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二戰後初期美國提供大規模的對外經濟援助是為什麼?

對外經濟援助是指在國際關係領域,一個國家除根據人道主義和長期進步原則之外,為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向其他國家提供物資、資金、技術、勞務、資訊輸出等經濟支援。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二戰後初期的十幾年間,美國年平均外援320億美元(以1989年美元價計算),1948年對外援助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約2% ,1949年甚至高達3.2%, 大規模對外經濟援助是二戰後初期美國外交領域中的一項重大舉措。 美國為什麼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實施如此大規模、如此廣泛、如此巨大影響的對外經濟援助呢?

第一, 美國完全擁有為大規模對外提供經濟援助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二戰後美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強大,特別是經濟實力,遙遙領先於全世界, 19世紀末,美國已躍居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在二戰的摧殘下, 幾乎所有國家都滿身傷痕、遍地廢墟, 然而, 美國經濟不但沒有蒙受任何破壞,反倒由於戰爭大發橫財,

呈現出歎為觀止的“戰爭景氣”。 二戰期間,美國生產了世界武器的45% ,世界貨物的50% ,世界船舶的2 /3,對外貿易每年達到140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 /3。 其黃金儲備計244億美元,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74.5%。 193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913億美元,五年後猛增至1666億美元。

據《美國統計摘要》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十餘年中,美國對外經濟援助總額計達500.3億美元,其中贈與性經濟和技術援助371.6億美元,貸款101美元,其它援助27.7億美元。 受援物件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歐洲282.77億美元,亞洲167.3億美元,拉美26.62億美元,其它地區14.82億美元。

第二, 二戰後, 世界經濟遭受重創, 世界秩序被打亂, 除北美之外, 整個世界都處在貧窮、混亂、災難的廢墟中, 世界經濟的破壞, 對美國而言也是發展路上的一大障礙。 戰後初期, 美國面臨著戰時經濟轉型的重大難題, 為戰時急速增長的生產能力找到一個合適的市場是當務之急, 恰好, 西歐經濟的恢復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說到底, 世界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 美國如果不努力幫助恢復世界正常的經濟繁榮, 就難以保證資本主義政治的穩定, 他本身也存在陷於孤立的危險。

實際上,麥克亞瑟司令部經濟處的檔和美國陸軍部長K·羅亞爾的講話都證實,“美國援助的首要目的”就是消除對佔領力量可能構成的威脅或者妨害其使命順利實現的混亂。 美國無非是把世界經濟按照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需要重新整合了而已。

第三, 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普遍衰落,社會主義力量和其國際影響的迅速壯大,國家獨立浪潮洶湧而來, 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造成了威脅。 二戰後初期, 德、日、意法西斯國家淪為戰敗國,喪失了在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英、法等西歐國家的實力遭到嚴重削弱,一流大國地位不再;民族解放運動興起,

亞非拉等廣大殖民地即將獲得獨立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歐、亞洲先後誕生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世界體系。 二戰後期,美蘇主導的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浮現,蘇聯成為美國實現霸權主義的一大障礙。 1947年5月8日副國務卿迪恩·艾奇遜在發表演說稱:“美國在戰後的年代給了很多國家以援助,這些措施不僅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國自己生存的問題。 … …美國未來的援助計畫應絕對優先考慮那些自由國家,它們的目的在於保衛他們的獨立、民主制度和個人自由,反對任何來自國內外的專制壓迫。 ”

美國進行大規模的對外經濟援助,不僅成功地從戰時經濟轉型為和平經濟,更鞏固了其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這才是其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美國的對外援助趨向制度化,大規模對外經濟援助行動未再延續下去。

美國進行大規模的對外經濟援助,不僅成功地從戰時經濟轉型為和平經濟,更鞏固了其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這才是其進行大規模經濟援助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美國的對外援助趨向制度化,大規模對外經濟援助行動未再延續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