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牟托—幸福的羌寨

說起羌族, 我感到很陌生。 我雖然來自有眾多少數民族的雲南, 但是, 羌族, 我至今沒有見過。 雲南沒有羌族。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我們習慣上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 漢族的始族是黃帝, 羌人的始族是炎帝。 羌族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始祖之一。

我們的導遊姓姜, 她說, 她也是羌族的後代。 從她的介紹中, 我驚奇地發現, 羌族是半母系氏族社會。 就是女主外, 男主內, 女的在外面抽煙喝酒, 掙錢養家, 男的在家裡刷鍋洗碗, 帶孩子。 這裡是女人的天地(女人說了算), 男人的天堂(男人挺享福)。 因為女人承擔養家的重任, 這裡, 時興找大媳婦, 真正應了女大三抱金磚這個俗語。

地震時, 牟托受到了很大損失, 整個村寨幾乎全毀。 災後, 在黨中央和協作省山西省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 重建了一個嶄新的牟托寨。 2008年, 溫家寶總理在此地視察, 看到寨子欣欣向榮, 人民安家樂業,

生活得幸福悠然。 總理欣然揮毫寫下了:幸福牟托, 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寫有這幾個大字的碑矗立在寨門前, 成為了牟托羌寨的象徵。

牟托羌寨位於四川茂縣南新鎮西南端10公里處的岷江邊, 被譽為“茂縣南大門”。 羌寨四周依山傍水, 岷江河穿西而過。 南距成都142公里, 與汶川縣雁門鄉相鄰, 北距綿陽市176公里, 距茂縣縣城31公里。 緊靠213國道, 環境清幽, 是著名的“水果之鄉”, 是到九寨黃龍的必經之地。

“牟托”是羌語。 “牟”在羌語中是天和太陽的意思, “托”有賜予、給予、獎賞之意。 “牟托”兩字合起來便是“天官賜福”之意。 “牟托”一詞在羌區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羌人是太陽的孩子, 有火的地方就有人煙, 就有族群的繁衍, 羌人去逝後都會火化,

羌人的靈魂就會變成一縷輕煙, 歸到天神居住的地方去, 所以“牟托”也有被喻為是“火”生長的地方。

寨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濃厚的社會人文特質, 讓這個昔日的小山寨成為了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 每天都有很多遊客蜂擁而至, 旅遊接待成了村民的主要工作。

這是我們的牟托導遊, 羌族姑娘珠珠。 導遊是牟托羌族青年男女的主要職業。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溜索和吊橋。 這兩樣是羌族人過河的主要工具。

過了吊橋以後,順著彎彎曲曲的棧道走到山半腰,進入一個大廳,裡面整整齊齊地放上了幾排條凳,開始觀看民族歌舞表演。

歌舞表演的很精彩,確實是原生態的羌族歌舞。

舞蹈結束後,酋長上臺了,他精神矍鑠,長髮飄飄,長的有點古代武俠的味道。只見他笑容可掬,先叫人抬了一大罐青稞酒,叫遊客上來“咂”酒。

然後又安排每一個旅遊隊都去和老酋長合影。老酋長笑眯眯地坐在中間的位置,遊客如眾星捧月地圍坐在他的周圍。我們一撥一撥地上去和他合影,他很忙哦。老酋長就是這塊地皮上的大明星啊!

我們又繼續攀登。爬高以後,我注意到了羌族的石砌房。

我還注意到有的地方好像是在供奉一些白色的石頭。

羌族人的石頭崇拜,有許多傳說。據說,有一天,羌族老少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讓他們在房屋的牆角上放上白色的石頭,有人來犯就用這些白色的石頭打他們。結果他們打敗了當地人,趕走了那個民族,取得了永久居住權。為了紀念這一古老的傳說,至今羌族的房子四角上還都有壘起的白色石頭,也是羌族房屋的標誌。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樓頂上供奉著5塊白石,象徵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這就是所謂“白石瑩瑩象徵神”的意思。

我們看到了羌族的獨特建築:碉樓。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

碉樓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為家碉、寨碉、阻擊碉、烽火碉四種。

就說說普通的家碉吧。家碉在羌寨最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後並與住房緊密相連,一旦戰事爆發,即可發揮堡壘的作用。古時,羌寨還有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誰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須建一座家碉,同時要埋一塊鐵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長一歲,就要增修一層碉樓,還要把埋藏的那塊鐵拿出來鍛打一番。直到孩子長到十八歲,碉樓才封頂。在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儀式時,將那塊鍛打了十八年的鐵製成鋒利的鋼刀送給他。在當時,如果誰家沒有家碉,那兒子連媳婦都娶不到。可見羌族的建碉風氣早已深入人心。

到了擊鼓賜福的地方,到這裡,就要使勁擊,會給你帶來幸福的!

這裡的銀器也挺不錯。導遊珠珠姑娘給我們講了許多羌族人用銀來養身治病的羌家秘方,聽的我頓時產生了一種想試一試的衝動,可一看價格,想到自己囊中羞澀,算了吧,還是用不要錢的瑜伽和舞蹈健身吧!

看看這個小山寨的美景吧!這裡是旅遊勝地,美院的寫生地,風景錯不了!

過了吊橋以後,順著彎彎曲曲的棧道走到山半腰,進入一個大廳,裡面整整齊齊地放上了幾排條凳,開始觀看民族歌舞表演。

歌舞表演的很精彩,確實是原生態的羌族歌舞。

舞蹈結束後,酋長上臺了,他精神矍鑠,長髮飄飄,長的有點古代武俠的味道。只見他笑容可掬,先叫人抬了一大罐青稞酒,叫遊客上來“咂”酒。

然後又安排每一個旅遊隊都去和老酋長合影。老酋長笑眯眯地坐在中間的位置,遊客如眾星捧月地圍坐在他的周圍。我們一撥一撥地上去和他合影,他很忙哦。老酋長就是這塊地皮上的大明星啊!

我們又繼續攀登。爬高以後,我注意到了羌族的石砌房。

我還注意到有的地方好像是在供奉一些白色的石頭。

羌族人的石頭崇拜,有許多傳說。據說,有一天,羌族老少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讓他們在房屋的牆角上放上白色的石頭,有人來犯就用這些白色的石頭打他們。結果他們打敗了當地人,趕走了那個民族,取得了永久居住權。為了紀念這一古老的傳說,至今羌族的房子四角上還都有壘起的白色石頭,也是羌族房屋的標誌。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樓頂上供奉著5塊白石,象徵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這就是所謂“白石瑩瑩象徵神”的意思。

我們看到了羌族的獨特建築:碉樓。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

碉樓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為家碉、寨碉、阻擊碉、烽火碉四種。

就說說普通的家碉吧。家碉在羌寨最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後並與住房緊密相連,一旦戰事爆發,即可發揮堡壘的作用。古時,羌寨還有這樣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誰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須建一座家碉,同時要埋一塊鐵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長一歲,就要增修一層碉樓,還要把埋藏的那塊鐵拿出來鍛打一番。直到孩子長到十八歲,碉樓才封頂。在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儀式時,將那塊鍛打了十八年的鐵製成鋒利的鋼刀送給他。在當時,如果誰家沒有家碉,那兒子連媳婦都娶不到。可見羌族的建碉風氣早已深入人心。

到了擊鼓賜福的地方,到這裡,就要使勁擊,會給你帶來幸福的!

這裡的銀器也挺不錯。導遊珠珠姑娘給我們講了許多羌族人用銀來養身治病的羌家秘方,聽的我頓時產生了一種想試一試的衝動,可一看價格,想到自己囊中羞澀,算了吧,還是用不要錢的瑜伽和舞蹈健身吧!

看看這個小山寨的美景吧!這裡是旅遊勝地,美院的寫生地,風景錯不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