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長期執政如何過好互聯網這一關

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 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中國由大國而為強國, 網路強國是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由大党而為強黨, 強大的網路執政能力是必備要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這對於早日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 更好保障中國共產黨長期安全執政, 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 “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 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 在互聯網和資訊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党的長期安全執政既面臨難得機遇,

又面臨極大風險和考驗。 如何進一步提升資訊網路條件下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 過好互聯網這一關, 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

過好互聯閘道必須清醒認識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互聯網給黨的執政環境帶來重大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 當前, 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萌發, 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同時, 互聯網發展也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許多新的挑戰。 可以看到,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資訊化的深入推進, 互聯網經濟、資訊經濟已成為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引擎。 借助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化溝通交流, 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泛在的、即時的、跨時空的交往方式開始佔據主導。 共同分享、廣泛表達、高頻互動等資訊交流方式, 使開放、多樣的思想輿論對人們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如何順應和駕馭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交往方式和認知方式的深刻變化,
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挑戰。

互聯網給黨的執政方式帶來重大影響。 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的組織方式呈現出扁平化的特徵, 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必須適應這一新變化。 從動員方式看, 互聯網催生的新社會階層、新社會組織和利益主體, 對傳統的黨組織的覆蓋與動員方式提出了新挑戰。 從領導體系看, 過去我們通過一整套的制度和機構設置並以劃分職能的方式實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領導, 面對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種要素日益融合的局面, 出現了諸多不適應。 因此,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資訊化手段開展工作”。

互聯網給黨的執政安全帶來重大影響。 由於互聯網在資訊傳播和技術應用上具有跨國界的特徵, 並且在互聯網領域總體上呈現“西強我弱”的態勢, 互聯網給我國主權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 也給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嚴峻挑戰。 境內外各種勢力都試圖借助互聯網影響重大思想輿論事件。 與此同時, 我國資訊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 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大資料存儲、傳輸、開發、使用易被攻破、洩露和獲取。 能否在“沒有槍炮的戰場”打贏“沒有硝煙的戰爭”, 事關黨的思想防線能否有效守住這一重大政治問題。

過好互聯閘道必須高度重視網路執政能力建設

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看待網路執政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資訊技術日新月異, 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 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 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 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互聯網在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驚人的作用, 其迅猛發展以及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全面嵌入, 也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課題。 自從互聯網接入中國, 就開始對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和改變, 也隨之產生了管理與引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問題。 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 積極引導互聯網健康發展, 確保網路資訊安全, 實現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 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從事關執政地位和長期執政的高度大力加強黨的網路執政能力建設。

從抓住資訊革命重大契機的高度看待網路執政能力建設。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資訊革命。資訊革命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同這樣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是對前人的責任,也是對後人的責任。”因此,要充分借助互聯網和資訊化發展的推力,切實發揮互聯網在經濟新常態下催生發展新動力的重要作用,切實發揮互聯網對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努力強化網路治理能力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

從抓住資訊革命重大契機的高度看待網路執政能力建設。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資訊革命。資訊革命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同這樣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是對前人的責任,也是對後人的責任。”因此,要充分借助互聯網和資訊化發展的推力,切實發揮互聯網在經濟新常態下催生發展新動力的重要作用,切實發揮互聯網對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努力強化網路治理能力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