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紐約時報」互聯網金融行業掀起使用者資料爭奪戰

隨著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產業的加速發展, 爭奪使用者資料的形式越來越複雜多樣, 爭奪強度也日益激烈。 各大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搶佔使用者資料市場, 逐漸形成了"烽火遍地"之勢。

在美國, 以大型傳統銀行和矽谷為代表的雙方陣營近年來使用者資料的爭奪戰不斷升級, 它們利用支付程式、智慧投顧等方式將資料收集全面滲透到了使用者日常的金融活動中。

以Mint、Betterment等線上理財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 通過為使用者提供線上理財服務, 獲取使用者的銀行帳戶資訊和信用卡消費記錄,

從而進一步挖掘資料資訊, 分析使用者需求, 有助於平臺向使用者銷售個性化的理財產品。

資料安全問題

隨著資料業務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 一系列安全問題也隨之產生, 其中使用者資料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新一輪資料戰爭中應當考慮的首要問題。 然而, 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業卻對資料安全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目前, 部分大型銀行已經開始採取措施, 制定使用者資料管理準則, 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資料的資格審查。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富國銀行(Wells Fargo)等銀行表示, 它們正在試圖建立個人財務資訊查詢系統, 以説明使用者充分瞭解個人財務資料, 提高使用者對於虛假資訊的分辨能力。

同時, 針對互聯網金融公司, 銀行也在加緊制定監管框架, 規範資料市場。

美國金融服務圓桌組織(Financial Services Roundtable)副總裁Jason Kratovil表示, 銀行與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的合作已經漸漸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通過合作, 支付平臺從銀行獲取大量的使用者財務資訊, 同時, 銀行也從支付機構中賺取高昂的手續費。 然而, 在這種"雙贏"合作的背後, 對使用者資料安全的監管卻仍然處於空白地帶, 並極有可能為行業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對此, 互聯網金融公司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它們認為銀行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限制, 是由於擔心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過快會影響銀行業本身的業務發展, 遠非所謂的"提高使用者資料安全性"。

Personal Capital的創始人William Harris表示, 從去年以來, 公司向銀行獲取使用者財務資料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 他認為, 這是銀行有意為壓制互聯網金融公司發展, 從而促進自身業務發展的一種舉措。

Personal Capital是一家美國的線上理財的公司。 公司借助互聯網金融"便捷"、"草根性"優勢, 為用戶提供線上的整套投資管理、個人金融服務以及戰略性的投資建議。

歐美資料安全監管舉措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盲目佈局已經為使用者資料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銀行對資料獲取准入的限制有利於行業的長期發展。 同時, 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業對資料安全問題的認知衝突也充分顯示了使用者資料在數位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價值。 通過獲取使用者資料並進行深入挖掘,

銀行和公司能夠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制定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銷售策略, 因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使用者資料已經成為現階段金融機構發展的生命源泉。

然而, 現階段世界各國對資料安全的監管仍處於起步階段。

1歐洲:擴大資料主體控制權

去年4月, 歐盟通過《資料保護總規》(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旨在擴大使用者對個人資料的控制權, 同時, 加大對資料盜竊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 首先, 該法令擴大了資料安全的監管範圍。 任何在歐盟內提供跨境服務的企業都必須遵守該項法案, 不論公司是否有開展線下實體業務

• 其次, 該法案擴大了使用者對個人資料的控制權。 歐盟內各銀行被強制要求向用戶提供個人財務的有關資料,

而使用者則享有對個人資料的自由支配權

• 此外, 對於涉嫌使用者資料盜竊等違法行為的公司將受到最高達100萬歐元的處罰

2美國:鼓勵公司獲取資料 加強政府監管

早在歐盟頒佈《資料保護總規》之前, 美國早在2010年頒佈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中就明確表示銀行有責任向使用者提供詳細的財務記錄, 但該法案並沒有對具體的資料提供程式進行規定。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局長Richard Cordray認為, 各銀行對為使用者提供個人財務資料支配權持排斥態度。

本月初, Richard Cordray曾在紐約發表公開演講, 他表示, 加強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在使用者資料獲取方面的合作, 有利於提高行業整體的競爭力和創新水準, 政府也將於近期出臺相關政策, 為公司獲取使用者財務資料提供便利。

自奧巴馬執政以來,Richard Cordray一直主張加大政府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扶持力度,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鑒於新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頒佈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Richard Cordray能否在新政府下繼續秉承他的主張還是一個未知數。

彙集多方勢力的資料戰爭

今年伊始,銀行已經率先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幾家大型銀行聯合宣佈,《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已經制定完成,並將於近期投入使用。

作為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資料傳輸仲介,Envestnet Yodlee公司負責人表示,在過去兩個月中,多家大型銀行紛紛宣佈,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拒絕遵守該項協議,銀行將取消相關公司的資料獲取許可權。

Yodlee政府事務部副總裁Steve Boms透露,部分銀行已經明確表示,即使用戶授權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取他們的財務資料,銀行也會設置層層阻礙,最終拒絕該項請求。

Boms認為,銀行的行為已經嚴重降低了用戶的資產收益,違背了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作用,阻礙整個金融行業的長期發展。

而對於用戶的資料控制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相關負責人卻並不認同Boms的說法。他們堅稱,只要用戶提出要求,銀行將會為使用者傳遞任何所需要的資訊。

據悉,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在推行使用者資料獲取協定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極強的侵略性。

摩根大通計畫在其網站上設置一個個人資訊控制台。用戶可以線上登陸個人帳戶,在控制台中選擇打開或關閉從銀行到外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個人資料流程動。同時,銀行還在加緊制定新的資料管理辦法,以阻止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其他非常手段獲取使用者資料,降低資料安全風險。

銀行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法律上,對於互聯網金融機構洩露使用者資訊所造成損失的賠償規定仍處於空白地帶。他舉例稱,如果Venmo、Mint等線上理財平臺洩露了使用者財務資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需要使用者自行承擔。

今年1月份,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分別與美國理財軟體巨頭財捷公司(Intuit)簽署了協議。Intuit及其旗下子公司Mint,TurboTax和QuickBooks將全面遵守《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而相應的,這兩家銀行將為Intuit提供更加精簡、快捷的資料獲取服務。

Intuit創立於198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全職雇員7700人,是一家財務軟體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理財軟體公司。公司旗艦產品與服務包括QuickBooks、TurboTax、Quicken及Mint,協助客戶經營小型企業、帳單支付、提交所得稅申報、管理個人財務。

在與Intuit的合作談判中,富國銀行數字金融部負責人Brett Pitts表示,為了提高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資料的效率,相關公司有責任利用自身技術完善資料傳輸技術。言外之意,改善銀行與公司之間資料傳輸技術所花費的成本應由公司承擔。

Brett Pitts聲稱,希望與Intuit的成功合作能夠成為銀行與更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達成合作提供參考依據。

目前,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等推行《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的阻礙則主要來自於以Yodlee為代表的資料聚合機構。作為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資料傳輸的仲介機構,Yodlee等機構的業務模式為:通過與銀行進行對接,將資料從中提取出來,並運用相關技術轉化資料模型,並出售給Betterment、Digit等線上理財公司。

近年來,Yodlee已經發展成為領域內最大的資料聚合機構,然而,其業務模式卻一直被多家金融機構所詬病。自成立以來,Yodlee已經通過銀行獲取了數十億條信用卡交易記錄,並通過其獨特的銷售管道出售給多家對沖基金和投資公司。

對此,Yodlee表示,公司在將財務資料出售給金融機構之前會清除任何有關個人資訊的資料。

作為Yodlee的最大競爭對手,Plaid表示大多數消費者對於他們的個人財務資料被用於出售一事並不知情,Yodlee的業務模式有悖於市場交易的誠信原則。同時,Plaid承諾絕不向協力廠商機構出售任何使用者資料。

對此,摩根大通表示堅決反對Yodlee的資料銷售業務模式。銀行宣稱,Yodlee只有取消其資料出售業務,才能獲得從摩根獲取資料的授權。

曾任Intuit和PayPal首席執行官的哈裡斯先生表示,Intuit與摩根大通等銀行的合作加快了資料在金融市場的流動,提高了資料價值,同時,這也將使得Personal Capital等線上理財公司的資料來源完全被銀行所掌控,有可能會束縛公司的長遠發展。

作者:張沛棋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金融,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

為公司獲取使用者財務資料提供便利。

自奧巴馬執政以來,Richard Cordray一直主張加大政府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扶持力度,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鑒於新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頒佈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Richard Cordray能否在新政府下繼續秉承他的主張還是一個未知數。

彙集多方勢力的資料戰爭

今年伊始,銀行已經率先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幾家大型銀行聯合宣佈,《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已經制定完成,並將於近期投入使用。

作為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資料傳輸仲介,Envestnet Yodlee公司負責人表示,在過去兩個月中,多家大型銀行紛紛宣佈,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拒絕遵守該項協議,銀行將取消相關公司的資料獲取許可權。

Yodlee政府事務部副總裁Steve Boms透露,部分銀行已經明確表示,即使用戶授權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取他們的財務資料,銀行也會設置層層阻礙,最終拒絕該項請求。

Boms認為,銀行的行為已經嚴重降低了用戶的資產收益,違背了市場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作用,阻礙整個金融行業的長期發展。

而對於用戶的資料控制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的相關負責人卻並不認同Boms的說法。他們堅稱,只要用戶提出要求,銀行將會為使用者傳遞任何所需要的資訊。

據悉,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在推行使用者資料獲取協定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極強的侵略性。

摩根大通計畫在其網站上設置一個個人資訊控制台。用戶可以線上登陸個人帳戶,在控制台中選擇打開或關閉從銀行到外部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個人資料流程動。同時,銀行還在加緊制定新的資料管理辦法,以阻止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其他非常手段獲取使用者資料,降低資料安全風險。

銀行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法律上,對於互聯網金融機構洩露使用者資訊所造成損失的賠償規定仍處於空白地帶。他舉例稱,如果Venmo、Mint等線上理財平臺洩露了使用者財務資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需要使用者自行承擔。

今年1月份,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分別與美國理財軟體巨頭財捷公司(Intuit)簽署了協議。Intuit及其旗下子公司Mint,TurboTax和QuickBooks將全面遵守《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而相應的,這兩家銀行將為Intuit提供更加精簡、快捷的資料獲取服務。

Intuit創立於198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全職雇員7700人,是一家財務軟體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理財軟體公司。公司旗艦產品與服務包括QuickBooks、TurboTax、Quicken及Mint,協助客戶經營小型企業、帳單支付、提交所得稅申報、管理個人財務。

在與Intuit的合作談判中,富國銀行數字金融部負責人Brett Pitts表示,為了提高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資料的效率,相關公司有責任利用自身技術完善資料傳輸技術。言外之意,改善銀行與公司之間資料傳輸技術所花費的成本應由公司承擔。

Brett Pitts聲稱,希望與Intuit的成功合作能夠成為銀行與更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達成合作提供參考依據。

目前,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等推行《關於互聯網金融公司獲取使用者資料的管理協定》的阻礙則主要來自於以Yodlee為代表的資料聚合機構。作為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公司資料傳輸的仲介機構,Yodlee等機構的業務模式為:通過與銀行進行對接,將資料從中提取出來,並運用相關技術轉化資料模型,並出售給Betterment、Digit等線上理財公司。

近年來,Yodlee已經發展成為領域內最大的資料聚合機構,然而,其業務模式卻一直被多家金融機構所詬病。自成立以來,Yodlee已經通過銀行獲取了數十億條信用卡交易記錄,並通過其獨特的銷售管道出售給多家對沖基金和投資公司。

對此,Yodlee表示,公司在將財務資料出售給金融機構之前會清除任何有關個人資訊的資料。

作為Yodlee的最大競爭對手,Plaid表示大多數消費者對於他們的個人財務資料被用於出售一事並不知情,Yodlee的業務模式有悖於市場交易的誠信原則。同時,Plaid承諾絕不向協力廠商機構出售任何使用者資料。

對此,摩根大通表示堅決反對Yodlee的資料銷售業務模式。銀行宣稱,Yodlee只有取消其資料出售業務,才能獲得從摩根獲取資料的授權。

曾任Intuit和PayPal首席執行官的哈裡斯先生表示,Intuit與摩根大通等銀行的合作加快了資料在金融市場的流動,提高了資料價值,同時,這也將使得Personal Capital等線上理財公司的資料來源完全被銀行所掌控,有可能會束縛公司的長遠發展。

作者:張沛棋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金融,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