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姑鳥吃過吧!對 東北的!我們從小就吃

對東北人民來說, “姑娘”首先是一種水果!

秋風漸起, 市面上多了一種“穿了一層衣服”的小圓果子。 常有罹患自然缺失症的顧客問曰:“這啥呀?”而攤販則帶著不知其所以然的微笑答曰:“姑娘!”不要追問是哪兩個字, 他答不上來的。

不止國內, 波士頓市場上也有這“姑娘”。

姑娘的名字

關於“姑娘”這個名字, 李時珍做過考據:“蓋姑娘乃瓜囊之訛, 古者瓜姑同音, 娘囊之音亦相近耳。 ”但這是個孤證, 看起來不太靠譜, 只能姑妄聽之。 唯一類似的描述是朱橚的《救荒本草》:“姑娘菜……結房如囊, 似野西瓜。 ”這也是這個名稱最早的記載。

你也許見過熟透的“姑娘”。

大概是覺得吃姑娘不太好意思, 很多人在讀這個詞的時候會加上很強的兒化音, 變成“姑蔫兒”甚至“姑鳥兒”, 寫下來還會畫蛇添足加個草字頭以示是種植物。 關於後一種讀法我聽過一個民間的解釋:會吃的人, 能嘬盡果肉而保持果皮完整, 然後以果皮為笛吹出咕嘰咕嘰的鳥叫。 我小時候舌頭靈活性不行(後來練過, 周圍也沒有口活逆天的小朋友, 總之是沒見過有人能實現, 所以也不大信。

姑娘的屬名

上大學以後, 憑著特別的果實形象, 我很快就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裡翻到了姑娘的正式中文名——茄科酸漿屬(Physalis L.)幾種植物的統稱。 這個屬的特徵是花萼在果期增大成囊狀, 把漿果完全地包裹在裡面, 屬名遂來自希臘文的“氣泡”一詞。

包裹漿果的, 是花萼。

姑娘到底是什麼?

回到植物上來。 酸漿屬大約有75-90個物種, 絕大多數的都來自美洲, 其中至少有46個是墨西哥特有種。

並非所有的酸漿都能吃, 而栽培最為廣泛、市場上最常見的種類是燈籠果P. peruviana, 原產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的高海拔地區。 這個種的果實成熟時是黃色的, 燈籠的外衣在上市時通常已經有些枯萎, 狀如草紙。 剝去花萼, 讓漿果在齒間爆開, 口感類似小番茄而略堅韌, 味道卻更接近草莓或鳳梨, 有時還帶有一層奶油味。 這個種大約在明朝末年引入中國, 由於能夠耐受乾旱貧瘠, 很快就傳播到各地乃至逸為野生。 和P. peruviana差不多同時傳入中國的還有親緣關係很近的毛酸漿P. pubescens, 形態上很難和前者區別,大家知道它也能吃就好了。

燈籠果及切面。

而今市面上所謂“東北姑娘”,大抵都是燈籠果的栽培品種,有些是現代陸續引進的。根據顏色或來源,東北人把這類果子稱為黃姑娘或洋姑娘。大概在19世紀初,黃姑娘被引種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這裡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半個世紀以後,這種植物出現在英國本土,並得到了一個Cape gooseberry的名字。大家一定還記得gooseberry本來指的是醋栗,巧合的是,“燈籠果”這個名稱在中國東北指的也是醋栗,只不過醋栗是實心燈籠,而黃姑娘是空心燈籠。

燈籠和醋栗都像燈籠,只不過是空心的。

東北有個紅姑娘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東北同學要不樂意了:“俺們zei噶自古以來就有姑娘啊你憑什麼說是外國來的你想咋地?”別急,中國確實有土生土長的姑娘,不過不是黃姑娘,而是紅姑娘——酸漿P. alkekengi以及它的變種掛金燈var. francheti(順便說我對這種靠有毛沒毛分的變種不大看得上)。酸漿的自然分佈區從南歐到東亞,中國大多數省份都能看到這位紅姑娘的倩影。

紅姑娘。

顧名思義,紅姑娘的外衣和肉體都是紅色的,囊狀宿萼的體積也比黃姑娘大得多,成熟時非常顯眼,因而也被當做觀賞植物栽培。李時珍寫道:“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由於果實在植株上停留的時間很長,深秋時節宿萼的葉肉部分提前凋落,只剩網狀的葉脈籠罩著果實,亦頗堪賞玩。

漸變的過程。

就是這樣的。

東京淺草寺四萬六千日酸漿節。

吃貨們,當心

並非所有的酸漿屬植物都能吃。中國有分佈的種裡,苦蘵[zhí]P. angulata長得和黃姑娘很像,只是果實略小。我嘗過它的果實,麻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熟透,建議大家不要嘗試。說起來苦蘵這個名字本來指的是酸漿的小苗,李時珍說“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不知道是不是誤用在了果實較小的P. angulata上。這也是個原產美洲的種,歸化於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不知道何時傳入中國的。

苦蘵果實較小。

和酸漿略相似的植物還有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des,花藍色、萼筒不完全合生而有高聳的棱,可以與酸漿區分。假酸漿的果實不能吃,但種子可以用來製作冰粉,因而有“冰粉草”的別稱。

假酸漿。

姑娘雖然好吃,畢竟是茄科植物,全株含有毒生物鹼。不僅是根莖葉不能吃,未成熟的果實也不要往嘴裡放。以前出野外的時候,曾經有嚮導酒後喪失辨別力、吃了幾顆未成熟的紅姑娘而食物中毒被送去醫院的,吾輩喜愛野果的吃貨當深以為戒。

形態上很難和前者區別,大家知道它也能吃就好了。

燈籠果及切面。

而今市面上所謂“東北姑娘”,大抵都是燈籠果的栽培品種,有些是現代陸續引進的。根據顏色或來源,東北人把這類果子稱為黃姑娘或洋姑娘。大概在19世紀初,黃姑娘被引種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這裡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半個世紀以後,這種植物出現在英國本土,並得到了一個Cape gooseberry的名字。大家一定還記得gooseberry本來指的是醋栗,巧合的是,“燈籠果”這個名稱在中國東北指的也是醋栗,只不過醋栗是實心燈籠,而黃姑娘是空心燈籠。

燈籠和醋栗都像燈籠,只不過是空心的。

東北有個紅姑娘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東北同學要不樂意了:“俺們zei噶自古以來就有姑娘啊你憑什麼說是外國來的你想咋地?”別急,中國確實有土生土長的姑娘,不過不是黃姑娘,而是紅姑娘——酸漿P. alkekengi以及它的變種掛金燈var. francheti(順便說我對這種靠有毛沒毛分的變種不大看得上)。酸漿的自然分佈區從南歐到東亞,中國大多數省份都能看到這位紅姑娘的倩影。

紅姑娘。

顧名思義,紅姑娘的外衣和肉體都是紅色的,囊狀宿萼的體積也比黃姑娘大得多,成熟時非常顯眼,因而也被當做觀賞植物栽培。李時珍寫道:“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由於果實在植株上停留的時間很長,深秋時節宿萼的葉肉部分提前凋落,只剩網狀的葉脈籠罩著果實,亦頗堪賞玩。

漸變的過程。

就是這樣的。

東京淺草寺四萬六千日酸漿節。

吃貨們,當心

並非所有的酸漿屬植物都能吃。中國有分佈的種裡,苦蘵[zhí]P. angulata長得和黃姑娘很像,只是果實略小。我嘗過它的果實,麻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熟透,建議大家不要嘗試。說起來苦蘵這個名字本來指的是酸漿的小苗,李時珍說“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不知道是不是誤用在了果實較小的P. angulata上。這也是個原產美洲的種,歸化於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不知道何時傳入中國的。

苦蘵果實較小。

和酸漿略相似的植物還有假酸漿Nicandra physalodes,花藍色、萼筒不完全合生而有高聳的棱,可以與酸漿區分。假酸漿的果實不能吃,但種子可以用來製作冰粉,因而有“冰粉草”的別稱。

假酸漿。

姑娘雖然好吃,畢竟是茄科植物,全株含有毒生物鹼。不僅是根莖葉不能吃,未成熟的果實也不要往嘴裡放。以前出野外的時候,曾經有嚮導酒後喪失辨別力、吃了幾顆未成熟的紅姑娘而食物中毒被送去醫院的,吾輩喜愛野果的吃貨當深以為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