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互聯網半壁江山齊聚烏鎮,BAT大佬都說了些啥?

昨天, 以“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用——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正式拉開了帷幕。

阿裡CEO馬雲、騰訊CEO馬化騰、百度CEO李彥宏、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蘋果CEO蒂姆-庫克、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京東CEO劉強東、小米CEO雷軍、新浪董事曹國偉、搜狐董事張朝陽、滴滴出行CEO程維、網易CEO丁磊、美團CEO王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愛奇藝CEO龔宇、知乎創始人周源、摩拜單車CEO王曉峰、得到創始人羅振宇、360董事長周鴻禕、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聯想CEO楊元慶、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等全國各地的互聯網大佬們紛紛聚集烏鎮。

此次主要是圍繞數字經濟、新零售、人工智慧、互聯網與社會、網路空間治理和互聯網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那麼, 在本次大會上, BAT大佬們都說了些什麼?

以下截取了部分演講內容, 有刪節:

馬化騰:開放、共制和共建

這是我第四次來烏鎮互聯網大會。

今年最明顯的變化是, 會場的很多服務環節都實現了數位化升級, 比如車牌自動識別、人臉識別、手機掃碼叫導覽車、點餐等, 還有包括微信支付在內的移動支付, 包括摩拜在內的共用單車。

這些都是在這一兩年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帶來的創新。

這些細小的變化, 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數位技術帶來的實惠。 另外, 今年展廳的科技感更強了, 比如機器人、翻譯機、量子通信等。 今年騰訊展出的項目基本上都跟前沿技術有關, 比如AI和VR。

僅僅在這一年的時間裡, 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裡面, 有七家是科技公司, 這七家裡面又有五家是互聯網公司。

但是, 當外界掌聲越熱烈的時候, 我們更需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責任。 我從三方面分享對責任的理解:

第一是創新。

我們今年提出, 騰訊要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 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創新。 在數位經濟時代, 新產品的反覆運算速度都是以月、甚至以天為單位的,

大公司也需要非常快速和敏捷地反覆運算。

過去, 中國企業主要扮演新技術的跟隨者, 但今天我們需要成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貢獻者。 比如我們通過騰訊雲將最新的技術開放給企業;通過內容開放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第二是賦能。

數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 是融合而不是替代。

過去我們說, 互聯網公司要盡力解決個人用戶的“痛點”。 未來, 數字經濟要求我們互聯網公司給各行各業賦能, 解決傳統企業的“痛點”。

我們需要通過智慧連接, 説明各行各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升級, 讓各行各業最終能夠在雲端用人工智慧處理大資料。

第三個是治理。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平臺, 正在從“多用戶”平臺, 變成“全用戶”平臺,

它像水電設施一樣, 成為今天人類社會所有個人和組織的基本需求, 這對互聯網公司的業務模式、組織形態和企業責任等都將提出新的要求。

李彥宏:AI是成長新動力

10年前中國互聯網線民成長速度在50%以上, 今天已經降到了6%左右。 事實上是過去4年中國互聯網線民的成長速度已經慢於中國GDP的成長速度。 這意味著什麼呢?

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沒有了。

去年我在這裡說“無線互聯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下一幕是人工智慧。當時很多人不同意,他們說只是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今年,之前講下半場的人,都開始講人工智慧了。

所以,今天我也講一講人工智慧。

曾經推動互聯網不斷、快速發展的增長動力有三個:線民人數的增加,上網時間的增加,以及網上信息量的增加。

而現在,線民紅利沒有了,但是成長的動力還有,這個動力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今天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非常像十幾年前的中國互聯網。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會在未來幾十年不斷推動數位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技術紅利)。具體的講,有三個成長動力:

第一:演算法。

人工智慧尤其是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在過去幾年迅速發展,不斷的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深度學習,DNN、RNN、CNN 到 GAN……不停地有新的發明創造出來。

第二:算力。

計算的成本在不斷下降,伺服器越來越強大,過去我們覺得人工智慧不實用,是因為算力太大,但今天算力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可以使得很多的人工智慧應用變的實際,變得可用了。

第三:數據。

資料的產生仍然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在發展,尤其對於中國互聯網來說,7.5億的線民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同樣的文化,遵守同樣的法律。

這三個動力現在都在快速地成長,所以我還是非常樂觀的。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就是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又會以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人工智慧跟過去互聯網非常不一樣,有強大的垂直整合的特點,就是“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以前,互聯網公司基本上是以軟體為主,但今天是軟體、硬體、服務這三者要進行強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效力。

馬雲: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今天我想分享三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將會“從有到無”。

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路而存在。

第二,對網路空間、對數位經濟與其擔心,不如擔當。

這幾年幾乎全球彌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和技術的擔心之中,擔心機器會搶走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制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的發明之中。

其實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人不去重複自己,而是去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一步進化。

我相信機器會讓人的工作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有創造力。

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30年,我們將把機器變成人,但是最終應該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10%,而這10%,機器是不可能超越人類的。

第三,在新時代、新機遇,數字經濟將重塑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將會有新的模型。

人類只有成為“命運共同體”,共建“命運共同體”。未來30年,製造業不再是帶動就業的引擎,未來的製造業都將會是服務業,未來的服務業也必須是新型製造業。因為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而人類將會從事更有創意、更有創造、更有體驗的工作,服務業一定會成為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全球化必須更加普惠,今天的問題不是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不完善造成的。30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幾個帝王手裡,3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6萬家大企業手裡,未來貿易應該屬於中小企業。過去是20%人的受益,未來必須是80%人的受益。

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是時代的寵兒,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機遇和財富,但更重要的是應該擔當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巨大責任,因此互聯網公司應該靠不斷創新贏得市場,要靠擔當、共用和普惠精神贏得尊重。

另:

蘋果CEO庫克也“帶著”自家剛推出沒幾月的ARKit來烏鎮講了講技術問題。他著重強調了所看好的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把數位影像與真實世界疊加,可能在幫助人們工作、醫療、教育等領域,有諸多突破性想像空間。

庫克認為無需擔心機器像人一樣思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這才值得擔憂。科技本身無好壞之分,應確保技術擁有人性,這是企業們的共同責任。

另: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也來了,不過沒單獨演講,倒是和雷軍幾個一起坐著嘮了嘮嗑。

他提到,穀歌已經跨越到AI階段了,過去是由人適應電腦,未來是電腦適應人。計算將無所不在,涵蓋語音、視覺等多種形式。

未來數字經濟,終將超越互聯網。

另: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主要談了談5G的未來前景,比如給消費者帶來移動互聯網網速巨幅提升、物聯網、工業級的可靠性和即時性等。他還宣佈,華為明年將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5G全套網路解決方案,2019年將推出支援5G的麒麟晶片及相應智慧手機。

以後各行各業不不再是標準化、規模化,而是定制化和智慧化。

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未來30年的變化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一個全新的智慧時代悄然來臨。

這意味著什麼呢?

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沒有了。

去年我在這裡說“無線互聯網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下一幕是人工智慧。當時很多人不同意,他們說只是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今年,之前講下半場的人,都開始講人工智慧了。

所以,今天我也講一講人工智慧。

曾經推動互聯網不斷、快速發展的增長動力有三個:線民人數的增加,上網時間的增加,以及網上信息量的增加。

而現在,線民紅利沒有了,但是成長的動力還有,這個動力就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今天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非常像十幾年前的中國互聯網。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會在未來幾十年不斷推動數位經濟的發展(又稱為技術紅利)。具體的講,有三個成長動力:

第一:演算法。

人工智慧尤其是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在過去幾年迅速發展,不斷的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深度學習,DNN、RNN、CNN 到 GAN……不停地有新的發明創造出來。

第二:算力。

計算的成本在不斷下降,伺服器越來越強大,過去我們覺得人工智慧不實用,是因為算力太大,但今天算力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可以使得很多的人工智慧應用變的實際,變得可用了。

第三:數據。

資料的產生仍然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在發展,尤其對於中國互聯網來說,7.5億的線民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同樣的文化,遵守同樣的法律。

這三個動力現在都在快速地成長,所以我還是非常樂觀的。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就是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又會以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人工智慧跟過去互聯網非常不一樣,有強大的垂直整合的特點,就是“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以前,互聯網公司基本上是以軟體為主,但今天是軟體、硬體、服務這三者要進行強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效力。

馬雲: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今天我想分享三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將會“從有到無”。

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路而存在。

第二,對網路空間、對數位經濟與其擔心,不如擔當。

這幾年幾乎全球彌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和技術的擔心之中,擔心機器會搶走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制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的發明之中。

其實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人不去重複自己,而是去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一步進化。

我相信機器會讓人的工作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有創造力。

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30年,我們將把機器變成人,但是最終應該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10%,而這10%,機器是不可能超越人類的。

第三,在新時代、新機遇,數字經濟將重塑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將會有新的模型。

人類只有成為“命運共同體”,共建“命運共同體”。未來30年,製造業不再是帶動就業的引擎,未來的製造業都將會是服務業,未來的服務業也必須是新型製造業。因為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而人類將會從事更有創意、更有創造、更有體驗的工作,服務業一定會成為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全球化必須更加普惠,今天的問題不是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不完善造成的。30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幾個帝王手裡,3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6萬家大企業手裡,未來貿易應該屬於中小企業。過去是20%人的受益,未來必須是80%人的受益。

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是時代的寵兒,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機遇和財富,但更重要的是應該擔當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巨大責任,因此互聯網公司應該靠不斷創新贏得市場,要靠擔當、共用和普惠精神贏得尊重。

另:

蘋果CEO庫克也“帶著”自家剛推出沒幾月的ARKit來烏鎮講了講技術問題。他著重強調了所看好的增強現實技術,通過把數位影像與真實世界疊加,可能在幫助人們工作、醫療、教育等領域,有諸多突破性想像空間。

庫克認為無需擔心機器像人一樣思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這才值得擔憂。科技本身無好壞之分,應確保技術擁有人性,這是企業們的共同責任。

另: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也來了,不過沒單獨演講,倒是和雷軍幾個一起坐著嘮了嘮嗑。

他提到,穀歌已經跨越到AI階段了,過去是由人適應電腦,未來是電腦適應人。計算將無所不在,涵蓋語音、視覺等多種形式。

未來數字經濟,終將超越互聯網。

另: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主要談了談5G的未來前景,比如給消費者帶來移動互聯網網速巨幅提升、物聯網、工業級的可靠性和即時性等。他還宣佈,華為明年將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5G全套網路解決方案,2019年將推出支援5G的麒麟晶片及相應智慧手機。

以後各行各業不不再是標準化、規模化,而是定制化和智慧化。

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未來30年的變化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一個全新的智慧時代悄然來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