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毫無保留的經驗之談:如何4步從0到1做一個新產品

編者按:近日, Facebook的產品設計VP Julie Zhuo在Mediu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詳細介紹了怎樣從0到1設計一個產品的方法論, 她將這個一過程分成了4個步驟。 文章由36氪編譯。

最近, 我收到了這麼一個提問:

在過去的工作中, 我負責的都是一些已經很成熟的產品, 我的工作就是通過反復修改來支援產品的進一步增長。 我最近換了一個角色, 開始從頭打造一個新產品。 雖然對我的約束變少了, 但想想前面要走的路還很長就一陣頭大。 你從0到1設計產品的秘訣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論?

在我看來, 從0到1打造出那些能夠為人們創造價值的新產品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和人類一樣, 產品也會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你不能使用和成熟的產品相同的策略來培育一個剛剛起步的產品。

通過給產品開發週期的不同階段進行梳理, 知道每個項目在哪個階段, 以及瞭解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麼,

可以提高你打造出好產品的機會。

第一階段:定義你的使用者

你需要考慮的是, 如果你提出的產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你目標受眾的行為、理解或情緒與之前相比, 應該有什麼不同。 在進行UI設計或編寫代碼之前, 你要有一個關於產品的清晰願景, 而這個願景要基於用戶的需求。

1、去尋找用戶的痛點, 然後找出你想要解決的痛點。

這些痛點並不是說那種非常拗口、或者術語化的表達, 而是每一個走在街上的人可能理解的話語(比如不是“留存率很低”, 而是“人們在飛機上感到無聊和不舒服”)。 優秀的人會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做什麼, 並找出當前解決方案的缺陷。 一定要確認你找出的痛點既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也是你的公司應該關心的問題。 有沒有現有的行為、變通方法、研究或資料告訴你, 這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表面性問題(“我需要從手機上訂購食物”)還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我現在需要在這裡吃東西”)?

2、定義產品的初始目標受眾。

誰最需要你的產品?對誰來說, 你的產品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最急迫的, 以至於他們真的願意為此做點什麼?而且也要弄清楚你產品的功能如何更好地應用到龐大的人群。 一般情況下, 成功的產品都是從一小部分早期嘗鮮者開始, 讓他們喜歡它, 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擴展到更多的人。 前1000個會喜歡你產品的人是誰?

3、試著描述一下, 如果你的產品非常成功, 人們會有什麼不同。

即如果你的產品取得成功,

人們的行為或看法會發生什麼變化?你希望早期使用者對你的產品有什麼預期?如果你打算向目標受眾發起行銷活動, 你會如何推銷產品?

第二階段:讓產品與市場相匹配(PMF)

讓產品與市場相匹配意味著, 你需要建立產品, 然後進行快速反覆運算, 直到它達到你所預期或假設的那樣。 這一階段的關鍵是要為產品做好假設, 並儘快對這些假設進行驗證。

高效地工作, 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1、針對目標群體開展一個MVP。

挑選前1000名熱愛你的產品的人, 設計一種你認為對他們來說非常棒的端對端體驗, 選擇一個更狹窄的受眾意味著你可以在設計上更加堅持。 你的MVP必須是一個最小可行的端到端體驗。 如果人們不知道你的功能,

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或者為什麼要使用它, 或者發現它太慢或有問題, 那麼你就無法很好的去驗證你的產品假設。 與此同時,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會影響你產品成功的一些小事兒上, 比如發明新的按鈕或標籤, 或者是其他相對標準的元件。

2、大膽地定義成功指標, 確保能夠滿足你的目標群體的需求。

成功指標應該能夠說明你的產品是否像你所希望的那樣有價值。 這方面,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使用功能X的用戶留存率為30%”, “使用功能X的人比以前多了三倍”。 一個不好的例子是“X用戶在3個月裡使用了功能X”(像廣告可以使用這樣的流量指標, 所以在這個階段它們就不那麼有用了)。 要把留存率作為你關注的東西, 因為它表明你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價值讓用戶產生黏性。 因為你的目標受眾是比較狹窄的人群,你也應該考慮到大規模使用產品功能的場景(比如分享數量提高了2-3倍,而不是5%)。

3、就算有了結果,也不要急著交付。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目標是驗證產品對一部分人的效果非常好,或者是對產品假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兩者都能夠給出很好的結果。這種心態之所以有用,有兩個原因:

不交付並不意味著你失敗了:在從0到1的開發中,如果說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假設都是正確的,是不現實的。如果團隊執行得很好,並且很快就能深入理解為什麼某個特定的假設沒有成功,那麼他們應該得到獎勵,即使他們給出的建議是調整或關閉這個項目。如果你認為我們所嘗試的每一件事都必須交付,那麼我們只會嘗試一些保守的、循序漸進的想法。

防止過早的優化:在這個階段,你不需要弄清楚你的產品應該如何與另一個有投機想法的產品合作,這是下一階段的內容。不要認為產品中任何現有的東西都是不允許改變的,以免過早地限制你的產品。

第三階段:和解

到了這一階段,你的產品就已經有了一部分使用者了,並能夠擁有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的機會。在產品發佈到更廣泛的受眾之前,我們需要與早期階段的約束達成和解。

這意味著…

1、在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對產品的優化進行權衡。

我們都去經歷過這樣的情況:你的產品似乎經常被分享,但能夠產生的收入卻不樂觀;或者是在你努力確保你的目標受眾能夠瞭解你的產品,你發明了一個新的切入點,但讓另一個團隊的規模受到了限制;或者你的產品增加了20%的大小;或者你的產品與其他團隊正在測試的產品“撞車了”,同時推出這兩款產品會讓人感到困惑等等。這一階段可能會讓人感到艱難和痛苦,可能需要大量的資料採擷、艱苦的工作和跨團隊的討論。但重要的是要記住,人們並不把你的公司看成是產品和組織的集合,他們會把它看作是一種整體體驗。當你無法協調好時,你的產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好消息是,如果你一直遵循這一步驟,你就會證明你的產品對一部分人來說是非常有效的,這應該會形成一股勢頭,説明你將產品融入更廣泛的市場中。

2、對該產品是否對公司有正面影響有清晰的認知。

重要的是,新產品會增加“盤子”的整體尺寸,而不僅僅是讓你公司的市場份額更大。如果這款產品會影響到公司內部的其他產品,它是否會在未來帶來價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負責任的做法是重新評估,而不是推動產品進一步擴張。

3、改善產品,優化使用者體驗。

因為在“產品與市場相匹配”階段意味著盡可能快地行動,你可能會在開發過程中走捷徑,所以產品在工藝和打磨方面還有待欠缺。比如設計很粗糙,按鈕不太一致,有拼寫錯誤,頁面載入的時間較長,混合代碼會產生bug等等。既然你已經進入了和解階段,那麼是時候投入資源,以正確的方式去做了。

第四階段:成長

使你的產品進一步成長意味著要瞭解哪些變化將使產品對更多的人有價值,或者是對已經在使用它的人更有價值。這往往是一個團隊想要真正大展拳腳的地方,但只有在經歷了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到達這裡。那麼,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使用你的產品呢?

一個成功的增長模式應該是這樣的:

1、有一個如何擴大到新的細分市場的故事。

你認為你的產品的下一個1000使用者會是誰?你認為哪些人可以從產品中受益,但現在卻沒有使用?為了讓產品更有價值,你需要在產品中添加什麼功能?擴張的過程可能會有週期性,就像回到第一階段那樣,需要額外的工作來開始新階段的PMF。

2、有一個如何增加用戶深度參與的故事。

什麼樣的變化會讓產品對已經在使用它的人變得更有價值?當人們從第一次使用該產品到日常使用,產品應該是什麼樣子?

3、繼續監控你或許用戶的管道的有效性。

當你能夠拓寬管道流量的時候,證明你的管道還在發揮作用。你是否看到在某一階段轉化率開始下降了?這就意味著你需要採取動作了。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編輯:郝鵬程)

因為它表明你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價值讓用戶產生黏性。 因為你的目標受眾是比較狹窄的人群,你也應該考慮到大規模使用產品功能的場景(比如分享數量提高了2-3倍,而不是5%)。

3、就算有了結果,也不要急著交付。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目標是驗證產品對一部分人的效果非常好,或者是對產品假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兩者都能夠給出很好的結果。這種心態之所以有用,有兩個原因:

不交付並不意味著你失敗了:在從0到1的開發中,如果說我們提出的每一個假設都是正確的,是不現實的。如果團隊執行得很好,並且很快就能深入理解為什麼某個特定的假設沒有成功,那麼他們應該得到獎勵,即使他們給出的建議是調整或關閉這個項目。如果你認為我們所嘗試的每一件事都必須交付,那麼我們只會嘗試一些保守的、循序漸進的想法。

防止過早的優化:在這個階段,你不需要弄清楚你的產品應該如何與另一個有投機想法的產品合作,這是下一階段的內容。不要認為產品中任何現有的東西都是不允許改變的,以免過早地限制你的產品。

第三階段:和解

到了這一階段,你的產品就已經有了一部分使用者了,並能夠擁有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的機會。在產品發佈到更廣泛的受眾之前,我們需要與早期階段的約束達成和解。

這意味著…

1、在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對產品的優化進行權衡。

我們都去經歷過這樣的情況:你的產品似乎經常被分享,但能夠產生的收入卻不樂觀;或者是在你努力確保你的目標受眾能夠瞭解你的產品,你發明了一個新的切入點,但讓另一個團隊的規模受到了限制;或者你的產品增加了20%的大小;或者你的產品與其他團隊正在測試的產品“撞車了”,同時推出這兩款產品會讓人感到困惑等等。這一階段可能會讓人感到艱難和痛苦,可能需要大量的資料採擷、艱苦的工作和跨團隊的討論。但重要的是要記住,人們並不把你的公司看成是產品和組織的集合,他們會把它看作是一種整體體驗。當你無法協調好時,你的產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好消息是,如果你一直遵循這一步驟,你就會證明你的產品對一部分人來說是非常有效的,這應該會形成一股勢頭,説明你將產品融入更廣泛的市場中。

2、對該產品是否對公司有正面影響有清晰的認知。

重要的是,新產品會增加“盤子”的整體尺寸,而不僅僅是讓你公司的市場份額更大。如果這款產品會影響到公司內部的其他產品,它是否會在未來帶來價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負責任的做法是重新評估,而不是推動產品進一步擴張。

3、改善產品,優化使用者體驗。

因為在“產品與市場相匹配”階段意味著盡可能快地行動,你可能會在開發過程中走捷徑,所以產品在工藝和打磨方面還有待欠缺。比如設計很粗糙,按鈕不太一致,有拼寫錯誤,頁面載入的時間較長,混合代碼會產生bug等等。既然你已經進入了和解階段,那麼是時候投入資源,以正確的方式去做了。

第四階段:成長

使你的產品進一步成長意味著要瞭解哪些變化將使產品對更多的人有價值,或者是對已經在使用它的人更有價值。這往往是一個團隊想要真正大展拳腳的地方,但只有在經歷了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到達這裡。那麼,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使用你的產品呢?

一個成功的增長模式應該是這樣的:

1、有一個如何擴大到新的細分市場的故事。

你認為你的產品的下一個1000使用者會是誰?你認為哪些人可以從產品中受益,但現在卻沒有使用?為了讓產品更有價值,你需要在產品中添加什麼功能?擴張的過程可能會有週期性,就像回到第一階段那樣,需要額外的工作來開始新階段的PMF。

2、有一個如何增加用戶深度參與的故事。

什麼樣的變化會讓產品對已經在使用它的人變得更有價值?當人們從第一次使用該產品到日常使用,產品應該是什麼樣子?

3、繼續監控你或許用戶的管道的有效性。

當你能夠拓寬管道流量的時候,證明你的管道還在發揮作用。你是否看到在某一階段轉化率開始下降了?這就意味著你需要採取動作了。

(36氪編譯組出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編輯:郝鵬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