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會東小米地村:鼓起精氣神繪製美好願景

從金沙江穀底到山嵐頂端, 一幢幢青瓦白牆的房屋凸顯於山間, 一條條蜿蜒盤旋的公路錯綜, 直抵家門。 走進會東縣滿銀溝鎮小米地村, 一片欣欣向榮, 再難想像當年的窘境。

今日的小米地, 路通了、水好了、電穩了、房子漂亮了……更讓人欣喜的是, 村民的變化, 變得肯幹、能幹、敢幹了。

強化組織堡壘, 攻關落後困境

這片背靠大山面臨金沙江的散落村莊, 因其偏遠的區位, 一直徘徊在貧困線, 一年復一年, 消磨了村民的鬥志, 山莊依然保持舊顏。 2015年, 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大山, 乘著這股東風, 小米地村向貧窮、向閉塞發起戰鬥。

村級組織的戰鬥力決定全村發展的高度, 決定群眾致富的遠度。 “強化黨員服務意識, 提高組織公信力;強化領導力, 研究致富課題, 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村兩委清楚的認識到, 強化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至關重要。 決定把“服務”和“致富”確定為提高班子戰鬥力的主要矛盾,

讓黨員成為致富帶頭人。

如何脫貧?如何發展?村兩委和幫扶單位把第一把火燒在了修路上。 在小米地村, 通行條件是一直困擾村民的大難題。 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 孩子上學甚至要走3、4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

幫扶單位和第一書記的帶著挖掘機來了, 經過一番商議, 決定首先打通從滿銀溝鎮銀廠溝至宋家沱連接雲南渡口的公路, 打通村裡人奔康的大通道。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 通村路、通社路開工建設了。 到2015年底, 投入資金30余萬元, 全村打通進村入社、入戶公路40公里, 連接雲南渡口的過江公路7公里, 最偏遠的橋山村民也擁有了公路。

“‘真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啊’, 以前我們也計畫著修路, 但由於居住分散,

難以照顧全面, 而且投入巨大, 修路的提議幾經擱置, 大家也就不想了。 ”小米地村支部書記張天付說, “想想以前, 看看現在, 還有一種如在夢裡的感覺。 ”

他說, “路通了, 大夥兒的心都熱乎起來, 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了, 有人開始過江運來各種物資, 做起了生意。 ”

同時, 村兩委把第二把火燒在產業發展上, 村兩委充分利用第一書記和幫扶單位的資訊優勢, 結合群眾智慧, 規劃致富篇章。 村裡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致富經”, 貧困戶則是“脫貧+致富”雙管齊下, 確保全體群眾同步小康。

村裡群眾幹勁十足, 2016 年, 全村種植烤煙 700畝, 收入 266 萬元, 蠶桑產繭 350 擔, 收入 60 萬元。 還種下枇杷6800株、大棗12000株、核桃2460株。 到年底, 全村39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摘掉貧困的帽子。

用心謀劃再出發, 共繪美好新願景

“今年臍橙開始掛果, 就收入5000餘元, 我準備成立一個合作社, 動員村鄰們一起擴大規模, 形成品牌, 一起走上小康路。 ”鄭昌倫跟記者攀談起了他的致富經。

放眼望去山坡上各類果樹隨風搖曳, 聽聞山間飄蕩的廣播聲,

走過耕作忙碌的背影, 從正在勞作的農戶交談中, 聽到了他們的感恩, 他們的感歎、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為實現“扶上馬、送一程”, 《小米地村扶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如期出爐, 不但規劃致富, 還規劃小康, 把人畜飲水、農田灌溉、電力、公路寫進了規劃, 就連廣播、寬頻、籃球場、健身所、培訓中心等群眾享受生活的大小事情也寫進了。

“今年, 我們在煙、桑兩項成型的產業上收入400余萬元。 同時又種植了350畝軟籽石榴, 培育了2個合作社和6戶家庭農場, 預計石榴掛果後, 每年可為村民增收 500 萬元以上, ”小米地村新任第一書記說, 在實現脫貧的第一件任務後, 村兩委抓住穩定煙桑產量、種植林果管護、勞務技能培訓及輸出等重點, 進一步鞏固和壯大富民產業,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提高群眾收入。

“現在水、路條件都好了,發展生產更方便了。我想進一步擴大石榴種植規模,爭取早日買輛轎車。”脫貧後的範禮發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場壩上健身的、唱歌的人可不少……”小米地村2社的楊仲軍告訴記者,有了民俗文化壩子,得閒或者過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到這裡來搞點娛樂活動,感覺生活更有意思、更充實了。

路修好了,房漂亮了,錢包也鼓了,精神也得好起來。今年以來,村兩委在抓產業培育的同時,花了更多心思來抓“四好”創建,把文明新風“種”進村民心裡。

“按照習俗,老人過生至少要請四、五十桌,但現實是辦酒席的少了,感覺辦事的人家、吃酒的人家都輕鬆了,”小米地村6社的鮑天芬告訴記者,村裡把鋪張浪費、操辦酒席、禁毒防艾都寫進了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算好操辦賬,從“面子”上、經濟上“減負”,本來自己也想辦壽宴的,但算算是虧的,現在決定不辦了。

“每隔一段時間,村社就要挨家挨戶檢查家裡的衛生情況,還在全村評比,自己不弄乾淨,感覺不好意思!”唐世芬說。

樹形象,立口碑;轉觀念,除陋習;編規劃,明思路。今天,會東縣滿銀溝鎮小米地村不斷蛻變,繪製美好的未來!

進一步鞏固和壯大富民產業,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提高群眾收入。

“現在水、路條件都好了,發展生產更方便了。我想進一步擴大石榴種植規模,爭取早日買輛轎車。”脫貧後的範禮發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場壩上健身的、唱歌的人可不少……”小米地村2社的楊仲軍告訴記者,有了民俗文化壩子,得閒或者過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到這裡來搞點娛樂活動,感覺生活更有意思、更充實了。

路修好了,房漂亮了,錢包也鼓了,精神也得好起來。今年以來,村兩委在抓產業培育的同時,花了更多心思來抓“四好”創建,把文明新風“種”進村民心裡。

“按照習俗,老人過生至少要請四、五十桌,但現實是辦酒席的少了,感覺辦事的人家、吃酒的人家都輕鬆了,”小米地村6社的鮑天芬告訴記者,村裡把鋪張浪費、操辦酒席、禁毒防艾都寫進了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算好操辦賬,從“面子”上、經濟上“減負”,本來自己也想辦壽宴的,但算算是虧的,現在決定不辦了。

“每隔一段時間,村社就要挨家挨戶檢查家裡的衛生情況,還在全村評比,自己不弄乾淨,感覺不好意思!”唐世芬說。

樹形象,立口碑;轉觀念,除陋習;編規劃,明思路。今天,會東縣滿銀溝鎮小米地村不斷蛻變,繪製美好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