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大附中翟小甯深度解讀:基礎教育的4個關鍵問題

第一問:

教育的使命是什麼?

我認為應該是讓生命與使命同行。

我去非洲參加今年的G20國際頂尖校長峰會,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貧民窟。

奈洛比的貧民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 路上隨處都是污水, 房子是板子搭起來的, 人口特別密集。 我們首先參觀了他們的一所學前學校。 這所學校也是用板子搭起來的, 兩層樓, 進去以後很暗, 必須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才能看清, 教室非常簡陋。 那些孩子眼神中有很多的迷茫和自卑。 看到我們去, 他們表演了一個節目, 有一個孩子打著用廢棄的桶做的“鼓”, 另一個孩子帶領五六個孩子赤腳跳舞, 他們的節奏感特別好, 表現出很高的音樂素養。

但是就在這所學校門口, 一個用板子搭起來的“門”上畫了一棵幼小的樹, 寫著:明天之樹種子學校。 在那樣一個貧民窟裡, 有了學校好像就有了希望, 而且是“明天之樹種子學校”。

學校有一塊很小的空地, 幾個貧民和孩子在玩耍。 一個三四歲的黑人男孩, 眼神中充滿快樂。 但是看到六七歲快上學的孩子, 他們的眼神就變得特別迷茫、無助, 也特別自卑。 當然, 即使在最貧困、最惡劣的環境中也有快樂, 也有他們的幸福。 但是, 如果他們的命運不能通過教育來改變, 可能他們的快樂慢慢就會消失, 代之而起的可能就是悲劇的人生。

到八九歲時, 他們的眼神又變了。 在離開貧民窟時, 我們看到一些四五年級的孩子。 他們就不一樣了, 看到我們之後主動打招呼, 跟我們握手, 特別活躍, 眼神裡沒有了迷茫, 而是有了熱情, 甚至還有了一種亮光。 我想, 儘管是貧民窟的學校, 如果經過幾年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們產生變化,

生髮出對這個世界的一種善意, 就是教育最了不起的地方。

之後, 我們這些校長在一起舉行圓桌式座談時, 我談了這個想法。 當一個孩子幼小的時候, 當他對這個世界還不瞭解的時候, 當他以為未來的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的環境的時候, 他的快樂還是存在的。 但是當他長大以後, 當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和所處的環境以後, 就有了很多的迷茫、無助和自卑。 但教育使這些孩子有了改變, 激發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善意。 各國的校長都特別贊成我的這個主張, 後來這個觀點上升為我們第二次研討的中心話題, 共同探討教育如何培養愛心、激發善意。 我總結了兩條。

第一, 要從人類經典文化中尋找教育的資源。

在人類文明的黃金階段,

東西方同時出現幾位非常偉大的思想家, 孔子是仁愛, 釋迦牟尼是慈愛, 西方宣導博愛, 這種崇尚“愛”的價值觀對人類的發展影響深遠。 教育應該是在人的成長中播種一種愛, 播種一種善良, 這種“播種”要到文化經典中尋找。 我覺得教育的根本在於價值引領。 不管是哪裡的孩子, 如果激發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善意, 他們可能就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一些良性的影響。 教育要讓人看到希望。

第二, 愛心要通過體驗來培養。

我們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生活中體驗到這樣一種愛的價值, 這非常關鍵。

人大附中有一個孩子叫張弛, 在學校時是“根與芽”公益社團的社長。 她發起了關愛單親家庭的慈善活動。 在與單親家庭孩子交流的時候,

其中一個女孩的訴說和她的眼神給張弛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後來考上耶魯大學後, 張弛繼續做慈善工作, 自己主動到非洲、到難民營做志願活動。 她發現難民最需要的是教育, 就想辦一所難民學校, 於是回國籌款, 現在已經籌到20多萬, 差不多能建一所比較簡單的難民學校了。 她說還要設計一套適合難民孩子的課程, 在難民學校推廣。

張弛現在在耶魯大學學的是建築藝術, 她希望以後做公益建築, 包括學校、醫院、車站等。 她覺得建築空間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不同的空間可能對人的一些意識、人生觀有所塑造。 她的第一個作品設計的是醫院, 希望把這個作品用到難民營, 方便難民就醫。

這個例子說明,不管我們的孩子將來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首先要有一顆愛心。這需要在中小學甚至更小的時候播種。

還有一個人大附中畢業生,他在北大本科畢業後沒有找工作,而是去了甘肅支教。他給學生上物理課時驚訝地發現,那裡的學生都沒有見過火車。他很震驚,後來發起了一個公益組織叫“西部願望”,每年幫助西部的一些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其實主要是來北京遊學,與北京的孩子進行交流,每年第一站都到人大附中。

這個孩子就是現在共用單車OFO的總裁以及合夥人戴威。他在北大時加入了騎行社,後來發現騎自行車有許多不方便之處,就產生了共用單車的創意。我覺得這個創意完全與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改變了人的一種生活形態,是開創性的。

這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想說要有愛的精神,第二個是想說要有創新精神。但兩者並不是分離的。戴威是把責任感與創新精神結合到了一起;張弛也是這樣,她去難民營奉獻愛心,不是去一次就完事,而是要設計一套課程,創辦一所學校,這也是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擔當意識的結合。

教育應該使人變得更好,更有良知,更善良,更有愛心,而且將來在成就自己的時候成就他人,服務社會,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什麼樣的學校,使命首先是這個。

第二問:

如何在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培養人才?

我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要守正出新,不要完全拘泥於古代的一些形式,要從精神內涵上加以傳承。

比如古代的禮,禮的本質是什麼呢?禮就是一種尊重,這種尊重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特別好的一種距離。強調“禮”,不是說要回到古禮上去,不是說要回到古代的儀式中去,而是要通過對經典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在實踐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古化,那樣也不會被接受。人大附中實際上是一所非常開放的學校,現代文化十分濃郁。但當你深入瞭解的時候,會感到我們的文化內核對中國價值觀的堅守是非常強的。

我比較注重經典閱讀。經典閱讀就是引導學生讀整本書,讀名著,讀經典。這個“讀”要少一些人為的解釋,多一些原典閱讀,就是素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受到一些特別好的精神價值追求的影響。

人大附中學生必讀一本書《論語》,初衷是讀《論語》,做文明有禮的學生。到了高中就是原典閱讀。讀了以後,大家交流,寫體會。我們還有個“君子日”,把孔子誕辰日作為“君子日”,學君子之行,修君子之風,宣導君子人格。實際上,我們的做法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生的生活結合到一起。這裡有一個基本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與現代世界文明有機結合。

比如在“禮”這個問題上,我們並沒有找人講古禮是什麼,而是請了多位教師講現代文明禮儀。禮儀只是一種形式,關鍵在於價值引領。講“禮”最根本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而這首先需要教師尊重學生,所以人大附中特別強調尊重個性、尊重人的理念。

我在家長會上談尊重,列了十幾個方面: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稟賦、尊重學生的愛好、尊重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追求、尊重學生的夢想、尊重學生的特長,等等。後來我自己都覺得吃驚,列這麼多幹什麼,就是因為我從心靈深處覺得對孩子確實應該尊重。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成長規律。

作為成年人,當我們還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稟賦是什麼的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給他自主的選擇權。人大附中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在一次開學典禮上講,學校尊重個性的理念讓他學會了要尊重別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實際上是尊重,這麼理解就不會泥古了。

一個現代人是汲取著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而成長的,但他又生活在現代社會,必須有現代意識、開放意識。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成長的某個方面絕對化了,就可能在教育上無法進行全人格教育。就是說,我們在推行教育國際化理念的時候,不能丟掉中華民族的根,我們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不能忘記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應該培養現代人,培養“現代君子”。

“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現代”包括現代意識、現代文明。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不為已甚”,不做過分的事。我們要在傳承中華文明的基礎上,汲取現代世界文明的成果,營造一種新文化。這種新文化,既有根又有開放的視野,使學生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成長,成長為有中國魂、道德心、領導力、創新性的未來人才。

第三問:

如何管理一所學校?

人大附中的管理是激勵式管理,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解放。

人大附中從來不搞什麼教學模式、教學步驟。把教學步驟限定死了,怎麼教課?每篇課文不一樣,教學目標也不一樣,但語文教學有它的根本,比如說必須要多讀,沒有大量的閱讀,不叫學語文。只有在母語的海洋中浸泡才能成長起來。再一個要多寫,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們主張教師的教學風格因人而異。我們提出,我們是大學裡的中學、中學裡的大學,就是說我們要有自己獨到的主張。

人大附中的管理,包括各個方面,都要解放。

一所學校,如果上班時間把大門一關不能出入,下班時間把大門一開讓教師從裡面出來,這樣的管理是不行的。教師職業是良心活,要解放心靈,尊重教師。所以,人大附中的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歷史教師李曉風讀書特別多,他的特點是一講到底,但學生特別歡迎這種講法,因為內容的思想含量比較高。歷史能講得好玩也可以吸引學生,但是真正的智慧一定是有思想力量的,學生是可以感受到這種力量的。有的時候不是他們感受不到,而是我們講不出來。你把這種力量彰顯出來,學生會被折服,從而真正尊重知識、尊重這門學科。其他教師教歷史可能有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讓學生寫論文。尊重教師,就是讓每個教師都發揮他的特長。

學校的管理有幾個層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文化引領,文化引領的關鍵是價值引領,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特別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們學校最看重的——使教師的思想變得越來越符合教育這一事業的要求。

我們還有一些激勵機制,比如年級組長的選人用人機制,就是要把真正優秀的人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還有就是傳承,我們鼓勵教師傳承學校、教研組的優良教育理念和風格。例如歷史教研組追求求真務實的風格,上課就是把事情講清楚,而不是單純講效率。

對於教師的發展,我概括為兩點:

一是事上磨煉,如果發現了好苗子,就給他壓擔子,給他一個平臺。學校對他的信任,反倒激起他的活力,從而把整個學校啟動了。

二是境中體悟,讓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環境中不斷反思、體會,再實踐,然後提升。

我們學校新來的教師說,他們這幾年在人大附中讀的書比在研究生階段讀的還要多,在人大附中教研組的研討,其深度和廣度不亞于大學的研究生課程。

制度設立的本質應該是激發人的,而不是學校規定檢查教案,就以教案判定教師。我們特別注重教師的人氣指數,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擁戴程度、同事好評的程度等。如果說評價不高,那也不能簡單做判斷,而是需要深入調研、訪談,是師德有問題還是不適合這個崗位?要找准真正的原因,發揮每位教師所長。這就是激勵管理。

當然,僅看人氣指數還不行,還要看本質,看德行,看水準。教師群體裡的領袖非常關鍵。人大附中的發展為什麼有後勁,就是我們的教師隊伍好。我們有一批好的帶頭人,我是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

第四問:

優秀教師該如何培養?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自主成長起來的。

但在這個自主成長過程中,學校能不能有所作為呢?當然有。學校文化引領很重要,其中環境因素特別重要,環境要把人的本質中美好的方面激發出來。

一個好教師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首先要有愛心,人實際上都有對愛的需求,也有愛別人的需求。這是人的一種生命本質的東西。

作為學校來說,要用善把教師生命本質中善的一面激發出來,以尊重和愛把教師生命本質中的愛激發出來,然後在工作中得以體現。這樣,這盞燈亮了,那盞燈亮了,整個燈都亮了,這個環境就光明一片。

很多教師到40歲以後,都存在明顯的職業倦怠,倦怠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重複一項工作,或者覺得這個工作沒有意義。

我們學校不在瑣碎的管理上做文章,這就使教師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勞動。教師的課堂是自主的,教學也比較自由,可以不斷探索。就是說,教師可以用一種研究的態度來做教育,這就有意思了。

我們的教研組長有的四五十歲了,依然充滿樂趣,而且研究的領域特別有深度,沒感覺他們身上有職業倦怠,他們與年輕人在一起,把自己的積澱轉到帶領年輕教師成長這個方面來,也很有成就感。我們學校一位高老師今年52歲了,備課都備了30年,每次上課還備課。問她,你還需要備課嗎?她說,不備不行,每天都有新東西。她上課不是重複,而是在不斷地創造、超越。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這個例子說明,不管我們的孩子將來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首先要有一顆愛心。這需要在中小學甚至更小的時候播種。

還有一個人大附中畢業生,他在北大本科畢業後沒有找工作,而是去了甘肅支教。他給學生上物理課時驚訝地發現,那裡的學生都沒有見過火車。他很震驚,後來發起了一個公益組織叫“西部願望”,每年幫助西部的一些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其實主要是來北京遊學,與北京的孩子進行交流,每年第一站都到人大附中。

這個孩子就是現在共用單車OFO的總裁以及合夥人戴威。他在北大時加入了騎行社,後來發現騎自行車有許多不方便之處,就產生了共用單車的創意。我覺得這個創意完全與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改變了人的一種生活形態,是開創性的。

這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想說要有愛的精神,第二個是想說要有創新精神。但兩者並不是分離的。戴威是把責任感與創新精神結合到了一起;張弛也是這樣,她去難民營奉獻愛心,不是去一次就完事,而是要設計一套課程,創辦一所學校,這也是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擔當意識的結合。

教育應該使人變得更好,更有良知,更善良,更有愛心,而且將來在成就自己的時候成就他人,服務社會,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什麼樣的學校,使命首先是這個。

第二問:

如何在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培養人才?

我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要守正出新,不要完全拘泥於古代的一些形式,要從精神內涵上加以傳承。

比如古代的禮,禮的本質是什麼呢?禮就是一種尊重,這種尊重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特別好的一種距離。強調“禮”,不是說要回到古禮上去,不是說要回到古代的儀式中去,而是要通過對經典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尊重自然,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在實踐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古化,那樣也不會被接受。人大附中實際上是一所非常開放的學校,現代文化十分濃郁。但當你深入瞭解的時候,會感到我們的文化內核對中國價值觀的堅守是非常強的。

我比較注重經典閱讀。經典閱讀就是引導學生讀整本書,讀名著,讀經典。這個“讀”要少一些人為的解釋,多一些原典閱讀,就是素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受到一些特別好的精神價值追求的影響。

人大附中學生必讀一本書《論語》,初衷是讀《論語》,做文明有禮的學生。到了高中就是原典閱讀。讀了以後,大家交流,寫體會。我們還有個“君子日”,把孔子誕辰日作為“君子日”,學君子之行,修君子之風,宣導君子人格。實際上,我們的做法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生的生活結合到一起。這裡有一個基本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與現代世界文明有機結合。

比如在“禮”這個問題上,我們並沒有找人講古禮是什麼,而是請了多位教師講現代文明禮儀。禮儀只是一種形式,關鍵在於價值引領。講“禮”最根本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而這首先需要教師尊重學生,所以人大附中特別強調尊重個性、尊重人的理念。

我在家長會上談尊重,列了十幾個方面: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稟賦、尊重學生的愛好、尊重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追求、尊重學生的夢想、尊重學生的特長,等等。後來我自己都覺得吃驚,列這麼多幹什麼,就是因為我從心靈深處覺得對孩子確實應該尊重。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成長規律。

作為成年人,當我們還不知道這個孩子的稟賦是什麼的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尊重他的感受和選擇,給他自主的選擇權。人大附中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在一次開學典禮上講,學校尊重個性的理念讓他學會了要尊重別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實際上是尊重,這麼理解就不會泥古了。

一個現代人是汲取著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而成長的,但他又生活在現代社會,必須有現代意識、開放意識。如果我們把一個人成長的某個方面絕對化了,就可能在教育上無法進行全人格教育。就是說,我們在推行教育國際化理念的時候,不能丟掉中華民族的根,我們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不能忘記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應該培養現代人,培養“現代君子”。

“君子”是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現代”包括現代意識、現代文明。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不為已甚”,不做過分的事。我們要在傳承中華文明的基礎上,汲取現代世界文明的成果,營造一種新文化。這種新文化,既有根又有開放的視野,使學生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成長,成長為有中國魂、道德心、領導力、創新性的未來人才。

第三問:

如何管理一所學校?

人大附中的管理是激勵式管理,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解放。

人大附中從來不搞什麼教學模式、教學步驟。把教學步驟限定死了,怎麼教課?每篇課文不一樣,教學目標也不一樣,但語文教學有它的根本,比如說必須要多讀,沒有大量的閱讀,不叫學語文。只有在母語的海洋中浸泡才能成長起來。再一個要多寫,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們主張教師的教學風格因人而異。我們提出,我們是大學裡的中學、中學裡的大學,就是說我們要有自己獨到的主張。

人大附中的管理,包括各個方面,都要解放。

一所學校,如果上班時間把大門一關不能出入,下班時間把大門一開讓教師從裡面出來,這樣的管理是不行的。教師職業是良心活,要解放心靈,尊重教師。所以,人大附中的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歷史教師李曉風讀書特別多,他的特點是一講到底,但學生特別歡迎這種講法,因為內容的思想含量比較高。歷史能講得好玩也可以吸引學生,但是真正的智慧一定是有思想力量的,學生是可以感受到這種力量的。有的時候不是他們感受不到,而是我們講不出來。你把這種力量彰顯出來,學生會被折服,從而真正尊重知識、尊重這門學科。其他教師教歷史可能有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讓學生寫論文。尊重教師,就是讓每個教師都發揮他的特長。

學校的管理有幾個層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文化引領,文化引領的關鍵是價值引領,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特別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們學校最看重的——使教師的思想變得越來越符合教育這一事業的要求。

我們還有一些激勵機制,比如年級組長的選人用人機制,就是要把真正優秀的人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還有就是傳承,我們鼓勵教師傳承學校、教研組的優良教育理念和風格。例如歷史教研組追求求真務實的風格,上課就是把事情講清楚,而不是單純講效率。

對於教師的發展,我概括為兩點:

一是事上磨煉,如果發現了好苗子,就給他壓擔子,給他一個平臺。學校對他的信任,反倒激起他的活力,從而把整個學校啟動了。

二是境中體悟,讓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環境中不斷反思、體會,再實踐,然後提升。

我們學校新來的教師說,他們這幾年在人大附中讀的書比在研究生階段讀的還要多,在人大附中教研組的研討,其深度和廣度不亞于大學的研究生課程。

制度設立的本質應該是激發人的,而不是學校規定檢查教案,就以教案判定教師。我們特別注重教師的人氣指數,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擁戴程度、同事好評的程度等。如果說評價不高,那也不能簡單做判斷,而是需要深入調研、訪談,是師德有問題還是不適合這個崗位?要找准真正的原因,發揮每位教師所長。這就是激勵管理。

當然,僅看人氣指數還不行,還要看本質,看德行,看水準。教師群體裡的領袖非常關鍵。人大附中的發展為什麼有後勁,就是我們的教師隊伍好。我們有一批好的帶頭人,我是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

第四問:

優秀教師該如何培養?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自主成長起來的。

但在這個自主成長過程中,學校能不能有所作為呢?當然有。學校文化引領很重要,其中環境因素特別重要,環境要把人的本質中美好的方面激發出來。

一個好教師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首先要有愛心,人實際上都有對愛的需求,也有愛別人的需求。這是人的一種生命本質的東西。

作為學校來說,要用善把教師生命本質中善的一面激發出來,以尊重和愛把教師生命本質中的愛激發出來,然後在工作中得以體現。這樣,這盞燈亮了,那盞燈亮了,整個燈都亮了,這個環境就光明一片。

很多教師到40歲以後,都存在明顯的職業倦怠,倦怠的主要原因是長期重複一項工作,或者覺得這個工作沒有意義。

我們學校不在瑣碎的管理上做文章,這就使教師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勞動。教師的課堂是自主的,教學也比較自由,可以不斷探索。就是說,教師可以用一種研究的態度來做教育,這就有意思了。

我們的教研組長有的四五十歲了,依然充滿樂趣,而且研究的領域特別有深度,沒感覺他們身上有職業倦怠,他們與年輕人在一起,把自己的積澱轉到帶領年輕教師成長這個方面來,也很有成就感。我們學校一位高老師今年52歲了,備課都備了30年,每次上課還備課。問她,你還需要備課嗎?她說,不備不行,每天都有新東西。她上課不是重複,而是在不斷地創造、超越。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