捧著自己的三十多把工具刀說,“光把刀磨好,都得好多年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