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起跑線》:這部印度教育神片,拍出了教育最深刻的痛

家長在教育面前的眾生相,

被一部印度電影拍出來了

主人公拉吉夫婦是靠自己奮鬥實現階層跨越的新中產。

男主人翁拉吉原是學徒,

做設計, 開店, 完成了原始積累, 並一躍到富豪階層。 最重要的是, 他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 生了個可愛的女兒, 妥妥“人生贏家”的標杆。 然而這種揚眉吐氣遇到孩子上學問題時, 突然就泄了氣。

妻子很早就開始思考教育問題, 如國內一樣, 印度也講究“學區房”。 為了教育, 拉吉夫婦做的第一個犧牲:離開熟悉環境, 一擲千金, 在富人聚集區買了房子。

為了進入上流社會圈層, 夫妻倆組活動搞派對, 表面一團和氣、賓客皆歡, 但事實是——在舞會上熱情地晃動屁股, 被認為不體面, 得到大家心照不宣的嘲諷;餐桌上禮儀知識不精通, 也暴露了出身。

錢不是階級的全部, 《了不起的蓋茨比》對這個問題有一句深刻的臺詞, 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農嘲諷把家變得金碧輝煌的傑伊·蓋茨比——“表面上我們相同,

但實際我們不同, 我們是藍血的(貴族自稱藍血), 你永遠不是。 ”

這種隱形的差異, 使得他們的孩子在上學問題上, 面臨各種羈絆和煎熬——

孩子們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勢利者, 他們自覺抱團, 排斥拉吉的孩子。

到了升學考試, 這一切變得更加嚴重。 面試是要排號的。 拉吉大半夜就去排隊, 結果漫漫長隊, 直到第二天中午也不見挪動位置。

為應付面試, 夫妻倆花錢去參加“精英父母培訓”, 由裡到外, 從言行到著裝進行“整容修葺”。 目的只有一個——看起來跟擁有“藍血”的父母們一樣。

他們甚至開始迷信, 把希望寄託在未知力量上。

如此費盡心力, 結果卻鎩羽而歸。 孩子落選,

理由是:爹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 補充一個背景, 印度所謂的“良好教育”僅限定在優質教育資源聚集的“私立學校”。

而如拉吉夫婦倆一樣從小就讀於公立學校的普通人群, 直接被劃歸為“爹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太紮心了。 和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 為了孩子的教育, 拉吉夫婦絞盡腦汁, 正門走不進, 那就曲線救國, 走後門。

政府為了保證貧困孩子受教育權, 私立學校有25%的名額留給貧困孩子。 迫於媒體曝光, 審查制度的嚴防死守, 拉吉一家為了在這25%中搶到名額, 直接搬到貧民窟生活。

於是他們接觸到底層社會被逼無奈的生存智慧, 沒有有機食品, 放棄汽車代步, 告別首飾……去接納“貧窮的藝術”。 審查後, 拉吉的孩子成功入選,

但仍要上交不菲的活動費用。

原來, 所謂的免費也只是免學費, 總有其他名頭讓你拿錢才能順利入學。 就像《天才槍手》中的學霸女主一樣, 縱使你再優秀, 也要交出幾十萬的“贊助費”才能踏過“貴族學校”門檻, 在貴族學校, 學費只是最低的門檻, 那些隱形的……

置裝費、伙食費、交通費、國際夏令營交流費、馬術課程費、冰球課程費……才是真正的重頭。

在整個過程裡, 最讓人難忘的一幕是, 貧民窟父母的真誠、樂觀和善良。 熱心的鄰居對拉吉一家真實情況一無所知, 還拿生命去碰瓷兒換錢幫助拉吉的孩子入學。 卻未曾想, 就是這一家“假”貧民, 竟然搶走了自家孩子的名額。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拉吉的內心, 掙扎再三, 他做出了讓人難以相信的決定,

整部電影也在這個決定裡昇華, 讓人去反思——教育的意義, 究竟是為了什麼。

而另一面, 當初靠這一政策福利從貧民窟走出來爬到現階層的校長, 卻變成冷漠, 自私的成年人, 道出了紮心的真相:同樣名額, 招貧困家庭學生能給學校帶來什麼呢?貧困生進入班級也不會順利融入, 要面對的還是被孤立排擠。

中國家長在教育面前的眾生相, 被一部印度電影拍出來了。

階層固化, 寒門再難出“貴”子, 教育鄙視鏈、八百萬學區房……

在教育這件事上, 誰不是一邊勸自己“順其自然”, 一邊“焦慮至死”?

電影裡提到的階級問題, 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的問題, 我一直都在思考。 借這個片我分享一下。

重新定義資源

拉吉妻子一開始堅持送孩子學英文, 念私立學校,就是因為連語言都成為劃分階層的標準,精英階層孩子說英文,說印地語的孩子無法和他們做朋友。

熟悉嗎?國內的鄙視鏈,有英文名字的孩子不和沒英文名的做朋友,假期去歐美夏令營的鄙視去東南亞自由行的,在家看原版迪士尼的鄙視看喜羊羊灰太狼的……

你可以生氣可以覺得不公,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客觀的確是存在的。

而優質教育和醫療,的確是稀缺資源,徹底的教育平等,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包括發達國家歐美,要正視它。

以及,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于精英階層,這也是事實。就像今年北京高考狀元所言,在北京從小到大佔據了最優質的學習資源,父母又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各方面優越條件下,考狀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理所當然。

重新定義階層

片子有一幕很好笑,細想卻讓人難受。拉吉一家在貧民窟生活的鄰居告訴他們,之所以深諳“貧窮的藝術”,因為他們的爺爺是窮人,爸爸是窮人,自己也是窮人。

然後,有錢了,一切就好了嗎?電影最深刻的就是揭示了,富一代是多麼艱難。為了“求學”而輾轉於社會三個階層生活的拉吉一家,既無法進入上流社會,也無法融入底層生活。被夾在中間的新中產階層左右為難,沒有歸宿感,舉步維艱。那奮鬥就沒意義了嗎?我反而覺得,正因為如此,我們自己更要奮鬥,而不是拼了全力,押上所有賭注,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

我們今天吃的苦,只不過這些孩子們的爺爺奶奶,提前吃了而已。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也在身體力行,“比你拼的父母比你更努力”

躺在雞湯裡,假裝歲月靜好,是沒意義的。教育是什麼?閉上嘴,抬起腿,示範你的人生路。

重新定義成功

給孩子尋找適合的大環境,不是最好,而是適合。因為一個環境,可以成就一種人;也可以毀滅另一種人。

為了孩子建立最重要的小環境,家庭環境。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永遠是父母本身的價值觀,關係,以身作則的能力。我不會因為沒有讓孩子去成國際學校,感到失敗。因為我很清楚,階級提升,本來就不是一代該完成的事兒。

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終其一生,你站在了比出生和起點好的地方,你就沒有辜負自己,更沒有辜負孩子。

所以我建議大家看看電影的結局——拉吉是如何重新建立了內心的秩序,重新定義了成敗,重新幫自己和孩子,看清楚生活和奮鬥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熱愛和價值,這一點,任何標籤都不能取代。

價值觀不健康的孩子,就算進了常青藤,40歲以後的中年危機反而比一般人嚴重,因為信仰的迷失,和成就感的落差。社會上,對外賣小哥,快遞員唾駡、甚至拳打腳踢的“社會精英”還少嗎?

霍老爺說得好,“窮人才追求稀缺物,而精英追求永恆之物,即美德、責任、真理。精英並不是按照收入、學歷、職業地位被劃分成某一群體的那些人,而是那些決定追求幸福、追求實現幸福社會的人。”

但當我們理解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就不會再被過度焦慮所綁架,更不會把自身夙願的未完成轉嫁在孩子身上。“教育的資源”是有寡眾的,但“教育”本身不分階層。是人心有了執念,才出現了貴賤。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念私立學校,就是因為連語言都成為劃分階層的標準,精英階層孩子說英文,說印地語的孩子無法和他們做朋友。

熟悉嗎?國內的鄙視鏈,有英文名字的孩子不和沒英文名的做朋友,假期去歐美夏令營的鄙視去東南亞自由行的,在家看原版迪士尼的鄙視看喜羊羊灰太狼的……

你可以生氣可以覺得不公,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客觀的確是存在的。

而優質教育和醫療,的確是稀缺資源,徹底的教育平等,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包括發達國家歐美,要正視它。

以及,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于精英階層,這也是事實。就像今年北京高考狀元所言,在北京從小到大佔據了最優質的學習資源,父母又都是高級知識份子,各方面優越條件下,考狀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理所當然。

重新定義階層

片子有一幕很好笑,細想卻讓人難受。拉吉一家在貧民窟生活的鄰居告訴他們,之所以深諳“貧窮的藝術”,因為他們的爺爺是窮人,爸爸是窮人,自己也是窮人。

然後,有錢了,一切就好了嗎?電影最深刻的就是揭示了,富一代是多麼艱難。為了“求學”而輾轉於社會三個階層生活的拉吉一家,既無法進入上流社會,也無法融入底層生活。被夾在中間的新中產階層左右為難,沒有歸宿感,舉步維艱。那奮鬥就沒意義了嗎?我反而覺得,正因為如此,我們自己更要奮鬥,而不是拼了全力,押上所有賭注,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

我們今天吃的苦,只不過這些孩子們的爺爺奶奶,提前吃了而已。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也在身體力行,“比你拼的父母比你更努力”

躺在雞湯裡,假裝歲月靜好,是沒意義的。教育是什麼?閉上嘴,抬起腿,示範你的人生路。

重新定義成功

給孩子尋找適合的大環境,不是最好,而是適合。因為一個環境,可以成就一種人;也可以毀滅另一種人。

為了孩子建立最重要的小環境,家庭環境。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永遠是父母本身的價值觀,關係,以身作則的能力。我不會因為沒有讓孩子去成國際學校,感到失敗。因為我很清楚,階級提升,本來就不是一代該完成的事兒。

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終其一生,你站在了比出生和起點好的地方,你就沒有辜負自己,更沒有辜負孩子。

所以我建議大家看看電影的結局——拉吉是如何重新建立了內心的秩序,重新定義了成敗,重新幫自己和孩子,看清楚生活和奮鬥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熱愛和價值,這一點,任何標籤都不能取代。

價值觀不健康的孩子,就算進了常青藤,40歲以後的中年危機反而比一般人嚴重,因為信仰的迷失,和成就感的落差。社會上,對外賣小哥,快遞員唾駡、甚至拳打腳踢的“社會精英”還少嗎?

霍老爺說得好,“窮人才追求稀缺物,而精英追求永恆之物,即美德、責任、真理。精英並不是按照收入、學歷、職業地位被劃分成某一群體的那些人,而是那些決定追求幸福、追求實現幸福社會的人。”

但當我們理解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就不會再被過度焦慮所綁架,更不會把自身夙願的未完成轉嫁在孩子身上。“教育的資源”是有寡眾的,但“教育”本身不分階層。是人心有了執念,才出現了貴賤。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