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三五”期間環保投資將達17萬億 PPP專案嚴管控

十九大報告提出, 要推動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發展綠色金融, 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 隨著環境治理力度加大, 加之PPP項目在環保領域呈現出強勁增長勢頭, 環保投資市場正在加速開啟。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在近日召開的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透露, 傳統環保業務在2015年環保投資體量5000億元基礎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長,

環保行業年投資體量將從4000億元至5000億元上升到1萬億至1.5萬億。

“十三五”期間環保投資將達17萬億

“當前, 環境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無論是大氣環境還是水環境都已進入改善的重要轉捩點, 這為環保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環保產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全國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在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指出。

中國綠色經濟市場潛力巨大。 資料顯示, 2016年全國節能、環保和資源迴圈利用三個行業產值已超過4.5萬億元。 “十三五”期間規劃的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17萬億元。 其中,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全面實施, 預計總投入達8.6萬億元。

2016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約1.15萬億元, 較上一年增長20%。 據測算, 為實現環保目標和碳排放達到峰值的國際承諾, 一直到2030年, 中國每年的綠色投資將達3萬至4萬億元。

趙華林給出了另一組與之互相印證的資料:“十三五”以及未來的10至20年, 我國將圍繞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三大領域重點整治, 投資主線從減排轉向治理。 據測算, “十三五”期間, 水、氣、固廢三大領域的原有業務模式將繼續保持20%至30%的增速, 而水環境、海綿城市、土壤修復將帶動1.5萬億至2萬億元的投資, 年環保投入增量為3000億至4000億元。 加上傳統業務在2015年環保投資體量5000億元基礎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長, 環保行業年投資體量將從4000億元至5000億元上升到1萬億至1.5萬億。

“今後和較長一個時期對環保企業來講,

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 近幾年, 很多中央企業都成立了環境保護公司, 這意味著它們紛紛看好環保產業發展前景。 ” 趙華林表示。

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看來, 環保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環保產業主要為政府提供專業服務, 政府有什麼需求就做什麼, 汙水處理不達標就做汙水處理, 垃圾處理不達標就做垃圾處理, 這是環保產業的1.0時代, 也就是單元服務時代。 水十條、氣十條、土十條的發佈, 標誌著環保產業2.0時代的到來, 三個“十條”均要求環境效果, 這個時代考量的是企業的系統服務。 但是前兩個階段都需要花政府的錢。 隨著環境產業進入3.0時代, 就是落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期。

能不能少花政府的錢, 不花政府的錢, 完成生態治理,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到2020年綠色金融需求將超15萬億

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 綠色金融發展機遇多、空間大。 有關資料顯示, “十三五”期間我國綠色產業每年至少需要投入2萬億以上, 近五年大氣治理需求約為1.7萬億, 其中政府的財政資金大概只能提供其中的10%至15%, 大量資金缺口需要金融管道給予支撐。

從國際上看, 發展綠色金融成為當今世界潮流, 以中國為代表的多個國家正在加強頂層部署, 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綠色金融市場中。 以綠色債券為例, 預計2018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將高達3000億美元。

從國內來看, 我國已把綠色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

今年6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加快綠色金融體系機制創新, 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預計, 未來在“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及供給側結構改革中, 綠色金融將會成為金融機構新的增長點, 到2020年末, 我國綠色金融需求將達到15萬億至30萬億元。 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資產證券化等方面的創新需求將更為迫切, 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綠色發展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這些將使綠色金融空間廣闊。

在原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看來, 綠色金融要發展起來, 還要考慮其他的資源和條件, 比如,只有發揮財政稅收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的協同效應,才能給綠色金融帶來最大利好。

據瞭解,國家在“十二五”末的時候,用於環保和節能的財政資金決算達到4800億元。現在中國財政環保資金是增長最快的,今年前9個月,用於節能環保的財政資金增長率為33%,預計到年底可能會超過6000億元。不過這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僅僅是幾十分之一。

“如果我們繼續快速加大投入,能夠帶動、支援綠色金融,使金融資金進入環保領域和綠色領域,再加上價格稅收政策,以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將真正促進綠色金融快速發展。” 馬中說。

環保領域PPP進入“提質”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綠色金融更多的是需要引導社會資金,運用綜合服務的手段來支援環保建設。而PPP模式將對環境產業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作用。

事實上,環保領域PPP正在呈現強勢增長勢頭。根據財政部近日公佈的全國PPP綜合資訊平臺專案庫第8期季報顯示,民企參與環保項目明顯增加。相比去年位居前列的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和水利建設領域,今年位居前列的分別是市政工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國開證券副總裁鄧琪認為,十九大之後,在綠色金融領域,政策方面或將進一步搭建起引導社會資金的制度創新。除了財政政策支持之外,還應該有一些專業化的擔保機構和增信機制,吸引社會資本能夠有效參與進來,特別是吸引民企積極參與到環保領域的建設中來。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指出,要在環保領域更好地推進PPP模式,需要從五個方向上下功夫:第一,未來環境保護領域的PPP專案將與行業管理結合得更加緊密。要結合階段環境保護任務要求,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實施必要性和緊迫性強的專案;第二,對於環境保護領域的PPP專案,應該強化按效付費。環境效果是環境PPP項目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更加強化行業特點。現在很多環保PPP項目是套用了其他領域的模式,比如把市政領域套用到農村領域。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專案的特點,開展針對性設計;第四,目前很多環境綜合整治類項目體量非常大,規模甚至達到幾十億或上百億。對於這類專案,要強化專案之間的關聯性或者對於實現預期環保目標的貢獻度;第五,積極推進PPP模式的創新。

“目前,在環保領域,基本上都是以公益性專案為主,後期需要政府付費。但如果不創新環境PPP項目的投資回報機制,完全依靠政府付費,項目就難以持續。”逯元堂說。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PPP管理方面頻繁出臺檔,強調PPP專案的規範運作問題。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此前也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重點把握好PPP工作的“四條線”,包括要強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10%“紅線”的硬性約束,守住嚴禁各類借PPP變相舉債行為的“底線”等。

對此,專家認為,下一步PPP的發展不應該注重增量,而是要提質。未來PPP的發展將會更加規範、有序。環保領域PPP同樣面臨挑戰,一方面,PPP專案的管控將會更加嚴格;另一方面,未來PPP項目會越來越大。

水環境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田衛紅認為,以後PPP項目的慢慢集中會成為一種趨勢。而伴隨著產業發展,孤軍作戰將逐漸轉變為協同式發展,共同為企業創造效益,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國家創造綠色。

記者 班娟娟

比如,只有發揮財政稅收政策和環境保護政策的協同效應,才能給綠色金融帶來最大利好。

據瞭解,國家在“十二五”末的時候,用於環保和節能的財政資金決算達到4800億元。現在中國財政環保資金是增長最快的,今年前9個月,用於節能環保的財政資金增長率為33%,預計到年底可能會超過6000億元。不過這與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僅僅是幾十分之一。

“如果我們繼續快速加大投入,能夠帶動、支援綠色金融,使金融資金進入環保領域和綠色領域,再加上價格稅收政策,以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將真正促進綠色金融快速發展。” 馬中說。

環保領域PPP進入“提質”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綠色金融更多的是需要引導社會資金,運用綜合服務的手段來支援環保建設。而PPP模式將對環境產業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作用。

事實上,環保領域PPP正在呈現強勢增長勢頭。根據財政部近日公佈的全國PPP綜合資訊平臺專案庫第8期季報顯示,民企參與環保項目明顯增加。相比去年位居前列的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和水利建設領域,今年位居前列的分別是市政工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國開證券副總裁鄧琪認為,十九大之後,在綠色金融領域,政策方面或將進一步搭建起引導社會資金的制度創新。除了財政政策支持之外,還應該有一些專業化的擔保機構和增信機制,吸引社會資本能夠有效參與進來,特別是吸引民企積極參與到環保領域的建設中來。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環境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指出,要在環保領域更好地推進PPP模式,需要從五個方向上下功夫:第一,未來環境保護領域的PPP專案將與行業管理結合得更加緊密。要結合階段環境保護任務要求,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實施必要性和緊迫性強的專案;第二,對於環境保護領域的PPP專案,應該強化按效付費。環境效果是環境PPP項目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更加強化行業特點。現在很多環保PPP項目是套用了其他領域的模式,比如把市政領域套用到農村領域。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專案的特點,開展針對性設計;第四,目前很多環境綜合整治類項目體量非常大,規模甚至達到幾十億或上百億。對於這類專案,要強化專案之間的關聯性或者對於實現預期環保目標的貢獻度;第五,積極推進PPP模式的創新。

“目前,在環保領域,基本上都是以公益性專案為主,後期需要政府付費。但如果不創新環境PPP項目的投資回報機制,完全依靠政府付費,項目就難以持續。”逯元堂說。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時間PPP管理方面頻繁出臺檔,強調PPP專案的規範運作問題。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此前也表示,下一步財政部門將重點把握好PPP工作的“四條線”,包括要強化財政承受能力論證10%“紅線”的硬性約束,守住嚴禁各類借PPP變相舉債行為的“底線”等。

對此,專家認為,下一步PPP的發展不應該注重增量,而是要提質。未來PPP的發展將會更加規範、有序。環保領域PPP同樣面臨挑戰,一方面,PPP專案的管控將會更加嚴格;另一方面,未來PPP項目會越來越大。

水環境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田衛紅認為,以後PPP項目的慢慢集中會成為一種趨勢。而伴隨著產業發展,孤軍作戰將逐漸轉變為協同式發展,共同為企業創造效益,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國家創造綠色。

記者 班娟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