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寒夜幽冷,他們用堅守溫暖城市

師傅們在設置防墜器。

組長袁成軍簽字下井。

這口熱力井近20米深, 袁成軍下井檢查。

今晨零時▶ 白雲橋下

在40攝氏度溫差中

守候千家的溫暖

零時, 一輛熱力集團的工程車輛停在西城區白雲橋下。 車上下來6位工人師傅, 他們來自管網二所三班, 帶隊的是班長袁成軍。

氣溫驟降, 加壓升溫對老舊管線是個考驗。 6位元師傅的任務, 就是檢查管線運轉情況, 確保正常供暖。

檢查管線要從井口進入小室。 幾個人下車後, 圍著井蓋拉起圍擋, 固定警示標識。 幾位師傅穿得並不厚, 風一吹就凍透了。 但他們說, 井下會達到30攝氏度, 爬進爬出換衣服, 太耽誤時間。 “一宿至少要查看40多個小室, 不能浪費時間啊。 ”濃重的“白霧”蒸騰在師傅們的口鼻間。

“氧氣安全。 ”掀開井蓋, 一位師傅把測氧儀探了進去, “小室密封性好, 氧氣稀缺, 下井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做好。 ”幾個人抬著像三腳架式的防墜器架在井口, 一位師傅背後掛上繩索, 順著梯子下到井底。 小室裡有截門、支架等多個附件, 是檢查管線是否存在“跑冒滴漏”時要重點查看的。

查完這個小室, 圍擋向前推進了二三十米。 別看距離不遠, 第二個小室與第一個相比大不一樣, 深度一下子有近20米深。 “我來簽吧!”班長袁成軍接過了組員手裡的一張表格, 表格上是各類安全指標, 詳細記錄著井下的資料, 誰要下井誰來簽字。 每逢遇到這種十多米的深井, 袁成軍多是主動請纓, 把危險最大的活兒留給自己。

井下漆黑一片, 袁成軍的身影很快消失不見。 另外幾位師傅圍著井口蹲了下來, 望著井底, 時而什麼都看不見, 時而晃過幾縷手電筒的光亮, 大家屏氣凝神, 寒夜仿佛一下“凍住”了, 只聽得過往的車流聲。 “班長!”半分鐘後, 一位師傅喊了一聲, 直到聽見袁成軍帶著回音的應答, 大家才如釋重負。

地上寒意襲人, 井底悶熱如夏, 近40攝氏度的溫差很容易讓人感冒。 “幹我們這活兒, 傷風感冒常有, 不發燒就堅持。 大冷天兒的, 不能讓老百姓著急。 ”袁成軍先抹了把頭上的汗, 接著又緊了緊領口。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 以前的小路加寬變直, 原本設在路邊的井蓋如今“挪”到了機動車道上, 因此師傅們只好在夜間不斷路檢修。 輸配二所三班共有28人, 他們負責檢修的430個小室, 而全所掌握的小室數量達到兩千多個, 這兩千多個點遍佈在京城核心區的各條供暖骨幹上, 每一個點的編號、位置和情況大夥兒都熟記於心。

昨晚10時▶ 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

新鮮白菜豆角送進市民菜籃

昨晚10點, 很多人已經鑽進了暖被窩, 但在新發地蔬菜市場, 一夜的交易才剛剛開始。

昨晚8點半,在惠農門前,來自各地的運菜車已經排起了長隊。運菜車大多來自山東、河北,都是等著進入新發地蔬菜市場的。這樣的等待,司機們已經是習以為常了,不少人在車裡準備了被子,“我們進去得後半夜了,現在就在車裡湊合一下。”

在新發地裡面,菜商們已經忙碌開了,交易完的新鮮的白菜、翠綠的豆角陸續裝袋裝箱。今天一早,它們就會進入居民們的菜籃子。今年28歲的小陳師傅在新發地賣菜8年。毛線帽、棉坎肩、軍大衣,再加上蓋腿的毯子,這就是他冬天不離身的行頭。小陳至少要在這裡守上一宿:“再過一會兒,就會有人來批發,明天一早大家就能吃到我拉來的菜了。”為了賣菜他要熬上一宿,有時候兩天都不能休息,他在懷裡隨時揣著幾塊檳榔,困了就嚼上一塊。

昨晚11時▶ CBD一座寫字樓

體貼顧客為外賣小哥點熱粥

“客人給點的。”昨晚11點,外賣送餐員張浩發了一條朋友圈,還附上了一張訂單的照片。這是一位客人點的砂鍋粥,備註上還留了一句話:“天冷,給外賣小哥點了一份粥。”

在CBD的一座寫字樓下,裹著羽絨服的張浩雙手把外賣遞給客人,連說了好幾個“謝謝”。客人想讓他在大樓前臺吃完再走,張浩卻回答已經吃過了。原來,為了不給客人添麻煩,張浩在店裡就早早地把粥喝完了。他不住地感慨:平時客人的備註一般都是要發票,很少有客人為送餐員點餐。天氣雖然冷,不過送完這一單,他覺得暖和多了。

和別的送餐員相比,張浩的穿著像個“多國部隊”:羽絨服外面是一件“閃送”馬甲,下身則是一條保安員的制服褲子。其實,他是一名保安,送外賣是兼職。“我今天是中班,下了班我就來送外賣了。”到晚上11點,他已經送了7單,帳戶裡有了80多塊錢的收入。他拿出螢幕滿是劃痕的手機說,他每天基本上要接10單左右,一天能掙一百多。加上做保安的工資,一個月下來能掙到七千塊錢左右。當然,這都是在寒風中辛苦奔波換來的。

“我不累。就當旅遊了,正好各處轉轉。”張浩今年31歲,是河北辛集人,剛來北京打工4個多月。他說,當保安就是單位和宿舍兩點一線,但是當送餐員卻可以滿北京跑,還能看看風景。憑著這份兼職,他對北京也越來越熟悉,最北邊跑過昌平,最南邊到過大興。

除了每月1400元的房租,張浩每個月能攢下五千多塊錢,幾乎沒有其他花銷。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老婆孩子都還在老家呢。不過,他每個月回家都會給家裡帶些北京的特產。“上次回家帶的京八件,上上回是北京烤鴨。”他說,這些東西家人都很喜歡。

昨晚9時▶ 建外大街

為小巷清潔每天撿上千煙頭

上身穿著兩件外套,一件棉坎肩、一件襯衫加保暖內衣;下身穿著一條加絨的厚保暖褲,再套上秋褲;頭戴一頂厚毛線帽子。昨晚9點,街頭氣溫已跌至-5℃,行人裹緊外套腳步匆匆,朝陽環衛中心一分隊一班的許占國師傅仍堅守在建外大街華僑村的北側路上。

許師傅清掃的區域屬於朝陽環衛制定的八條背街小巷示範道路之一,清掃範圍從以前的“路牙到路牙”升級為“牆根到牆根”,要達到無遺漏、無盲區、無死角的保潔目標。對於一些“門前三包”做得不好的餐廳和商場來說,許師傅還要幫他們“查漏補缺”。“晚上保潔很考驗眼力。”背街小巷不比城市主幹道,這裡的路燈照明設施往往不夠完備,但在暗光條件下,許師傅的清掃仍然細緻。在一遍遍的巡迴過程中,所有新生垃圾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因為穿的厚實,許師傅掃上一會就開始發汗,他更樂意把他的清掃車停在一邊,邊走邊清掃。“現在北京實行室內禁煙令,在街頭抽煙的人就多了,我們每天要掃上千個煙頭。”記者看到,當年輕人捧著熱飲歡笑著走出賽特購物中心時,許占國還在躲避來往車輛,把壓在隔離墩下,飄在綠地上的垃圾清掃乾淨。

許師傅上的是晚班,下班以後,他會把清掃車開回四惠附近車隊,再騎電動車回家休息,真正能休息時已經接近午夜。儘管這條背街巷並不起眼,但有了這些環衛師傅們的接力勞動,從每天淩晨4點到晚上10點,背街小巷的全時段保潔也有了保障。

北京晚報記者 景一鳴 王琪鵬 張驍 張群琛 張林

一夜的交易才剛剛開始。

昨晚8點半,在惠農門前,來自各地的運菜車已經排起了長隊。運菜車大多來自山東、河北,都是等著進入新發地蔬菜市場的。這樣的等待,司機們已經是習以為常了,不少人在車裡準備了被子,“我們進去得後半夜了,現在就在車裡湊合一下。”

在新發地裡面,菜商們已經忙碌開了,交易完的新鮮的白菜、翠綠的豆角陸續裝袋裝箱。今天一早,它們就會進入居民們的菜籃子。今年28歲的小陳師傅在新發地賣菜8年。毛線帽、棉坎肩、軍大衣,再加上蓋腿的毯子,這就是他冬天不離身的行頭。小陳至少要在這裡守上一宿:“再過一會兒,就會有人來批發,明天一早大家就能吃到我拉來的菜了。”為了賣菜他要熬上一宿,有時候兩天都不能休息,他在懷裡隨時揣著幾塊檳榔,困了就嚼上一塊。

昨晚11時▶ CBD一座寫字樓

體貼顧客為外賣小哥點熱粥

“客人給點的。”昨晚11點,外賣送餐員張浩發了一條朋友圈,還附上了一張訂單的照片。這是一位客人點的砂鍋粥,備註上還留了一句話:“天冷,給外賣小哥點了一份粥。”

在CBD的一座寫字樓下,裹著羽絨服的張浩雙手把外賣遞給客人,連說了好幾個“謝謝”。客人想讓他在大樓前臺吃完再走,張浩卻回答已經吃過了。原來,為了不給客人添麻煩,張浩在店裡就早早地把粥喝完了。他不住地感慨:平時客人的備註一般都是要發票,很少有客人為送餐員點餐。天氣雖然冷,不過送完這一單,他覺得暖和多了。

和別的送餐員相比,張浩的穿著像個“多國部隊”:羽絨服外面是一件“閃送”馬甲,下身則是一條保安員的制服褲子。其實,他是一名保安,送外賣是兼職。“我今天是中班,下了班我就來送外賣了。”到晚上11點,他已經送了7單,帳戶裡有了80多塊錢的收入。他拿出螢幕滿是劃痕的手機說,他每天基本上要接10單左右,一天能掙一百多。加上做保安的工資,一個月下來能掙到七千塊錢左右。當然,這都是在寒風中辛苦奔波換來的。

“我不累。就當旅遊了,正好各處轉轉。”張浩今年31歲,是河北辛集人,剛來北京打工4個多月。他說,當保安就是單位和宿舍兩點一線,但是當送餐員卻可以滿北京跑,還能看看風景。憑著這份兼職,他對北京也越來越熟悉,最北邊跑過昌平,最南邊到過大興。

除了每月1400元的房租,張浩每個月能攢下五千多塊錢,幾乎沒有其他花銷。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老婆孩子都還在老家呢。不過,他每個月回家都會給家裡帶些北京的特產。“上次回家帶的京八件,上上回是北京烤鴨。”他說,這些東西家人都很喜歡。

昨晚9時▶ 建外大街

為小巷清潔每天撿上千煙頭

上身穿著兩件外套,一件棉坎肩、一件襯衫加保暖內衣;下身穿著一條加絨的厚保暖褲,再套上秋褲;頭戴一頂厚毛線帽子。昨晚9點,街頭氣溫已跌至-5℃,行人裹緊外套腳步匆匆,朝陽環衛中心一分隊一班的許占國師傅仍堅守在建外大街華僑村的北側路上。

許師傅清掃的區域屬於朝陽環衛制定的八條背街小巷示範道路之一,清掃範圍從以前的“路牙到路牙”升級為“牆根到牆根”,要達到無遺漏、無盲區、無死角的保潔目標。對於一些“門前三包”做得不好的餐廳和商場來說,許師傅還要幫他們“查漏補缺”。“晚上保潔很考驗眼力。”背街小巷不比城市主幹道,這裡的路燈照明設施往往不夠完備,但在暗光條件下,許師傅的清掃仍然細緻。在一遍遍的巡迴過程中,所有新生垃圾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因為穿的厚實,許師傅掃上一會就開始發汗,他更樂意把他的清掃車停在一邊,邊走邊清掃。“現在北京實行室內禁煙令,在街頭抽煙的人就多了,我們每天要掃上千個煙頭。”記者看到,當年輕人捧著熱飲歡笑著走出賽特購物中心時,許占國還在躲避來往車輛,把壓在隔離墩下,飄在綠地上的垃圾清掃乾淨。

許師傅上的是晚班,下班以後,他會把清掃車開回四惠附近車隊,再騎電動車回家休息,真正能休息時已經接近午夜。儘管這條背街巷並不起眼,但有了這些環衛師傅們的接力勞動,從每天淩晨4點到晚上10點,背街小巷的全時段保潔也有了保障。

北京晚報記者 景一鳴 王琪鵬 張驍 張群琛 張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