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溫州“藍莓之父” 把大愛寫在鄉村土地上

藍莓產業讓我市6000餘畝荒山變“金山銀山”, 作為引領者的王法格卻因病早逝, 一生豐美然而短暫——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題記

王法格(右一)在文成南田指導藍莓種植。 餘宏傲 攝

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 昨天淩晨6點多, 來自溫州各地的藍莓種植戶, 手捧藍莓樹枝, 來到甌海潘橋狀元峰, 送別溫州“藍莓之父”、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三農服務中心主任王法格。 此前的兩天兩夜, 眾多藍莓種植戶為王法格通宵守靈, 以此向他表達“無比的敬意”。

因病醫治無效的王法格, 永遠長眠在了他所熱愛的土地上。 終年48歲。

48歲, 無論心靈、情感還是事業, 都正閃耀著成熟的從容與豐美。

王法格指導建立的里安市朱山村藍莓基地。 喻計畫 攝

作為一位資深果樹專家, 王法格在全省率先開展藍莓樹的引試工作, 帶領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藍莓創新團隊走進農村貧瘠荒山, 帶動眾多農民投身藍莓種植, 引領了“藍莓產業”這一新興效益農業產業在我市蓬勃發展, 讓6000餘畝荒山變成“金山銀山”, 年總產值超1.2億元。 作為一位元以“三農”服務為工作重點的高校部門負責人,

多年來他 “學農、愛農、專農”, 不斷創新模式服務“三農”, 讓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懂農業, 善經營

帶領農民實現“一畝山萬元錢”

“溫州的藍莓產業能有今天, 大部分功勞歸法格!”得知王法格去世消息的時候, 里安藍莓種植戶朱守義“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只會流淚。 老婆也哭了”。

朱守義一家與王法格情緣深厚。 這家原本並不富裕的農戶, 正是因為接受王法格指導在全市率先試種藍莓, 錢袋子早早鼓了起來。

故事要從2002年講起。

那年, 王法格在研究引種油橄欖專案時, 意外發現藍莓樹是典型的喜酸作物, 他敏感地意識到:溫州大量因“酸、瘠、粘”被荒置的紅黃壤山地, 適合種植藍莓。 很快, 王法格查閱了國內外文獻資料,

發現還未在溫州水果市場上出現的藍莓果實, 因其獨特的保健功效, 正在風靡世界。 這讓他預判:引導農民種植藍莓將有巨大社會需求。

很快, 王法格帶頭組建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藍莓創新團隊, 引入原產於美國的幾十種藍莓品種反復試驗, 篩選出兩大類藍莓良種。 為了讓科研成果轉化為能幫農民致富的產業, 2003年, 王法格找到里安農民朱守義等人, 在里安朱山村開闢了10畝荒山試種藍莓。

“種藍莓的前五年, 我們做得很難。 ”朱守義說, 那時的朱山村還沒通公路, 從山下走到山上要兩個多小時, “法格每個月至少來村裡指導我們一次, 每次都是走路上山, 連著五年, 月月如此。 ”

2005年, 朱守義等人的藍莓樹首次採摘果實,

但由於量少價高, 再加上營養價值鮮為人知, 果實賣不出去, 王法格自己上陣, 幫果農們到處找媒體宣傳, 上網推銷, 還聯繫朋友以及單位、企業工作人員到朱山村採摘遊玩, 通過多種行銷方式把果實推銷一空。

而隨著媒體報導的增多和工商資本的進入, 溫州藍莓市場的“一池春水”逐步啟動。 朱守義的藍莓銷路從2008年起徹底打開, 一畝地基礎投資只需5000多元, 畝產平均300多公斤, 市場批發價最高時達每公斤200元。

看到朱守義賺錢, 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聯繫王法格, 加入到種植藍莓行列。 據我市農業部門介紹, 目前溫州6000余畝藍莓基地, 均直接或間接受到王法格團隊培育的整套技術輻射影響, 許多山區農民通過種藍莓實現“一畝山萬元錢”的夢想。 也因此,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藍莓創新團隊被授予2016年溫州市“工人先鋒號”稱號。去年,王法格又帶領團隊將科研目標鎖定在“森林養生果品藍莓良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推廣”上,獲得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支援。

愛農村,愛農民

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

昨天送別王法格的人群中,還有許多來自鹿城區藤橋鎮雅漾村的村民。

去年8月至今年8月,王法格作為組織部派往雅漾村的第一書記,全心全意支援這個“軟弱渙散後進”村,共為村裡籌集和爭取各類建設資金400多萬元。一年辛勤付出,給村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看到村民還在直接飲用沒有過濾泥沙的山水,王法格帶領村兩委著力提升村裡的自來水工程,把原來只有20噸容量的蓄水池擴建到200噸,同時為村民配上全自動淨水設備;雅漾村原來有很多堆滿垃圾的邊角地,王法格到任後,運用自己的園藝技術,幫全村做了整體環境提升規劃,在村裡建起兩個小遊園;為了幫雅漾村開發生態旅遊,王法格帶著村兩委跑了許多部門,爭取到資金提升村裡岩雅風景區基礎設施。一度後進的雅漾村也因這一系列舉措,一躍成為溫州市文明村、浙江省衛生村,一個月前,還通過了“浙江省美麗宜居示範村”驗收。

“王書記太忙了。他平時白天要跑很多地方指導農戶,所以我們村的黨員會議每次都安排在晚上。”王法格的離去,讓雅漾村黨支部書記陳忠平痛心。當他得知王法格去世前幾天還惦念著村裡那條待修的山路時,眼淚一下子湧出,“我們的事他都放在心上。雅漾有3000多畝山地荒置,王書記在任時一直希望能修一條通村山路,便於以後種果樹開發。”

“作為一名科技人員,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牢固樹立‘學農、愛農、專農’的專業思想,深入農村,深入貧困山區,深入生產一線,為‘三農’服務。”這是王法格在業務自傳裡的自陳。

正是出於對農村對農民的熱愛,讓王法格在學校支持下開創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三農服務中心,這是全國高校首個以三農服務為工作重點的部門。7年來,他不斷創新開展“三農”工作: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農業流動總醫院為平臺,根據農民的具體需要,組織多學科專家團隊下鄉開展個性化服務;創建科技特派員“18243”工作機制,將對接地農業發展需求和特派員自身專業特長結合……這些精准為農服務,深受農民和行業部門好評。

念親人,念他人

心靈深處是永不衰朽的樹之魂

“當大家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不在人世了。不過大家不必過度悲傷,因為至少在這急轉直下的人生岔口,我還來得及做一次清醒而鄭重的道別……”

11月28日10點02分,王法格帶著深深的眷戀離開人世。當天上午11點28分,他的妻子代他在他的朋友圈向所有人告別。並附上王法格在去世前十餘天寫下的一封告別信。

王法格的離去讓所有人猝不及防,包括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一直引起腹痛的膽結石會惡變。9月25日,醫生在對王法格實施膽結石手術中,意外發現他的體內膽囊未分化癌晚期伴腹腔廣泛轉移。術後,王法格心態平和、堅強樂觀地和病魔抗爭了64個日夜,他常對前去探望他的親友、同事們說:“我什麼痛都能忍受,我會好起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親人要照顧……”對母親,還未能奉養天年;對妻子,“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對最放心不下的女兒,一直想做她生活中的光,為她照亮前路……然而,生命無常。

王法格去世前一個月,溫州市舉行農民技術職稱評審,作為評審團專家組組長,他說自己一定要出席,妻子拉都拉不住,他的理由很堅決:“我答應過要去。農民評個職稱很不容易,不能對不起農民。”那天評審結束回到家時,他渾身冷汗。

這樣一個始終心念他人的人,生命在48歲戛然而止,留給世界無盡的遺憾。但正如他所欣賞的作家王小波那篇《靈魂深處》所寫:“其實,無所謂繁盛,無所謂衰逝……留下的,是所見深處那揮之不去,永不衰朽的樹之魂。”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王法格老師不僅在農業科研領域出類拔萃,對‘三農’更是充滿感情,這值得我們在悟透十九大精神和服務‘三農’的過程中認真學習。”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陽表示,作為農類特色的高校,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今後要以王法格老師為標杆,多傾聽基層群眾心聲,多搞接地氣的科研,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把科研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讓每個農民感受到發展的溫度。

記者 李藝

也因此,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藍莓創新團隊被授予2016年溫州市“工人先鋒號”稱號。去年,王法格又帶領團隊將科研目標鎖定在“森林養生果品藍莓良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推廣”上,獲得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支援。

愛農村,愛農民

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

昨天送別王法格的人群中,還有許多來自鹿城區藤橋鎮雅漾村的村民。

去年8月至今年8月,王法格作為組織部派往雅漾村的第一書記,全心全意支援這個“軟弱渙散後進”村,共為村裡籌集和爭取各類建設資金400多萬元。一年辛勤付出,給村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看到村民還在直接飲用沒有過濾泥沙的山水,王法格帶領村兩委著力提升村裡的自來水工程,把原來只有20噸容量的蓄水池擴建到200噸,同時為村民配上全自動淨水設備;雅漾村原來有很多堆滿垃圾的邊角地,王法格到任後,運用自己的園藝技術,幫全村做了整體環境提升規劃,在村裡建起兩個小遊園;為了幫雅漾村開發生態旅遊,王法格帶著村兩委跑了許多部門,爭取到資金提升村裡岩雅風景區基礎設施。一度後進的雅漾村也因這一系列舉措,一躍成為溫州市文明村、浙江省衛生村,一個月前,還通過了“浙江省美麗宜居示範村”驗收。

“王書記太忙了。他平時白天要跑很多地方指導農戶,所以我們村的黨員會議每次都安排在晚上。”王法格的離去,讓雅漾村黨支部書記陳忠平痛心。當他得知王法格去世前幾天還惦念著村裡那條待修的山路時,眼淚一下子湧出,“我們的事他都放在心上。雅漾有3000多畝山地荒置,王書記在任時一直希望能修一條通村山路,便於以後種果樹開發。”

“作為一名科技人員,始終不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牢固樹立‘學農、愛農、專農’的專業思想,深入農村,深入貧困山區,深入生產一線,為‘三農’服務。”這是王法格在業務自傳裡的自陳。

正是出於對農村對農民的熱愛,讓王法格在學校支持下開創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三農服務中心,這是全國高校首個以三農服務為工作重點的部門。7年來,他不斷創新開展“三農”工作: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農業流動總醫院為平臺,根據農民的具體需要,組織多學科專家團隊下鄉開展個性化服務;創建科技特派員“18243”工作機制,將對接地農業發展需求和特派員自身專業特長結合……這些精准為農服務,深受農民和行業部門好評。

念親人,念他人

心靈深處是永不衰朽的樹之魂

“當大家看到這封信時,我已經不在人世了。不過大家不必過度悲傷,因為至少在這急轉直下的人生岔口,我還來得及做一次清醒而鄭重的道別……”

11月28日10點02分,王法格帶著深深的眷戀離開人世。當天上午11點28分,他的妻子代他在他的朋友圈向所有人告別。並附上王法格在去世前十餘天寫下的一封告別信。

王法格的離去讓所有人猝不及防,包括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一直引起腹痛的膽結石會惡變。9月25日,醫生在對王法格實施膽結石手術中,意外發現他的體內膽囊未分化癌晚期伴腹腔廣泛轉移。術後,王法格心態平和、堅強樂觀地和病魔抗爭了64個日夜,他常對前去探望他的親友、同事們說:“我什麼痛都能忍受,我會好起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親人要照顧……”對母親,還未能奉養天年;對妻子,“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對最放心不下的女兒,一直想做她生活中的光,為她照亮前路……然而,生命無常。

王法格去世前一個月,溫州市舉行農民技術職稱評審,作為評審團專家組組長,他說自己一定要出席,妻子拉都拉不住,他的理由很堅決:“我答應過要去。農民評個職稱很不容易,不能對不起農民。”那天評審結束回到家時,他渾身冷汗。

這樣一個始終心念他人的人,生命在48歲戛然而止,留給世界無盡的遺憾。但正如他所欣賞的作家王小波那篇《靈魂深處》所寫:“其實,無所謂繁盛,無所謂衰逝……留下的,是所見深處那揮之不去,永不衰朽的樹之魂。”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王法格老師不僅在農業科研領域出類拔萃,對‘三農’更是充滿感情,這值得我們在悟透十九大精神和服務‘三農’的過程中認真學習。”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陽表示,作為農類特色的高校,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今後要以王法格老師為標杆,多傾聽基層群眾心聲,多搞接地氣的科研,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把科研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讓每個農民感受到發展的溫度。

記者 李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