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靈壽縣寨頭

幽居寺, 幽居寺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寺院。 位於河北省靈壽縣宅頭鄉沙子洞村, 距縣城約六十公里。 該寺坐北朝南, 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 群峰疊翠, 寶塔映輝, 景色秀麗。

幽居寺是北齊時期的重要寺院。 寺由北齊官寺定國寺僧標禪師與北齊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高叡“同舍異珍, 建斯靈宇”。 先由僧標草創寺宇, 繼有高叡擴建創新, 增築靈塔。

寺以塔為中心, 是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 且保存至今。

塔平面為方形, 創建于北齊, 重修于唐代。

塔身建於簡樸的方形台座上, 每邊長五.二三米, 密簷七層, 高約二十三米。

第一層較高, 南面辟半圓形石拱門。 門框由整條石材雕琢而成, 邊框及門楣上滿佈線刻蓮花化生童子、雲龍、金翅鳥及忍冬紋飾;周飾波斯聯紋。

整幅圖案的雲龍紋雕刻, 雲氣飛動, 龍神矯矢, 展示了高超的北齊藝術風格。

塔身自第二層以上每層的高度依次遞減,

外部輪廓也逐漸內縮, 使塔體外形呈方錐形, 顯得優雅簡樸, 挺拔穩固, 是北朝磚塔的典型遺存。

河北省靈壽縣幽居寺塔原供養在的北齊釋迦牟尼佛漢白玉坐像, 塑于北齊文宣帝年間(西元556年), 由趙郡王高叡命工匠以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 法相精細而莊嚴。

1996年被盜往海外。

2016年2月22日, 被盜往海外的河北幽居寺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佛首, 經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促成, 啟程回歸大陸。 [1]

2016年2月26日, 星雲大師以90歲高齡親自護送佛首與佛身到達北京。

2016年3月底, 佛首與佛身回到石家莊。

2016年4月30日下午, “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合璧入藏暨一筆字書法展開幕儀式”在河北博物院舉行。 經過精心修復, 身首合璧後的大佛終於在公眾面前亮相。

[2]

文獻記載

據《靈壽縣誌》記載:北齊趙郡王高叡, 曆選太行勝概, 得朱山之陽, 建祁林寺(即幽居寺) 。 置僧舍二百餘間, 擇行僧二千余眾居之。 齊亡, 寺亦荒廢。 繼盛於元大德間。

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變遷, 寺院早已廢圮, 但卻較完整地保留了七級方磚塔一座及一部分附屬文物, 包括古碑四通(北齊碑二、元碑二)、以釋迦、阿閦、無量壽等三佛(高叡為亡父、母、兄、妻及自身造)為主的漢白玉石佛像二十一尊和石經幢一座。

這些現存佛教遺跡, 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高叡為北齊高祖、神武帝高歡弟趙郡王高琛之子, 《北齊書》及《北史》皆有傳。

據其本傳記載, 高叡(西元五三六——五七O年), 小名須拔, 三歲父高琛死,

為高歡鍾愛, 養于宮中, 恩同諸子。

十歲喪母, 母為魏女侍中、華陽郡長公主元氏。

東魏興和(西元五三九——五四二年)中, 襲爵南趙郡公。 文宣帝高洋即位, 叡進封爵為趙郡王, 邑一千二百戶。

天保七年(西元五五六年) , 以“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定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趙郡王”的身分, 造漢白玉石三佛像。

八年(西元五五七年)被召赴鄴。 後受任防衛長城內外。

皇建元年(西元五六0年) , 孝昭帝高演臨終, 高叡受託顧命, 奉迎世祖於鄴, 以功拜尚書令。 世祖死, 高叡與馮翊王潤、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遙等人, 參奏當朝權臣、鮮卑人和士開, 被太后殺于雀離佛院, 時年三十六歲, 死無贈諡。

高叡崇佛, 從其所造寺、像可見一斑。

傳載數母病逝, 他居喪盡禮, “持佛像長齋(齋戒禁食), 至於骨立(形容消瘦, 如皮包骨), 杖而後起(需拄杖方可立起)。 ”

該碑立於幽居寺塔外東南角, 高近二米, 寬一米, 三十八行, 每行六十四字, 凡三千餘字。 碑額題〈大齊趙郡王口口口之碑〉十字, 正書“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月十五日立”。 碑文詳述定國寺禪師僧檦創始該寺, 趙郡王任定州刺史時拓而新之, 更建靈塔的史實。 對當地的地貌、形勝、傳說和佛教信仰, 該地與北齊帝室的關係等, 都有所記載。

碑文用典馴雅工仗, 行文繁麗多致, 可資提供不少訊息。

據〈趙郡王高叡修寺碑〉:“又複運藍田之玉, 采荊山之珍, 鏤彈變化, 圖窮相好”, 可知該寺造像無論是選料還是雕鏤, 都極精工。 這從現存遺物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其中,〈趙郡王修寺碑〉碑額上部鑿佛龕,內浮雕釋迦坐像一尊,碑陰上部佛龕浮雕釋迦、多寶佛並坐像。碑首鑿佛龕,是北朝寺廟碑的通例。

寺內現存漢白玉造像,共計二十一尊,其中十八尊藏於塔內底層,三尊立於塔外。從造像紀年刻銘看,塔由三尊大型造像為高叡天保七年雕造,塔外大型造像為趙郡王國常侍房紹興於天保十年雕造。這批造像均為北齊雕刻藝術的傳世之作。

塔內三尊大像,為幽居寺塔供養的主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阿閦佛,左為無量壽佛。

三尊造像大小相近,高者一。四五米,低者一.三米,藝術作風統一,均為北齊造像傑作。

頭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豐滿,雙目微啟,神態安詳。身著偏袒右肩袈裟,雙手作說法印或施無畏、與願印,手腕戴鐲,兩腿結跏趺坐。這三尊主佛出自皇室高氏之手,彌足珍貴。

該寺元代聖旨碑,還稱為“三尊佛祁林院”,三尊佛成為寺院的代稱,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塔內其它小型造像,現均崁於底層三面牆壁上。

多為坐佛像,菩薩像僅一尊。高度在二十——四十八釐米之間。其造型多與三尊大佛相近,一尊為善跏趺坐佛,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兩側夾侍二弟子。

菩薩作右舒相坐式,坐於細長束腰圓座上,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這些造像,大多雕刻技藝水準很高,造型特點顯著,可謂北齊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傳說北宋年間,楊家將被奸臣所害,楊五郎先是在五臺山出家做和尚並且勤練武功,據說現在五臺山上還保存著當年練功用的‘五郎八卦棍’。後來北宋重啟用楊家後代時,楊五郎在靈壽重鎮陳莊西面的山上拉起軍隊回應大宋軍,該山三面懸崖峭壁,易守難攻。現在山上還有練兵時插旗杆的石孔。後人為紀念楊家忠誠命名此山為“五郎寨”。

其中,〈趙郡王修寺碑〉碑額上部鑿佛龕,內浮雕釋迦坐像一尊,碑陰上部佛龕浮雕釋迦、多寶佛並坐像。碑首鑿佛龕,是北朝寺廟碑的通例。

寺內現存漢白玉造像,共計二十一尊,其中十八尊藏於塔內底層,三尊立於塔外。從造像紀年刻銘看,塔由三尊大型造像為高叡天保七年雕造,塔外大型造像為趙郡王國常侍房紹興於天保十年雕造。這批造像均為北齊雕刻藝術的傳世之作。

塔內三尊大像,為幽居寺塔供養的主佛,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阿閦佛,左為無量壽佛。

三尊造像大小相近,高者一。四五米,低者一.三米,藝術作風統一,均為北齊造像傑作。

頭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豐滿,雙目微啟,神態安詳。身著偏袒右肩袈裟,雙手作說法印或施無畏、與願印,手腕戴鐲,兩腿結跏趺坐。這三尊主佛出自皇室高氏之手,彌足珍貴。

該寺元代聖旨碑,還稱為“三尊佛祁林院”,三尊佛成為寺院的代稱,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塔內其它小型造像,現均崁於底層三面牆壁上。

多為坐佛像,菩薩像僅一尊。高度在二十——四十八釐米之間。其造型多與三尊大佛相近,一尊為善跏趺坐佛,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兩側夾侍二弟子。

菩薩作右舒相坐式,坐於細長束腰圓座上,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這些造像,大多雕刻技藝水準很高,造型特點顯著,可謂北齊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傳說北宋年間,楊家將被奸臣所害,楊五郎先是在五臺山出家做和尚並且勤練武功,據說現在五臺山上還保存著當年練功用的‘五郎八卦棍’。後來北宋重啟用楊家後代時,楊五郎在靈壽重鎮陳莊西面的山上拉起軍隊回應大宋軍,該山三面懸崖峭壁,易守難攻。現在山上還有練兵時插旗杆的石孔。後人為紀念楊家忠誠命名此山為“五郎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