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域外|美國戰爭“預備,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美國先後發動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數場規模較大的戰爭。 此外,

美國還以各種藉口出兵40餘次, 如入侵格瑞那達、閃擊利比亞、夜襲巴拿馬等。 頻繁的出兵讓不少人覺得, 美國大兵動武簡直是想打誰就打誰, 看不出什麼徵兆。 其實不然。 美國在動武之前, 也是有許多“預備”動作甚至規律可循的。

加勒比海的“暴怒”

1983年10月中旬, “獨立”號航母偕“裡奇蒙德·特納”號導彈巡洋艦, “孔茨”號、“卡隆”號、“莫斯布魯格”號導彈驅逐艦, “克裡夫頓·斯普拉格”號導彈護衛艦, “折缽山”號彈藥補給船及第6艦載飛行大隊等海空兵力, 浩浩蕩蕩地離開諾福克海軍基地, 準備橫渡大西洋向中東地區進發。 當時, 位於黎巴嫩貝魯特的美海軍陸戰隊維和總部剛被炸不久, 美國大肆宣傳要進行報復, “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前往中東, 就是報復的重要步驟之一。

然而, 20日清晨時分, 已經在大西洋上巡航了數天的“獨立”號航母編隊指揮官, 卻突然接到時任參聯會主席維西上將的命令:“迅速更改航向朝南航行, 到格瑞那達附近待命。 ”當時的情況是:格瑞那達政局劇變已嚴重威脅到加勒比海地區的安全, 加勒比海七國敦促美國出兵干涉, 以遏制蘇聯、古巴的影響。

23日, “獨立”號航母編隊與此前在該海域活動的“關島”號兩栖攻擊艦編隊會合, 組成聯合海空突擊力量, 準備參加由加勒比多國舉行的“聯合演習”。

25日淩晨, 隨著指揮官麥特卡夫一聲令下, 代號“暴怒”的軍事行動正式發起。 A-6、A-7攻擊機群及直升機從“獨立”號航母上分批次升空, 直奔格瑞那達珍珠機場。 實施空中火力覆蓋後,

首批400餘人的突擊隊搭乘飛機垂直登陸, 並迅速控制了機場。 之後, 後續部隊登陸, 並開始攻擊附近的格軍基地。 與此同時, 另一路美軍戰機奔襲至由古巴幫助建造的薩林斯軍用機場,A-6、A-7攻擊機用密集的火力, 抑制機場守軍的炮火, 掩護“大力神”C-130運輸機採用超低空快速空降的方式, 向地面投送突擊縱隊。 薩林斯機場守軍在第一時間發動了反擊,23毫米雙聯高炮、火箭筒、120毫米迫擊炮紛紛向美軍噴吐著火舌。 但雙方實力相差實在懸殊, 美軍很快佔領該機場。

這無疑是一次聲東擊西的軍事行動。 美國非常清楚, 悍然出兵格瑞那達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 無論尋找什麼藉口, 都將受到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 還可能面臨蘇聯、古巴的強烈反應。

而發動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襲, 至少可以防止對手有時間採取措施令自身陷於被動。

錫德拉灣突燃“烈火”

1986年3月22日, 美國政府宣佈, 3月23日至4月1日, 美海軍將在錫德拉灣附近舉行代號為“草原烈火”的軍事演習, 並警告利比亞,

如果其向美國艦機開火, 那麼美軍就要採取相應行動。 此時, 錫德拉灣附近海空域, “美國”號、“珊瑚海”號、“薩拉托加”號航母, 以及30余艘主戰艦船已相繼抵達演習集結陣位, 250餘架飛機正按波次升空, 執行戰巡警戒任務。

23日, 演習一開始, 美軍就利用強大的海空優勢, 構建了海空一體的立體戰線:從三艘航母上放飛的E-2C“鷹眼”預警機, 在高空對整個演習實施指揮、協調和控制;EA-6B“徘徊者”電子干擾機, 時刻監視利比亞地空導彈陣地, 並為戰鬥機提供電磁護航;其餘各型戰機待命出擊;海面各型艦艇進入臨戰狀態, 並以航母為核心搭建遠、中、近三層防空反導防禦網, 雷達和防空系統全時戒備。

有“世界員警”之稱的美國, 經常在世界各地, 尤其是其利益所在地區開展艦機巡航及大型軍演。 以看似正常的軍演或海空域訓練,“一鍵切換”成對目標國家的突然攻擊,不僅快捷方便,而且能實現“無縫對接”。這系列舉動看似防不勝防,但實際並非如此。戰爭最講究師出有名,所以主動開戰的一方在戰前總要給對方羅列一些罪名,美國也不例外。

羅列不赦之罪

關於師出有名這一點,美國不僅有運用經驗,更有種種技巧。

“獨裁暴政”,無疑是美國發動戰爭前最喜歡貼給對手的標籤。從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的薩達姆政權,到利比亞的卡紮菲政權,再到如今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美國無一例外地將他們與“獨裁暴政”聯繫在一起。以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為例,美國控訴其“絲毫沒有放棄獨裁的願望,固執地把敘利亞人民和民主運動拖入血腥、耗時和災難性的敘利亞內戰”。

“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成了美國的心頭大患,也成為其發動“反恐戰爭”的絕佳藉口。對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就以此為開端,當時,美國聲稱“基地”組織首領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他們應該為整個恐怖襲擊事件負責。

擁有違禁武器,也是一個重要罪名。而這個罪名的出現,也被認為是開啟了用武力任意踐踏一個主權國家的惡劣先河。第一個受到這一罪名指控的是伊拉克,被指責私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7年4月的敘利亞,同樣也遭受著美國的“欲加之罪”。

成竹在胸才致命一擊

毋庸置疑,美國發動任何一場戰爭,都會事先不斷運籌謀略。從戰略上看,美國在發動進攻前的準備工作中,絕不僅僅盯著目標國。以2003年3月發動的“伊拉克自由行動”為例,早在2002年下半年,美國就開始了遠交近攻的準備活動,當時的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和美歐洲司令部司令羅爾斯頓,都向土耳其政府秘密通報過美國的“倒薩”作戰計畫。

土耳其不僅是北約成員國,更是美國的戰略盟友,該國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就憑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及良好的後勤保障,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巨大支持。事實上,即便如此,在北線的戰爭準備中,美國也沒有完全把“寶”押在土耳其身上,而是將“雞蛋”裝在了不同的“籃子”裡。另外一個“籃子”,就是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多年來,美國為了削弱並分化伊拉克,大力扶植其庫爾德武裝與伊拉克中央政府對抗,當時的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陣線就是在美國的撮合下實現了聯合,他們也被作為後手,在北線去封堵薩達姆的去路。正是覺得部署到位了,美國才展開軍事行動。

從戰術上看,美國的準備更加細緻入微,甚至列有72小時空中戰術打擊任務的準備時間表。72小時絕非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它被不少智庫視為美軍組織一次快速打擊的空中作戰準備時間。

(摘自《領導文萃》2017年11月下)

以看似正常的軍演或海空域訓練,“一鍵切換”成對目標國家的突然攻擊,不僅快捷方便,而且能實現“無縫對接”。這系列舉動看似防不勝防,但實際並非如此。戰爭最講究師出有名,所以主動開戰的一方在戰前總要給對方羅列一些罪名,美國也不例外。

羅列不赦之罪

關於師出有名這一點,美國不僅有運用經驗,更有種種技巧。

“獨裁暴政”,無疑是美國發動戰爭前最喜歡貼給對手的標籤。從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的薩達姆政權,到利比亞的卡紮菲政權,再到如今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美國無一例外地將他們與“獨裁暴政”聯繫在一起。以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為例,美國控訴其“絲毫沒有放棄獨裁的願望,固執地把敘利亞人民和民主運動拖入血腥、耗時和災難性的敘利亞內戰”。

“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成了美國的心頭大患,也成為其發動“反恐戰爭”的絕佳藉口。對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就以此為開端,當時,美國聲稱“基地”組織首領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他們應該為整個恐怖襲擊事件負責。

擁有違禁武器,也是一個重要罪名。而這個罪名的出現,也被認為是開啟了用武力任意踐踏一個主權國家的惡劣先河。第一個受到這一罪名指控的是伊拉克,被指責私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7年4月的敘利亞,同樣也遭受著美國的“欲加之罪”。

成竹在胸才致命一擊

毋庸置疑,美國發動任何一場戰爭,都會事先不斷運籌謀略。從戰略上看,美國在發動進攻前的準備工作中,絕不僅僅盯著目標國。以2003年3月發動的“伊拉克自由行動”為例,早在2002年下半年,美國就開始了遠交近攻的準備活動,當時的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和美歐洲司令部司令羅爾斯頓,都向土耳其政府秘密通報過美國的“倒薩”作戰計畫。

土耳其不僅是北約成員國,更是美國的戰略盟友,該國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就憑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及良好的後勤保障,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巨大支持。事實上,即便如此,在北線的戰爭準備中,美國也沒有完全把“寶”押在土耳其身上,而是將“雞蛋”裝在了不同的“籃子”裡。另外一個“籃子”,就是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多年來,美國為了削弱並分化伊拉克,大力扶植其庫爾德武裝與伊拉克中央政府對抗,當時的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陣線就是在美國的撮合下實現了聯合,他們也被作為後手,在北線去封堵薩達姆的去路。正是覺得部署到位了,美國才展開軍事行動。

從戰術上看,美國的準備更加細緻入微,甚至列有72小時空中戰術打擊任務的準備時間表。72小時絕非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它被不少智庫視為美軍組織一次快速打擊的空中作戰準備時間。

(摘自《領導文萃》2017年11月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