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圓環病毒相關疾病有哪些?如何控制圓環病毒病?

圓環病毒相關疾病有哪些?

圓環病毒感染後, 發病豬只表現出多種臨床症狀, 主要有以下幾種: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主要是2~4月齡的豬發病,

發病率和死亡率與豬場的類型、生產管理模式等因素相關。 一般發病率在4%~30%, 病死率為70%~80%, 死亡率因豬場不同在4%~20%之間。 臨床表現生長不良或停滯、呼吸困難、淋巴結腫大、腹瀉、皮膚蒼白、黃疸, 有時有咳嗽、發熱、中樞神經障礙、突然死亡。

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征(PDNS):該病通常發生在保育和生長期的豬, 成年豬散發。 3月齡及以上的豬發病後病死率達100%, 而1.5月齡和3月齡的病死率為50%。 急性病例在臨床出現症狀後幾天內死亡。 皮膚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 呈現紅色或紫色中央為黑色的丘疹, 丘疹常融合成帶狀或斑塊狀, 隨後發展成黑色結痂。 病灶通常在後軀、後肢和腹部, 有時也擴展到胸肋和耳。 發病較輕的豬體溫正常、行為無異、常可在7~10天不治而愈。

發病嚴重的可表現跛行、發熱、厭食、精神沉鬱、俯臥、步態僵硬等症狀。

PCV-Ⅱ相關性繁殖障礙:PCV-Ⅱ目前也被認為是引起繁殖障礙的病因, 臨床症狀主要是:流產、死產、木乃伊胎增多、斷奶前死亡率升高。 圓環病毒在臨床上還可能引起其他症狀, 如水樣腹瀉、進行性咳嗽和中樞神經系統障礙。 此外, 約有20%的病例出現貧血、黃疸, 大多數病例為慢性, 或難於察覺。

如何控制圓環病毒病?

圓環病毒感染可引起豬的免疫抑制, 是引起豬場混合感染的重要因素, 是豬場管理防治的重點。 因此, 各類豬場必須加強管理措施以改善或降低發病率。 具體措施如下:

(1)貫徹全進全出制 各批斷奶後, 徹底將分娩舍和污水溝洗淨和消毒;充分洗淨母豬的身體, 分娩前進行驅蟲;確需寄養的仔豬必須從分娩開始24 小時內進行;每一群頭數控制在13 頭以下, 各個豬欄之間要用木板或水泥磚牆(不是用柵欄)隔開;嚴格全進全出, 排空污水溝, 洗淨, 消毒;減少飼養密度(3 頭/立方);每頭豬的採食間隔增加7釐米;淨化空氣;改善溫度管理;不再編組。

(2)加強管理 保育/育肥舍, 減少每群的頭數, 豬欄之間用水泥磚牆隔開;斷奶後不再重新編群;出售後返回的豬需單獨飼養, 不得混群;降低飼養密度;提高仔豬舍溫度;改善空氣和濕度管理。 強化各方面的衛生(切齒, 斷尾, 注射等);對發病的豬及早隔離或淘汰。

(3)提高日糧水準通過提高斷奶仔豬的日糧營養濃度、添加功能性多糖、維生素和電解質等以提高豬只非特異性免疫力。

(4)免疫接種 接種豬圓環病毒疫苗, 同時制定免疫接種程式, 盡可能減少疫苗接種數量, 調整疫苗接種時間, 以便降低豬的應激和最大程度發揮免疫功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