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紅海科技 孫偉:不懂產品的CEO,不是好的CEO

周鴻禕說, “優秀的 CEO 往往都是一流的產品經理”。

馬化騰說, “我是騰訊最大的產品經理”。

丁磊說, “我是個90分以上的產品經理”。

雷軍在小米的定位是首席產品經理。

為什麼技術出身的CEO都喜歡把自己定位為產品經理, 或者說他們真的就是公司最好的產品經理?

技術出身的CEO更精通技術的深淺, 瞭解能實現到什麼程度, 知道客戶需要怎樣的產品。 CEO與產品經理比, 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 具備更強大的資源掌控力。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 凡是CEO做產品做得好的公司, 這種公司普遍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不懂產品的CEO, 不是好的CEO。

我的產品思維修煉之路

本人從業十五年, 圍繞人力資源行業先後策劃運營過一系列成功產品, 目前依然是紅海科技首席產品經理。 這其中經歷過無數的坑, 也有不少經驗體會。 要做出一個好產品, 我總結出來下面五點產品思維。

尊重常識的價值思維

產品是什麼?產品是滿足客戶需求的東西。

常識是什麼?常識是人們已經驗證, 並形成共識的知識。

在產品裡面, 常識我們可以看作某些已經驗證達成共識的需求。 對這部分需求, 我們首先需要的不是去搗騰, 而是需要儘快地瞭解。

快速的理解常識能讓我們迅速抓住大量核心的剛性需求。

一個產品經理, 如果缺乏尊重常識的習慣, 沒完沒了地YY一些常識性問題, 會浪費時間走彎路。

一個CEO, 如果喜歡折騰產品還不懂常識, 那就更具災難性。 因為你能調動的資源更多, 方向對了能更快, 錯了損失就更大。

尊重常識看起來很簡單, 做起來卻不容易。 它與我們每個人的認知水準有很大的關係。 沒有誰會認為自己沒常識, 也沒有誰會認為自己沒有判斷力。 而掉坑最多, 損失最大的往往都在於不尊重常識。

要做到尊重常識不僅是個心態問題, 還是個能力問題。 不管你多牛, 還是要能做到虛懷若谷, 不管你多牛, 還是要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水準。 當你能夠尊重常識了,

也就能抓住那大部分的核心需求了。

回歸本源的創新思維

創新的前提, 我認為是要基於解決問題, 從問題的根源出發, 去找到效率更高的解決方法。 如果產品只停留在需求的簡單滿足, 那也就不存在什麼創新了。 埃隆·馬斯克等大佬推崇第一性原理,

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解決問題。

這種人不停留在別人怎麼做, 我就怎麼做。

也不理會原來怎麼做, 現在還怎麼做。

只關心最合理怎麼做, 我就怎麼做。

馬斯克的很多偉大成就, 發射火箭, 造特斯拉莫不如此。

我們要尊重常識, 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因循守舊。 在每個領域都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 這些東西有的是對的, 有的是改變了的, 有的甚至可能是錯的。

只有從問題的本源出發, 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創新。 創新的方法和理論眼花繚亂, 是不是叫第一性原理也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 我們要有回歸本源的思考習慣, 才能夠保持清醒, 不斷創新。

使用者視角的體驗思維

情商高的人讓別人高興,智商高的人讓自己高興,情商智商都不高的人自己不高興也不讓別人高興。

我們做的是一個高情商的產品?還是一個高智商的產品?還是一個情商智商都不高的產品?

我認為高情商的產品,就是那些不僅站在設計的角度,也時時刻刻站在使用者角度考慮問題的產品。

站的角度不一樣,重要程度的排序就會不一樣。

從技術視角雖然可能都是差不多的功能,但用戶感受和體驗卻大不同。

站在設計者的視角,先是有用,然後好用,最後好看。

站在用戶的角度,先要能用(有沒有用很多時候不是一下子感知得到),好看,好用,有用。

2C的互聯網產品為什麼體驗普遍都比較好,因為海量的個人用戶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專業和耐心,產品不好用或者不好看,直接就被淘汰掉了。不是因為是互聯網產品就顏值高體驗好,而是顏值不高體驗不好的都死掉了。

當互聯網產品思維傳播到每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是把這種體驗帶進來。而我們常常說使用者體驗,不僅僅是介面酷炫一點,而是實實在在地能站在使用者視角考慮,讓產品有更高的易用性,有更好的全流程體驗。

在這個使用者已經被2C互聯網產品深刻教育了的市場,只有站在使用者視角關注使用者體驗的產品才能活下來。

懂得借力的分工思維

如果想吃個番茄炒蛋都要買鍋買煤氣,那吃番茄炒蛋都會變成一個巨難的事情。不懂借力,你的產品要完成一些最基本的要素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現在不是原始社會,這不符合這個時代的分工協作的規律。如果不能借助生態圈去獲得一些成熟的資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擔心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大量的產業都轉向海外。但近些年發現,情況也沒有那麼糟糕。一些產業還是在中國生存更有優勢。除了離市場更近外,更因為各種產業鏈配套非常成熟和完整。脫離了這個環境,雖然可能帶來某一兩個要素的成本降低,但分工沒有了,生態鏈沒有了則是更大的災難。

牛頓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更別妄想自己去搗鼓一切。積極地參與社會協作和分工,懂得借力,是我們更快出產品,更好出產品的必要手段。

特別作為技術出身的CEO,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自己YY出一堆不成熟的輪子。常常是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既浪費了時間也消耗了資源,還折損團隊的士氣。

善用成熟的成果,積極參與社會分工,借助外力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企業的必修功課。

整體結構的系統思維

世界本來是多維的,而我們卻總想著捷徑。

互聯網思維強調單點突破,信奉爆品無往不勝。但口碑極致帶來的不一定都是成功,喝再多互聯網雞湯不一定能打勝仗。這些聽起來很過癮的法則,用起來卻不見得真正有效果。

但雞湯思維依然層出不窮,歸根結底是我們太渴望成功,太執著于成功的捷徑。我們都喜歡把事情簡單化,把成功公式化。

以小米為例,小米經歷了早些年的極速狂飆,這兩年也是花了不少代價才走出困境。雷軍雖然不反思,但他卻說小米在補課。補的是什麼?其實也是系統性地補了小米的短板。

以前關注了線上漏了線下,關注了成長忽略了管理。口碑極致當然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方法論,但我們終究還是需要系統性地來面對這個複雜而多維的世界。

系統性是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系統思維當然同樣適用在產品上。用系統思維讓我們能夠更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地去思考問題。

最後我始終認為,沒有在深夜為產品輾轉反側過的人,不足以談創業。不斷的升級自我的認知水準,多具備一點產品思維是我們每一位創業者的必修課。

更多TOB乾貨,到TO必問!(專業的SaaS知識分享平臺-www.tobwen.com)

前100位買就送價值18.8元的崔牛雲圖一份,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https://tobmap.jinshuju.com/f/qDZ9p7

使用者視角的體驗思維

情商高的人讓別人高興,智商高的人讓自己高興,情商智商都不高的人自己不高興也不讓別人高興。

我們做的是一個高情商的產品?還是一個高智商的產品?還是一個情商智商都不高的產品?

我認為高情商的產品,就是那些不僅站在設計的角度,也時時刻刻站在使用者角度考慮問題的產品。

站的角度不一樣,重要程度的排序就會不一樣。

從技術視角雖然可能都是差不多的功能,但用戶感受和體驗卻大不同。

站在設計者的視角,先是有用,然後好用,最後好看。

站在用戶的角度,先要能用(有沒有用很多時候不是一下子感知得到),好看,好用,有用。

2C的互聯網產品為什麼體驗普遍都比較好,因為海量的個人用戶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專業和耐心,產品不好用或者不好看,直接就被淘汰掉了。不是因為是互聯網產品就顏值高體驗好,而是顏值不高體驗不好的都死掉了。

當互聯網產品思維傳播到每一個領域的時候,首先是把這種體驗帶進來。而我們常常說使用者體驗,不僅僅是介面酷炫一點,而是實實在在地能站在使用者視角考慮,讓產品有更高的易用性,有更好的全流程體驗。

在這個使用者已經被2C互聯網產品深刻教育了的市場,只有站在使用者視角關注使用者體驗的產品才能活下來。

懂得借力的分工思維

如果想吃個番茄炒蛋都要買鍋買煤氣,那吃番茄炒蛋都會變成一個巨難的事情。不懂借力,你的產品要完成一些最基本的要素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現在不是原始社會,這不符合這個時代的分工協作的規律。如果不能借助生態圈去獲得一些成熟的資源,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擔心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大量的產業都轉向海外。但近些年發現,情況也沒有那麼糟糕。一些產業還是在中國生存更有優勢。除了離市場更近外,更因為各種產業鏈配套非常成熟和完整。脫離了這個環境,雖然可能帶來某一兩個要素的成本降低,但分工沒有了,生態鏈沒有了則是更大的災難。

牛頓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更別妄想自己去搗鼓一切。積極地參與社會協作和分工,懂得借力,是我們更快出產品,更好出產品的必要手段。

特別作為技術出身的CEO,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自己YY出一堆不成熟的輪子。常常是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既浪費了時間也消耗了資源,還折損團隊的士氣。

善用成熟的成果,積極參與社會分工,借助外力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企業的必修功課。

整體結構的系統思維

世界本來是多維的,而我們卻總想著捷徑。

互聯網思維強調單點突破,信奉爆品無往不勝。但口碑極致帶來的不一定都是成功,喝再多互聯網雞湯不一定能打勝仗。這些聽起來很過癮的法則,用起來卻不見得真正有效果。

但雞湯思維依然層出不窮,歸根結底是我們太渴望成功,太執著于成功的捷徑。我們都喜歡把事情簡單化,把成功公式化。

以小米為例,小米經歷了早些年的極速狂飆,這兩年也是花了不少代價才走出困境。雷軍雖然不反思,但他卻說小米在補課。補的是什麼?其實也是系統性地補了小米的短板。

以前關注了線上漏了線下,關注了成長忽略了管理。口碑極致當然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方法論,但我們終究還是需要系統性地來面對這個複雜而多維的世界。

系統性是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系統思維當然同樣適用在產品上。用系統思維讓我們能夠更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地去思考問題。

最後我始終認為,沒有在深夜為產品輾轉反側過的人,不足以談創業。不斷的升級自我的認知水準,多具備一點產品思維是我們每一位創業者的必修課。

更多TOB乾貨,到TO必問!(專業的SaaS知識分享平臺-www.tobwen.com)

前100位買就送價值18.8元的崔牛雲圖一份,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https://tobmap.jinshuju.com/f/qDZ9p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