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宜賓牙醫鄧准:“遊手好閒”創品牌

當年的他, 從川北農村出來, 在城市裡“說話聲都不敢太大”, 內向而自卑;後來的他, 身為牙醫, 醫德高尚不肯收取病人重金;如今的他, 作為宜賓廣益牙科品牌創始人之一, 在品牌推廣和企業管理上狠下功夫。

這是一個草根一步步走來的故事, 他這一路上有坎坷、有風景……我們能看到他一路上是如何邁向前的, 更能聽到他的心聲:行路久了, 偶爾要停下腳步, 坐看雲卷雲舒。

醫二代來到宜賓

1999年, 那是宜賓衛校招生最火的一年, 也是唯一一次沒有讓新生軍訓的一年——因為新生太多不好安排。 那一年, 鄧准是1700多名新生其中之一,

他從川北農村來到宜賓這座城市。

他還記得當年父親把他送到南充就回去了, 只是為了節約一個人的車票錢。 銀行轉帳要付手續費, 為了不出這個錢, 鄧准母親用了個老辦法, 在鄧准褲子裡層打布袋, 然後把3000多元的學費放裡面。

那年8月31日, 鄧准安全抵達宜賓北門車站, 然後去宜賓衛校報名。 進入學校後, 鄧准說, “農村孩子自卑, 我回寢室不敢大聲說話。 有的同學一個月生活費比我一學期學費還多, 但我一個月生活費只有170元。 我甚至搞不懂, 為什麼宜賓人每天都要吃肉, 我老家一星期才吃一次肉。 ”

想要學醫的理想, 源于鄧准的父親。 他的父親是一名鄉村醫生, 老家十裡八村的鄉親都找他父親看病,

同時, 他父親脾氣很怪。 回憶于此, 鄧准說, “他看病收費很低, 能開藥不打針, 巴不得你回去喝熱水能好, 免得耽誤他時間。 他拔牙1顆是10多塊, 拔幾顆依舊收10多塊。 誰要是看病前就問他價錢, 他就不給你看, 脾氣就這麼怪!”

看著鄧准長大了, 他父親琢磨:“這小子今後幹點啥好呢?”詢問鄧准, 鄧准回答說, “我不想出去打工。 ”他父親說:“要不和我一樣當個醫生吧。 ”當初這樣說, 鄧准如今解釋稱, “是因為看到其他鄉親外出打工, 也沒弄出個啥名堂。 但最開始想學醫我是想學五官科的, 當時宜賓衛校沒有五官科, 就選擇了口腔科。 ”

從愛看小說到解剖屍體

鄧准很珍惜讀書機會, 在衛校也很用功。 那時候困擾他的, 是口音聽不太懂。 私下請教老師問題,

老師說了半天, 他只能理解一半, “因為川北口音和宜賓口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所以最開始是真的有交流障礙。 ”鄧准說。

後來, 又有個問題困擾他, 那就是冬天——他沒毛衣, 半夜冷醒, 每天天未亮就起床, 去廣場跑幾圈, 才不會冷。 雖然總有些事困擾著讀書時期的鄧准, 但中途他也找到了樂趣。

“在衛校讀書的時候, 每天能看小說和電影, 就是最幸福的了。 ”鄧准說, 那時候鐵橋下面有租書的書攤, 5毛錢能看一天;學校附近有很多“影院”, 就是以前我們叫的VCD, 碟屋裡面看碟, 1元錢看一天。

鄧准一直是班裡的紀律和生活委員, 要安排同學打掃衛生, 但是每次打掃, 他都會守在一旁, 其實並沒有這個規定。 他的認真負責被專業課老師看在眼裡,

於是那名老師就從班裡唯一選了他, 去老師的診所見習, 先看後操作, 讓鄧准早點上手。

加上後來華西醫科大學面向全國招收大專學生, 鄧准報名考上了。 自那以後, 鄧准不再看小說、VCD, 他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醫上面。 “我是衛校解剖室的常客, 反復解剖只為將人體口腔和面部的組織結構爛熟於心。 ”鄧准說, 當時甚至同學都說他“陰氣很重”。

上學時月收入破萬

來衛校讀書時, 鄧准父親反復叮囑他, “讀完書就回家, 你就是去拜師學藝的, 平安回來就行, 別惹事生非。 ”但是畢業前半年, 鄧准內心發生了變化。

這還得從二年級時候說起, 那時候擁有自己診所的那名專業課老師外出學習, 鄧准一下子失去了見習的地方。

一直埋頭學醫的鄧准, 回過頭來才發現, 自己與這個城市脫節了。 說話、做事, 都與眼前的社會不一樣。

他想要改變, 想要變得自信。 “當時有種說法, 最鍛煉年輕人的三種職業, 就是保險、直銷、跑藥。 ”鄧准說, 他選擇了跑藥(藥品的代理和銷售), 可能是因為藥與醫相關。 那時候跑藥好賺錢, 鄧準將宜賓各區縣都跑遍了, 找連絡人, 進行推銷, 於是掙了點錢。

後來和別人合夥幹, 別人供貨, 他找管道銷售, 這樣配合下來, 一個月鄧准就能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那時候的他還在讀書。 合夥人看到賺錢了, 不願和他合作, 想獨吞, 於是把他踢出了局。

“那時候, 我雖然賺了錢, 但是並沒有大手大腳, 名牌什麼的都捨不得買, 只是同學中第一個自己給自己買手機的人。 後來,我把賺的錢又全部投入到跑藥裡面去,直至2003年,跑藥很難了。所以那幾年下來,我最大的收穫不是金錢,而是敢在別人面前開口說話了。”

擁有以後再失去,這樣的打擊很大。回憶到這裡,鄧准望著天,淡淡說了句:“那時太累了,想逃離,欠的錢……”半晌,他回過神來說,“是時候回去當醫生了。”

隨後,他考過了助理醫師,在宜賓一家醫院實習。同時,還去雲貴川多個地方縣份上的醫院面試,那些醫院都要他,而且是進去立即給編制。但當年衛校解剖室的老師對他說了一句話,“你可以去縣上,但你的孩子今後又要重來。不如在城市……”

於是,他選擇留在宜賓。不過醫院給他每月保底1500元的工資他未能接受,最終,他到了一家牙科診所上班。牙科診所算績效,因為此前跑藥時積累了不少客戶,通過介紹,每天來找他看牙的患者排成隊,一個月他掙了上萬元。對於一個剛出學校的年輕人而言,這樣可是刺激到了同事和老闆,要知道當時牙科診所的底薪只有1500元,後因為一些矛盾,他並未能在那裡待長久。

他離開那家牙科診所之前,按照行業裡的規矩,他還要把自己的病人處理完。但沒有了場地,他一籌莫展。最終,他找到了一家牙科,處理好病人,同時發現,他找到的這家牙科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因為老闆根本不懂牙科。鄧准從自己專業角度,給老闆提了一些建議。並說了句玩笑話,“你乾脆給我做吧。”

誰知後來有一天,鄧准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讓他過去一趟。他過去後,老闆對他說,“鄧醫生,這個牙科我就給你了哦!”

接了個“燙手山芋”

對此,鄧准說,“牙科老闆也是死馬當活馬醫了,每月虧本,他也遭不住。於是他給了我,今後我要負責虧本的錢,幸好他沒有欠帳。”

鄧准是接下來了,但接了以後他才知道接到了個怎樣的“燙手山芋”。他記憶猶新的是,那年的10月1日到7日,國慶期間,都沒有一個患者上門。“因為病人不信任,怕當小白鼠。所以,我想了個辦法。”鄧准說,他想的辦法,就是先治療後給錢,不願意就不給。

“那時候,我和我老婆兩個人打理,也不需要找其他醫生護士,核算那牙科成本後,一直在熬。用‘先看後給,願意再給’的辦法,熬了3年,才開始盈利。”鄧准很是感慨,終於有錢進賬了,後來,他給牙科老闆打去電話,說想買下這個牙科,“牙科老闆都覺得挺驚訝的,立馬就同意了。”

然而,剛買下來不久,就遇到整體搬遷。因為一些所有權問題,鄧准最終無法獲得他花錢買下的那家牙科。投的錢都打水漂了,鄧准還不放棄,又借錢在那旁邊租下了幾家店鋪。

一個牙醫,又開飯館又上網

他租下店鋪,開起了飯館。不過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規矩,鄧准說,“就像飯館,請的廚師多加點菜和少加點菜,採購吃回扣,這些我都不懂,又年輕,鐵定虧。”借的錢也全投入進去,鄧准最後將那幾間門面改成了一家飯館和一家牙科。

飯館最終是沒開下去,畢竟他是個外行老闆,但牙醫卻成功了,就是如今的“宜賓廣益牙科”。鄧准是2009年和妻子一起創立的“宜賓廣益牙科”,妻子是他衛校的同學,一路伴他走來,陪他去過同一家醫院實習,一起離職,後來自己開牙科。

但那時候,鄧准說,“開了牙科,想要做好,兩個人,必須一個人放棄專業,一個人做臨床。”最終,放棄專業的那個人,是鄧准。為何要這樣做?是因為“宜賓廣益牙科”開業後,鄧准不停在宜賓各大網站、論壇發佈消息,其實就是推廣的廣告。

後來,被網友噴、被同行黑——他發現了網路的強大,因為可以實實在在影響到他店面的生意。於是,他成了個“遊手好閒”的人,混跡於宜賓各大網站和論壇,頭像和ID都用的“宜賓廣益牙科”,全部實名認證。

鄧准關注宜賓發生的事,並且對於網友觀點愛去質疑,久而久之有了點名氣,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宜賓廣益牙科。後來,鄧准才告知,當時他每天上網的時間,不會低於6個小時。從前期沒有效應,到後期堅持做品牌推廣,“宜賓廣益牙科”漸漸火了。

“別以為你們老闆不懂醫”

品牌行銷,是鄧准的核心,而隊伍建設,是他最為重視的一環。他牙科招聘,要求很高,這是業內知曉的。但同時,他能給員工們提供的,也是很好的。

對此,他表示,“可能是一直以來環境的影響,以前我年輕,一個月掙了1萬多元,別人眼紅。但如今我手下如果有年輕牙醫,一個月掙了1萬多元,我會很高興,還會鼓勵,安排其培訓進修等等。”

其實,牙醫這行,自己摸透了就想出去幹,是常態。鄧准說,他也不排斥員工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在管理上運用了“合夥人制”,“也就是說,鼓勵你出去做,我們可以成為合夥人,你可以繼續使用廣益牙科的品牌。”這樣管理下來,2012年以後,鄧准和妻子的牙科,就沒主動離職的人。

見手下員工有了滿意的薪資,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臺,有的甚至願意將品牌擴大,鄧准很高興。

他從醫,有他父親的風範,“手下的人以為我就是個老闆,我妻子才是專業的臨床醫師。但兩年一次的醫師定期考核,我是從未落下的。所以,我也告訴他們,他們會給患者做的那些手腳我都會,以此能有高收入,但對不起患者,所以不能這樣做,掙錢要光明正大,患者始終放在第一位,不然別待在我這裡。”

鄧准的願望是能將“宜賓廣益牙科”這個品牌傳承下去,“等我們這一批老了,讓年輕的一批人繼承。”但是,他也發現如今時代,變化之快。“你幾個月不改變,可能就只能等死了。”所以,鄧准也在不斷思索。

他見過不少人,因為邁步快了而破產。如今,他更願意走走停停,“有一次,我去深山裡住了幾天,回來發現,該裝修的進度一點沒變,大家還是平常那樣工作,離開了我,也一樣。”所以,他想帶來更多改變,更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改變……(《新三江週刊》宜賓傳媒網 記者 馮璐平)

後來,我把賺的錢又全部投入到跑藥裡面去,直至2003年,跑藥很難了。所以那幾年下來,我最大的收穫不是金錢,而是敢在別人面前開口說話了。”

擁有以後再失去,這樣的打擊很大。回憶到這裡,鄧准望著天,淡淡說了句:“那時太累了,想逃離,欠的錢……”半晌,他回過神來說,“是時候回去當醫生了。”

隨後,他考過了助理醫師,在宜賓一家醫院實習。同時,還去雲貴川多個地方縣份上的醫院面試,那些醫院都要他,而且是進去立即給編制。但當年衛校解剖室的老師對他說了一句話,“你可以去縣上,但你的孩子今後又要重來。不如在城市……”

於是,他選擇留在宜賓。不過醫院給他每月保底1500元的工資他未能接受,最終,他到了一家牙科診所上班。牙科診所算績效,因為此前跑藥時積累了不少客戶,通過介紹,每天來找他看牙的患者排成隊,一個月他掙了上萬元。對於一個剛出學校的年輕人而言,這樣可是刺激到了同事和老闆,要知道當時牙科診所的底薪只有1500元,後因為一些矛盾,他並未能在那裡待長久。

他離開那家牙科診所之前,按照行業裡的規矩,他還要把自己的病人處理完。但沒有了場地,他一籌莫展。最終,他找到了一家牙科,處理好病人,同時發現,他找到的這家牙科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因為老闆根本不懂牙科。鄧准從自己專業角度,給老闆提了一些建議。並說了句玩笑話,“你乾脆給我做吧。”

誰知後來有一天,鄧准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讓他過去一趟。他過去後,老闆對他說,“鄧醫生,這個牙科我就給你了哦!”

接了個“燙手山芋”

對此,鄧准說,“牙科老闆也是死馬當活馬醫了,每月虧本,他也遭不住。於是他給了我,今後我要負責虧本的錢,幸好他沒有欠帳。”

鄧准是接下來了,但接了以後他才知道接到了個怎樣的“燙手山芋”。他記憶猶新的是,那年的10月1日到7日,國慶期間,都沒有一個患者上門。“因為病人不信任,怕當小白鼠。所以,我想了個辦法。”鄧准說,他想的辦法,就是先治療後給錢,不願意就不給。

“那時候,我和我老婆兩個人打理,也不需要找其他醫生護士,核算那牙科成本後,一直在熬。用‘先看後給,願意再給’的辦法,熬了3年,才開始盈利。”鄧准很是感慨,終於有錢進賬了,後來,他給牙科老闆打去電話,說想買下這個牙科,“牙科老闆都覺得挺驚訝的,立馬就同意了。”

然而,剛買下來不久,就遇到整體搬遷。因為一些所有權問題,鄧准最終無法獲得他花錢買下的那家牙科。投的錢都打水漂了,鄧准還不放棄,又借錢在那旁邊租下了幾家店鋪。

一個牙醫,又開飯館又上網

他租下店鋪,開起了飯館。不過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規矩,鄧准說,“就像飯館,請的廚師多加點菜和少加點菜,採購吃回扣,這些我都不懂,又年輕,鐵定虧。”借的錢也全投入進去,鄧准最後將那幾間門面改成了一家飯館和一家牙科。

飯館最終是沒開下去,畢竟他是個外行老闆,但牙醫卻成功了,就是如今的“宜賓廣益牙科”。鄧准是2009年和妻子一起創立的“宜賓廣益牙科”,妻子是他衛校的同學,一路伴他走來,陪他去過同一家醫院實習,一起離職,後來自己開牙科。

但那時候,鄧准說,“開了牙科,想要做好,兩個人,必須一個人放棄專業,一個人做臨床。”最終,放棄專業的那個人,是鄧准。為何要這樣做?是因為“宜賓廣益牙科”開業後,鄧准不停在宜賓各大網站、論壇發佈消息,其實就是推廣的廣告。

後來,被網友噴、被同行黑——他發現了網路的強大,因為可以實實在在影響到他店面的生意。於是,他成了個“遊手好閒”的人,混跡於宜賓各大網站和論壇,頭像和ID都用的“宜賓廣益牙科”,全部實名認證。

鄧准關注宜賓發生的事,並且對於網友觀點愛去質疑,久而久之有了點名氣,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宜賓廣益牙科。後來,鄧准才告知,當時他每天上網的時間,不會低於6個小時。從前期沒有效應,到後期堅持做品牌推廣,“宜賓廣益牙科”漸漸火了。

“別以為你們老闆不懂醫”

品牌行銷,是鄧准的核心,而隊伍建設,是他最為重視的一環。他牙科招聘,要求很高,這是業內知曉的。但同時,他能給員工們提供的,也是很好的。

對此,他表示,“可能是一直以來環境的影響,以前我年輕,一個月掙了1萬多元,別人眼紅。但如今我手下如果有年輕牙醫,一個月掙了1萬多元,我會很高興,還會鼓勵,安排其培訓進修等等。”

其實,牙醫這行,自己摸透了就想出去幹,是常態。鄧准說,他也不排斥員工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在管理上運用了“合夥人制”,“也就是說,鼓勵你出去做,我們可以成為合夥人,你可以繼續使用廣益牙科的品牌。”這樣管理下來,2012年以後,鄧准和妻子的牙科,就沒主動離職的人。

見手下員工有了滿意的薪資,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臺,有的甚至願意將品牌擴大,鄧准很高興。

他從醫,有他父親的風範,“手下的人以為我就是個老闆,我妻子才是專業的臨床醫師。但兩年一次的醫師定期考核,我是從未落下的。所以,我也告訴他們,他們會給患者做的那些手腳我都會,以此能有高收入,但對不起患者,所以不能這樣做,掙錢要光明正大,患者始終放在第一位,不然別待在我這裡。”

鄧准的願望是能將“宜賓廣益牙科”這個品牌傳承下去,“等我們這一批老了,讓年輕的一批人繼承。”但是,他也發現如今時代,變化之快。“你幾個月不改變,可能就只能等死了。”所以,鄧准也在不斷思索。

他見過不少人,因為邁步快了而破產。如今,他更願意走走停停,“有一次,我去深山裡住了幾天,回來發現,該裝修的進度一點沒變,大家還是平常那樣工作,離開了我,也一樣。”所以,他想帶來更多改變,更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改變……(《新三江週刊》宜賓傳媒網 記者 馮璐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