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 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首次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 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本航段是“蛟龍”號首次在西北印度洋複雜地形環境的熱液區開展下潛作業, 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

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自2月6日青島啟航以來, 歷時59天, 航行10274海裡, 共計18家單位94人參航, “蛟龍”號累計下潛11次, 圓滿完成本航段科學考察任務。

據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介紹,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 國際上有10餘個航次調查過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 但從未發現海底熱液噴口。 自2012年以來, 中國在該海域開展了多次綜合性的地質地球物理和環境調查, 發現了臥蠶1#、臥蠶2#、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

“本航段在上述4個目標調查區內首次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 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韓喜球說, 採集到了岩石、硫化物、含金屬沉積物、底層水、熱液流體等全套樣品, 開展了近底高解析度測深側掃作業,

獲得了大量的高清攝像和照相資料, 確定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

韓喜球表示, 所獲得的科學調查成果為深入開展熱液區岩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熱液羽狀流的結構、熱液作用與演化、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生物連通性及地理區系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 為相關科學研究認識水準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本航段總指揮于洪軍表示, 在本輪獨立主駕駛作業中, 中國自主選拔培養的第二批6名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均熟練駕駛“蛟龍”號在熱液區複雜環境下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潛作業任務。

據悉, “向陽紅09”船在三亞進行短暫的人員輪換和物資補給後,

計畫於2017年4月9日赴中國南海執行第二航段調查任務。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