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構建GDP與GEP雙核算體系

分組討論上, 委員們在認真做筆記 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

■關注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

12月8日, 惠州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分組討論中,

各組與會人員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黨組織建設等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為惠州譜寫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新篇章建言獻策。

統籌:周歡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劉光明寶 周歡 林文通 廖鈺嫻 張昕 徐樂樂

關鍵字: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

推出自然資源資產清單管理制度

在分組討論中, 市委副書記、市長麥教猛表示, 要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抓落實, 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體現到考核指揮棒中、落實到各項工作上。 惠州推出自然資源資產清單管理制度, 構建GDP與GEP雙核算體系, 要注重發展的品質, 關注生態環境和GEP, 把指標約束落實到具體的招商引資和發展工作中。

此次市委全會吹響了譜寫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新篇章的號角, 要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開拓創新, 奮發進取, 以豐碩的發展成果, 向明年改革開放40周年、建市30周年獻禮。

市政協主席黃雁行表示, 深入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工作部署, 切實開展好“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 其中, 要在深調研上下功夫, 將按照省委、市委的總體工作部署, 特別是惠州市委全會專題講話中談到的10個問題深入開展調研, 破解發展難題, 進一步推動惠州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建設。

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環大亞灣新區党工委書記、大亞灣區委書記張瑛說,

學習領會市委全會精神, 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以全會精神來推動工作。 市人大常委會將全面把握市委全會精神實質、基本要求和工作重點, 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 把力量凝聚到全會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

市環保局局長黃水祥表示, 環保部門將實行更嚴的環保標準, 採取更嚴的環境執法,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將著力於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大戰役”, 助推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建設。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賴蓉說, 將以創建省級食品安全示範市為抓手, 做好監督、檢查、資訊公開等工作,

讓食品藥品全過程的追溯更加透明化, 助力惠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

關鍵字:党的建設

引導黨員幹部到一線去抓落實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開洲表示, 市委全會專題講話以大篇幅研究部署黨建工作, 強化了抓好黨建的主業意識。 要扛起政治責任, 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同時, 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一線考察法”, 引導黨員幹部到一線去抓落實。 要進一步樹牢黨建主業意識, 更加全面地推進党的建設。 特別是要突出抓好政治建設這個統領, 旗幟鮮明講政治。

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閆寶璋表示, 要敢於擔當, 善作善為, 形成良好的幹事氛圍。 同時, 要強化監督檢查, 將關心愛護幹部與嚴格管理監督結合起來,

讓黨員、幹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確保廉潔從政、依法辦事, 促進幹部健康成長。 此外, 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 堅持不懈糾正“四風”, 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市委全會專題講話強調, 惠州要實現跨越發展, 關鍵在黨, 關鍵在党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對此, 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馮起忠表示, 將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實施細則, 糾正“四風”, 堅決防止“四風”反彈。

關鍵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發展水準

在分組討論中, 市委常委、秘書長徐雲樞表示, 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惠城區應重點發展產業, 爭取更多產業用地的空間。 他還認為,惠城區未來的產業發展要實現高端化轉型,從“工業之城”升級成為“創新之城”。發展創新創業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健康產業等新興產業,惠城區具有人才優勢。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博羅縣委書記江菊蓮表示,將結合市委宣傳工作和博羅實際貫徹好本次大會精神,更好推動在博羅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重點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強縣問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問題等課題。

市流漁辦主任劉英認為,市委全會專題講話提出要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非常具有針對性,可通過完善縣(區)交通等基礎設施,整合縣(區)資源,提升縣(區)發展水準,縮小城鄉差距,增強農村地區居民的獲得感。

惠陽區委書記胡斯平表示,惠陽區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惠陽。

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惠東有很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惠東將以“山海統籌”為綱,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並推動平山和稔山“雙城一體”。

關鍵字:生態文明建設

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副市長余金富表示,“美麗”這一生態文明建設內容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未來將重點推進生態旅遊、全域旅遊發展,把全域旅遊發展理念貫穿到鄉村建設、城市建設改造、產業融合發展、環境提質升級、旅遊服務之中。

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表示,龍門將圍繞“加快推動發展追趕跨越,努力走在全省山區縣縣域發展前列”的目標,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提升生態品質和生態產業水準,建設生態文明示範縣;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優化縣域交通網絡,更好地承接珠三角周邊發達城市的輻射,努力打造成為珠三角連接粵東北重要的區域公路樞紐和一體化發展通道。

產業升級的過程須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市經信局局長吳欣表示,將推進綠色發展,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綠色製造相關試點示範,加快國家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等試點示範建設。

關鍵字:粵港澳大灣區

抓好交通與產業對接

加強大灣區聯動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市政協副主席黃志忠認為,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分子要把握機遇。要結合國家關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規劃佈局,制定好惠州的規劃,找准定位,錯位發展,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強度推進。同時,要深化“海綿行動”,抓好交通和產業的對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調聯動,合作共贏。

環大亞灣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娜表示,將把此次會議提出要深入研究解決的10個方面的問題和新區建設實際相結合,特別是把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和新區相結合進行思考和研究。

市科技局局長盧偉航表示,要推進更加開放的協同創新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關鍵字:創新驅動

每個縣區都要建設國家級孵化器

市委全會提出,要深入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問題。必須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核心戰略,打造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力爭2020年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盧偉航介紹,將重點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智慧裝備製造業、大資料、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生物醫藥等,促進電子資訊產業和石油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將推進重大平臺建設,讓惠州的六大平臺,即仲愷高新區、大亞灣開發區、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珠三角惠州自創區、中韓產業園發揮政策疊加的優勢驅動發展,並對接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仲愷高新區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莉蘭介紹,仲愷正在全力推進357創新產業帶的建設,它將作為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姊妹篇來發展。357創新產業帶有24平方公里,結合新“4+1”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原先的“4+2”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6個工業園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承接潼湖生態智慧區的產業功能。

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也是重點工作。盧偉航透露,2016年惠州的高企是466家,今年計畫達800家。前不久經過網評,惠州的高企剛好是800家,後面還有待複評和申訴等程式。孵化器是培育高企的重要平臺,每個縣區都要建設國家級孵化器。同時,將加大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強科技金融結合。

惠州學院黨委書記劉晟表示,惠州學院將把握省市共建等重大機遇,重點研究大學人才彙聚、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辦學核心問題,發揮大學的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和文化引領作用。

吳欣表示,將優化政策環境,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打好“組合拳”,打造惠州市製造業發展成本窪地,增強企業獲得感。同時,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工業提質增效。以智慧製造為主線推動製造業創新發展,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

關鍵字:創新驅動

瞄準高精尖提升產業品質和效益

惠城區委書記林利育表示,為了提升產業發展品質,針對工業和高端服務業短板,惠城區未來將重點發展基礎較好的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惠城區工業結構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此外,惠城區計畫從2018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1億元的專項經費,專門用於人才培養和引進,強化科技引領和人才支撐。

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按照市里的經驗,惠東迎來大專案帶動大發展的很好機會。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惠東依託臨港、海岸線長的優勢,將打造包括風電、平海電廠、LNG等在內的能源經濟帶。能源是惠東未來很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另外,在裝備製造產業上,惠東也在規劃建設相關產業園區。

為推動產業發展升級,近年來,惠州不遺餘力為企業發展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在減稅、減費、減成本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今年以來,惠州就有包括德賽西威在內的4家公司IPO獲通過。”作為惠州本地企業代表、德賽工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捷表示,受惠于惠州良好的營商環境,德賽工業發展有限公司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將突破24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接下來,將把公司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國有企業。“按原定目標,德賽計畫在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的目標。就目前情況來看,有望在明年提前完成該目標。”薑捷介紹。

他還認為,惠城區未來的產業發展要實現高端化轉型,從“工業之城”升級成為“創新之城”。發展創新創業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健康產業等新興產業,惠城區具有人才優勢。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博羅縣委書記江菊蓮表示,將結合市委宣傳工作和博羅實際貫徹好本次大會精神,更好推動在博羅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重點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強縣問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問題等課題。

市流漁辦主任劉英認為,市委全會專題講話提出要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非常具有針對性,可通過完善縣(區)交通等基礎設施,整合縣(區)資源,提升縣(區)發展水準,縮小城鄉差距,增強農村地區居民的獲得感。

惠陽區委書記胡斯平表示,惠陽區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惠陽。

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惠東有很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惠東將以“山海統籌”為綱,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並推動平山和稔山“雙城一體”。

關鍵字:生態文明建設

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副市長余金富表示,“美麗”這一生態文明建設內容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未來將重點推進生態旅遊、全域旅遊發展,把全域旅遊發展理念貫穿到鄉村建設、城市建設改造、產業融合發展、環境提質升級、旅遊服務之中。

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表示,龍門將圍繞“加快推動發展追趕跨越,努力走在全省山區縣縣域發展前列”的目標,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提升生態品質和生態產業水準,建設生態文明示範縣;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加快優化縣域交通網絡,更好地承接珠三角周邊發達城市的輻射,努力打造成為珠三角連接粵東北重要的區域公路樞紐和一體化發展通道。

產業升級的過程須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市經信局局長吳欣表示,將推進綠色發展,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綠色製造相關試點示範,加快國家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等試點示範建設。

關鍵字:粵港澳大灣區

抓好交通與產業對接

加強大灣區聯動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市政協副主席黃志忠認為,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分子要把握機遇。要結合國家關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相關規劃佈局,制定好惠州的規劃,找准定位,錯位發展,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強度推進。同時,要深化“海綿行動”,抓好交通和產業的對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協調聯動,合作共贏。

環大亞灣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李娜表示,將把此次會議提出要深入研究解決的10個方面的問題和新區建設實際相結合,特別是把深入研究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和新區相結合進行思考和研究。

市科技局局長盧偉航表示,要推進更加開放的協同創新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關鍵字:創新驅動

每個縣區都要建設國家級孵化器

市委全會提出,要深入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問題。必須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核心戰略,打造更具創新特質的智造高地,力爭2020年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盧偉航介紹,將重點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智慧裝備製造業、大資料、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生物醫藥等,促進電子資訊產業和石油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將推進重大平臺建設,讓惠州的六大平臺,即仲愷高新區、大亞灣開發區、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珠三角惠州自創區、中韓產業園發揮政策疊加的優勢驅動發展,並對接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仲愷高新區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莉蘭介紹,仲愷正在全力推進357創新產業帶的建設,它將作為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姊妹篇來發展。357創新產業帶有24平方公里,結合新“4+1”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原先的“4+2”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6個工業園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承接潼湖生態智慧區的產業功能。

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也是重點工作。盧偉航透露,2016年惠州的高企是466家,今年計畫達800家。前不久經過網評,惠州的高企剛好是800家,後面還有待複評和申訴等程式。孵化器是培育高企的重要平臺,每個縣區都要建設國家級孵化器。同時,將加大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強科技金融結合。

惠州學院黨委書記劉晟表示,惠州學院將把握省市共建等重大機遇,重點研究大學人才彙聚、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辦學核心問題,發揮大學的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和文化引領作用。

吳欣表示,將優化政策環境,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打好“組合拳”,打造惠州市製造業發展成本窪地,增強企業獲得感。同時,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工業提質增效。以智慧製造為主線推動製造業創新發展,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

關鍵字:創新驅動

瞄準高精尖提升產業品質和效益

惠城區委書記林利育表示,為了提升產業發展品質,針對工業和高端服務業短板,惠城區未來將重點發展基礎較好的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惠城區工業結構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此外,惠城區計畫從2018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1億元的專項經費,專門用於人才培養和引進,強化科技引領和人才支撐。

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按照市里的經驗,惠東迎來大專案帶動大發展的很好機會。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惠東依託臨港、海岸線長的優勢,將打造包括風電、平海電廠、LNG等在內的能源經濟帶。能源是惠東未來很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另外,在裝備製造產業上,惠東也在規劃建設相關產業園區。

為推動產業發展升級,近年來,惠州不遺餘力為企業發展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在減稅、減費、減成本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今年以來,惠州就有包括德賽西威在內的4家公司IPO獲通過。”作為惠州本地企業代表、德賽工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捷表示,受惠于惠州良好的營商環境,德賽工業發展有限公司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將突破24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接下來,將把公司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國有企業。“按原定目標,德賽計畫在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的目標。就目前情況來看,有望在明年提前完成該目標。”薑捷介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