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山有條70公里古道,是“海上絲綢之路”,如今風景依在

【瞭解更多湖南旅遊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訂閱《三湘旅遊》頭條號;公益發佈旅遊及美食資訊, 歡迎投送原創旅遊元素稿件;如有喜歡的內容, 順手收藏並分享給您的親友】

中山市岐澳古道, 修築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 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 當時就有不少香山、四邑民眾, 從古道走向澳門謀生、參與海外貿易。

(▲歷史上的古道)

古道現存段落大部分位於五桂山境內

目前, 岐澳古道現存段落大部分位於五桂山境內, 初步調查顯示, 包括古驛道路址在內, 沿線散佈著雲逕寺遺址、桂峰茶亭遺址等近10處歷史遺跡, 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民國以前, 香山縣的交通不似如今這般四通八達。 據《香山縣誌續編》記載:“西北諸鄉, 均以航行為捷;東南諸鄉, 則陸路交通為多。 ”可見, 根據輿地的實際狀況, 香山縣的西北和東南地區還有水路和陸路的分野,

西北多走水路, 東南多行陸路。

《中山市志》記載的古代陸路要道有四條, 最早的是從沙溪、大湧至石岐的“西河石路”, 修築於清康熙年間;另三條修築于清咸豐年間, 分別是從縣城東至南朗等地的“東幹大道”、縣城南通往澳門的“南幹大道”, 以及位於縣城東南面長不過百米的“蜆湧瑩石路”。 這四條要道, 唯有西河石路位於西北, 其他三條都在東南。

(▲歷史上的古道)

民國13年(1924年), 中山擁有了歷史上第一條公路“岐環公路”, 隨後多條公路又在各鄉鎮陸續修築完成。 建國至今, 跨省、跨市、跨鎮的公路亦是數不勝數。 於是, 舊時的古道淹沒在了城市建設的大發展之中, 漸漸被人遺忘。

如今保留下來的較為完整的古道路段, 只有隱藏在五桂山脈之中的“岐澳古道”。

(▲五桂山內其中一段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是舊時石岐至澳門的通道, 包括了上述提及的東幹大道和南幹大道, 而今留存的五桂山石瑩橋雲逕山的一段, 是屬於南幹大道的部分。 岐澳古道被今人譽為“中山的絲綢之路”或“香山近代的茶馬古道”, 如此譬喻, 似乎呈現了一幅昔日石岐、澳門兩地商貿文化往來的繁榮圖景。

七十公里岐澳古道, 藏著無數艱辛足跡

實際上, 在岐澳古道長達七十公里的險山峻途中, 掩埋的是無數往來貿易謀生者的艱辛足跡, 近代有詩《走翠微》為記。

《走翠微》的創作者是近代革命家、學者鄭彼岸先生,

中山縣濠頭村人, 文武皆能, 早年加入同盟會, 參與策劃起義, 還創辦了中山第一份縣報《香山旬報》, 晚年受聘主持中山縣的修志工作, 治史嚴謹、見識過人。 他對民謠、諺語、方言等民間文學非常珍視, 畢其一生致力於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 《走翠微》運用的是石岐方言, 文辭淺白, 通俗易懂, 可見鄭彼岸先生對民間文學養分的吸納與運用。

▲上圖:1947年中山縣政府聘鄭彼岸為文獻委員會籌備處主任的函(中山市檔案館藏)。

《走翠微》講述了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弱女、作者的表妹徐慧俠,寄住在石岐濠頭鄉,因父親早亡,只能通過“學走翠微”來掙錢贍養老母親。“翠微”是指現在的珠海,是舊時石岐前往澳門的途經之地。“走翠微”的意思是將貨物運往珠海販賣,然後再購置其它貨物運回石岐售賣,從而獲得微薄的盈利。

由詩作內容可知,徐慧俠走一趟翠微需要兩天一夜的時間,第一天天未亮便啟程,下午三時左右到翠微,將挑來的米賣完後,在客棧投宿一晚;第二天黎明時分到圩市爭購青鹽和豆,然後再啟程回石岐,黃昏時分到家;次日還得去濠頭街市售賣運回的貨物。行程緊湊,容不得一絲懈怠和喘息。

當時行走在岐澳古道是怎樣一番境況?

《香山縣誌續編》有路線記載:“自縣治南門起,十五裡為桂峰茶亭,又十五裡為雙合山,又十餘裡為石鼓墶,又十三裡曰沙橋,中通一徑,上為平逕頂,有雲徑寺茶亭,良穀二都交界處,由雲徑寺稍北折而東至石瑩橋,又二裡至大南坑,又二裡蚺蛇塘汛,又南行裡余至馳馬坡,三裡許至平湖沙岡,又五十裡至前山寨,又十餘裡至蓮花逕沙堤,又六七裡至澳門。”

可見沿路翻山越嶺,山道逶迤難行,一如詩中所吟歎的:“長江過後要穿山,此時行路最艱難。山程約莫三塘汛,三個鐘頭行不盡。山路崎嶇最惡行,忽然斜逕忽深坑。沙乸時時傷腳板,石頭又掯了哥青。”(石岐話稱十裡為一“塘汛”,“了哥青”指脛骨前部。)

十五歲的女孩,挑著沉重的米擔,頂著烈日或風雨,行走在崎嶇的山路,需咬牙前行,才不至跟丟大隊。對於累極的行路者來說,路上唯一的安慰是茶亭的出現。“行盡此山到大布,遠望茶亭在前路。此時擔子雖在肩,心裡已如釋重負。

趕到茶亭暫息肩,粗茶到口如甘露。飯鵝(即飯團)取出凍冰冰,胡亂吃完又舉步。”茶亭是沿路供行人休憩之所,通常還出售茶水,上文縣誌記載有提到的是“桂峰茶亭”和“雲徑寺茶亭”。

詩中還提到,如此艱辛地走一趟,所賺不過十多元,“米價每元三兩幾,不夠娘兒吃兩天。”如此,石岐女徐慧俠需要不停地往返于石岐翠微,才能夠保障基本的生活。

鄭彼岸先生在詩文最後感慨:“君不見濠頭街市前,許多小販坐街邊,壓肩貨擔剛才歇,又擺街邊求賣脫。買者須知豆與鹽,盡是貧民身上血。”

(▲五桂山內其中一段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被歷史埋藏了八十多年,近幾年才漸為人所知曉。

探尋古道的遊人來此懷古:“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是經岐澳古道從澳門返回家鄉翠亨村的;1839年,林則徐從石岐去澳門巡視禁煙也是走的岐澳古道;據遺址碑文記載,岐澳古道上的雲徑寺茶亭或由鄭觀應捐資所建……”

(▲五桂山內其中一段岐澳古道)

然而歷史的構成,除了偉人的豐功,還有許許多多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像石岐少女徐慧俠這樣在岐澳古道上艱苦行走,奮鬥求生的芸芸眾生,也值得我們銘記。

(撰文:陳琳琳/中山檔案方志 彩圖:一飛攝影工作室)

【發佈:三湘旅遊/頭條號】

(旅遊資訊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圖文作者,切勿裁剪影響構圖;旅遊攝影作品,版權所有,嚴禁盜圖)

▲上圖:1947年中山縣政府聘鄭彼岸為文獻委員會籌備處主任的函(中山市檔案館藏)。

《走翠微》講述了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弱女、作者的表妹徐慧俠,寄住在石岐濠頭鄉,因父親早亡,只能通過“學走翠微”來掙錢贍養老母親。“翠微”是指現在的珠海,是舊時石岐前往澳門的途經之地。“走翠微”的意思是將貨物運往珠海販賣,然後再購置其它貨物運回石岐售賣,從而獲得微薄的盈利。

由詩作內容可知,徐慧俠走一趟翠微需要兩天一夜的時間,第一天天未亮便啟程,下午三時左右到翠微,將挑來的米賣完後,在客棧投宿一晚;第二天黎明時分到圩市爭購青鹽和豆,然後再啟程回石岐,黃昏時分到家;次日還得去濠頭街市售賣運回的貨物。行程緊湊,容不得一絲懈怠和喘息。

當時行走在岐澳古道是怎樣一番境況?

《香山縣誌續編》有路線記載:“自縣治南門起,十五裡為桂峰茶亭,又十五裡為雙合山,又十餘裡為石鼓墶,又十三裡曰沙橋,中通一徑,上為平逕頂,有雲徑寺茶亭,良穀二都交界處,由雲徑寺稍北折而東至石瑩橋,又二裡至大南坑,又二裡蚺蛇塘汛,又南行裡余至馳馬坡,三裡許至平湖沙岡,又五十裡至前山寨,又十餘裡至蓮花逕沙堤,又六七裡至澳門。”

可見沿路翻山越嶺,山道逶迤難行,一如詩中所吟歎的:“長江過後要穿山,此時行路最艱難。山程約莫三塘汛,三個鐘頭行不盡。山路崎嶇最惡行,忽然斜逕忽深坑。沙乸時時傷腳板,石頭又掯了哥青。”(石岐話稱十裡為一“塘汛”,“了哥青”指脛骨前部。)

十五歲的女孩,挑著沉重的米擔,頂著烈日或風雨,行走在崎嶇的山路,需咬牙前行,才不至跟丟大隊。對於累極的行路者來說,路上唯一的安慰是茶亭的出現。“行盡此山到大布,遠望茶亭在前路。此時擔子雖在肩,心裡已如釋重負。

趕到茶亭暫息肩,粗茶到口如甘露。飯鵝(即飯團)取出凍冰冰,胡亂吃完又舉步。”茶亭是沿路供行人休憩之所,通常還出售茶水,上文縣誌記載有提到的是“桂峰茶亭”和“雲徑寺茶亭”。

詩中還提到,如此艱辛地走一趟,所賺不過十多元,“米價每元三兩幾,不夠娘兒吃兩天。”如此,石岐女徐慧俠需要不停地往返于石岐翠微,才能夠保障基本的生活。

鄭彼岸先生在詩文最後感慨:“君不見濠頭街市前,許多小販坐街邊,壓肩貨擔剛才歇,又擺街邊求賣脫。買者須知豆與鹽,盡是貧民身上血。”

(▲五桂山內其中一段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被歷史埋藏了八十多年,近幾年才漸為人所知曉。

探尋古道的遊人來此懷古:“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是經岐澳古道從澳門返回家鄉翠亨村的;1839年,林則徐從石岐去澳門巡視禁煙也是走的岐澳古道;據遺址碑文記載,岐澳古道上的雲徑寺茶亭或由鄭觀應捐資所建……”

(▲五桂山內其中一段岐澳古道)

然而歷史的構成,除了偉人的豐功,還有許許多多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像石岐少女徐慧俠這樣在岐澳古道上艱苦行走,奮鬥求生的芸芸眾生,也值得我們銘記。

(撰文:陳琳琳/中山檔案方志 彩圖:一飛攝影工作室)

【發佈:三湘旅遊/頭條號】

(旅遊資訊原創作品,歡迎分享和轉發;歡迎訂閱“三湘旅遊”;歡迎轉摘,請注明來源和圖文作者,切勿裁剪影響構圖;旅遊攝影作品,版權所有,嚴禁盜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