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榕樹下的終點站,18路專線……原三明化工廠1萬多名工人的記憶

今年, 福建三明化工廠合成車間一合工段最後三台高壓機停止運行時, 從三明列東出發的18路公車與往常一樣, 穩穩地停在三化二村, 停在一棵一人抱不過來的榕樹下。 而榕樹下的這個終點站, 就是化工廠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不少老工人還記得, 榕樹種下那年, 專為三明化工廠開闢的18路公車專線開始運營。 50年過去了, 這個超過萬人的大型國有化工企業縮編90%, 從農用化工轉型精細化工。

從竹寮草棚到套房

三明是福建老工業基地。 1958年, 來自全國各地的20萬工人在此會戰, 建起福建工業新城。

福建三明化工廠也在那時建廠, 安頓工人的三化二村也隨之建起。 先是竹寮草棚, 後是集體宿舍。

企業很快發展壯大, 以三化二村為核心的工人文體設施也依序建成。 先後有了工人俱樂部、工人體育場、三明市第一個配有各種高度跳臺的標準游泳池, 以及職工文體中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三化的鼎盛時期, 82棟職工宿舍樓安置了3579戶工人家庭。 回憶當年, 不少老工人依然滿滿的自豪——每家兩室一廳的套房, 做飯有煤氣。

陳金剛於1971年4月進廠, 到電石廠石灰氮車間當學徒工。 他怎樣也想不明白, 上班穿的勞保皮鞋過不了幾天就開口裂了。 他一問才知道, 這個車間高溫多塵、空氣腐蝕性強。 陳金剛看著師傅們穿著鐵絲捆、繩子綁、膠布粘的勞保鞋上班很不忍。

在進廠的第7天, 18路公車終點站, 剛冒出新綠的榕樹下出現了陳金剛的補鞋機。 從此以後, 每個週末, 一陣陣補鞋機“嗒嗒”的響聲不絕於耳。

在1981年3月5日全國第一個文明月活動中, 陳金剛學雷鋒小組率先從榕樹下走上三明街頭, 從補鞋子、補碗盆到配鑰匙、修電器, 從量血壓寫春聯到幫助孤寡老人……

當年的趣味運動項目至今還在沿用

就在榕樹下的終點站——三化二村右側100米處, 是三化俱樂部原址, 一個磚木結構的大劇場, 可以容納1200多人觀看演出。 每週定期放映電影, “五一”、國慶、春節三個節日活動不斷, 全總文工團來三明慰問演出就在俱樂部裡舉行。 那時, 企業的職工合唱團、民樂團、舞蹈隊、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異常活躍。

家住三化二村的孫坦是上世紀90年代三化公司熱電廠的工會幹部。 這時期, 備戰福建省第三屆工人運動會的大眾體育隊在三化集訓, 他是後勤總協調。 至今, 70歲出頭的他還記得“滾輪過障”、“摸石過河”、“協力共進”等大眾體育專案的比賽規則, 在他看來, 當時上級工會推薦的這些趣味體育項目生命力很強, 基層工會活動至今還在沿用著。

現已退休的洪亦清常在清晨帶著一群老人揮拍引球做柔力球操。 他說, 過去在廠裡玩柔力球是對抗競賽, 現在做柔力球操, 是自得其樂, 在娛樂中健身。

工人回來了, 能感到溫暖

三化俱樂部的最後一場演出是2007年廠慶50周年文藝晚會。 慶典後沒幾天, 挖掘機開來了。

這裡建起了2棟經濟適用房, 三化二村居民的人數增加了, 272名工人住進了經濟適用房。 這一年, 三化電石廠關門停產, 3年後, 電石廠整體撤銷。

三化俱樂部拆除後, 原來在俱樂部側門的平房裡辦公的三化工會遷到三化舊辦公樓。 這一年, 面對經營日趨艱難的形勢, 三化工會提出“困難時期更要體現為職工辦實事的能力”的工作方針。

全國勞模陳國斌是這個時段離開三化二村的。 臨行時, 在終點站的榕樹下, 他落淚了。 他的成長伴隨著三聚氰胺生產線的興衰, 外國專家說他的眼睛能穿透機器, 他的機器拆了。 他走了, 是坐著18路公車走的。

三化二村的社區社會化管理在這個時期同步開始。 三化工會的工作人員說, 看企業從1萬多人變成現在的200多人,

那50多年前種下的榕樹已有了一大片綠蔭, 工會就在18路公車終點站的邊上。 “工人走了, 目送一程;工人回來了, 能感到溫暖。 ”

(範立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